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来源 :民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808829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263-01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解决历史学科知识的传授问题,同时要解决学生的智能培养与思想教育的问题,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活动与过程、人生价值与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帮助每个学生去获得他自己的成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切实提高整体素质能力。那么,作为历史教师,如何通过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受传统的封建宗法制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师道尊严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制约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中一直奉行着“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的信条。“非视勿视,非视勿言,非视勿动”一直限制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成了传统教育观念下的忠实奴仆,根本谈不上学生潜能的发掘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其主要内容是:
  1.教师必须具有人性化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人,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发展中的快乐。人性化的学生观,就是要求教师充满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体和积极作用,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与创新能力,正如叶澜教授说的那样:“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2.教师必须要有平等的学生观。
  西方存在主义观点指出:人是具体的人,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完整的、独特的、充满创造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发展的个体。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潜藏着勃勃生机和澎湃的激情,而对于这样的生命个体,教师应倾情关注,要蹲下来看他们,既了解他们的过去,注重他们的现在,更要关注他们的未来,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视学生,视学生为自己的朋友,从而达到师生情感交融,让师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有师生间的平等,才有师生间的沟通,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要学、会学、能学的愿景下,最大限度地释发潜能和提高素质能力。
  二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课改要求我们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服务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变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将自己由主演变成导演,由装着知识走向学生变引导学生走向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创新的态度、信任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积极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起学生去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學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无进。“成败在课堂”,应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心地位。我们应牢记:课堂上出问题不是错误,天使都会原谅,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带着各种问题的教学,才能促进教育的成功,才能培养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人才。
  三借助各种史料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探究问题的能力
  清朝诗人张维屏说:“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在历史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史实,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借助史料知识,则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这是因为:
  1.史料的构成更复杂,照片、电影、漫画、人物观点、地图、述评等都属史料的范围,它不局限于教科书文本,更是课本知识的延伸。有的史料是历史史实的真实反映,有的则不等同于历史真实,甚至是与真实的史实相背的,如晚唐诗人胡曾写的《胡曾·汴水》一诗: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还/。这首诗把隋亡之因归结为开凿大运河方便了隋炀帝南游,未认识到隋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教师借助这些史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史料不能等同于客观历史真实,史料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史料制造者”的某种观点与立场,同时,史料所隐含的信息又联系着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为学生在分析史料时,应以客观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史料,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请你谈谈开发这些土地的利弊得失?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吸取什么的经验教训?”这样一道史料分析题,既要求学生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状况来分析,又要求以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分析,为学生从心底里激发起对祖国、民族、乃至人类和自然的使命感、责任感。“读史使人明智”。这样的史料题,可让学生求索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培养他们的探索历史、创新未来的能力。真正起到借鉴历史,服务未来的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不是一种简单的传授知识,“学”也不是一种单纯地接受知识。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为学生的未来与终身发展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人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体现在“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等方面,而且体现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帮助并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感悟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他文献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制度、业务流程等多角度提出相应内部控制有效措施,旨在为我国企业会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
这次航线目的地是韩国,韩国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不仅是一个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的国度,更有众多的人文资源与风景古迹,在釜山、济州岛、仁川等沿海地区可以与
期刊
对于一个中职生而言,毕业实习是通往社会的一个必经的门坎: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实习把课堂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同时实习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续,更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
从比较分析各国主要的公司内部治理模式入手,探讨国际上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考量我国的相关规定,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有关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机构和职责的法律规制提出一
素质教育改革下要求教师转换教学地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这种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将翻转课堂与微信平台
新一届印台区委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判析该区地理条件、气候、特征、资源状况、人文与经济环境等区域特征,实施“三大战略”,开展四项党建主题活动和平安创建等活动,促进了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内容也是化学的方法.初中化学教学要转变教师观念,重视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启发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
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中建一局四公司)是共和国工业建筑的开拓者之一。公司源起于1953年为建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汽”)而组建的建筑工程部直属652工程公司。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金融证券市场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石,是证券法律制度的核心.但现在的金融证券市场中,存在着很多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金融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