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探讨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qw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疑惑和难题,本文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归纳整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分析理解与记忆相结合法、诵读法等方法,明确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方法 高中
  广东高考语文科试卷从 2004 起由本省命题。从试卷各题的情况看,近年广东考生及格率都偏低,特别是文言文翻译的成绩。以 2006 年为例,第四大题古文断句与翻译平均得分接近及格(题分 21 分,平均得分 12.5分),其中第 12 小题不及格率 43.77%,第 13、 14 小题不及格率 52.25%。特别要指出的是,自 2003 年以来,文言文部分考试平均成绩一直达不到及格线( 2006 年有所进步,但仍有待提高)。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广东高考试卷上文言文考察内容(诗歌和散文)部分先是改变了以前单纯的客观性试题的情况,开始出现主观性试题(难度增加,更侧重于考察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的能力),而且分值增多。后来又进一步增大了这一部分内容的分值。高考试卷上的这些变化,实际上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文言文教学,就是想通过所选的文言文作品,管中窥豹,通过学习文言文,使得学生去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接触、理解和领略了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后,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知作品丰富的文化蕴涵,领会每一篇作品所特有的东西,进而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最终为他们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开一个窗口。
  二、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入手点
  (一)理解与记忆相结合法
  “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讲解方法依旧是大部分中学教师的首选,也是常用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在这一方面多下工夫的话,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弄懂所要学习的内容。因此,在课堂上,就往往强调和落实如下内容:重点实词的意义、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等。而实际上,不强调不落实,也并不代表学生不理解。如在 《劝学》一文中,“蟹六跪而二螯”的 “而”是连接两个名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 “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 “而”是连接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谓语动词,表递进关系,相当于 “并且”;“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 “而”是连接两句有因果关系的句子,表因果关系,相当于 “因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 “而”是连接两句有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转折,相当于 “但是”;“吾尝终日而思矣”的 “而”是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的,表修饰,相当于“地”。文言文学习到一定程度,阅读达到一定量,语感会越来越强,许多字词的含义自然就理解或明白了,不一定必须经过老师的讲解或是指导。由此可见,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理解。因此,可以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记忆去反复熟读课文,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文言文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二)诵读法
  诵读这一块可以有如下几个途径:
  1.范读引导法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不重视范读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现在的高中学校,都有多媒体,最起码具备有像录音机、投影仪这样的基础教学设备。范读法可以通过音像设备来完成,也可以由老师来担当。良好的范读,定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果老师在范读的过程中,充分融入自己的感情,“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那么学生在听的同时就会引起兴趣,然后跟着老师去诵读文章,并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和感悟文章作者的情感。而且范读的过程也是在教授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划分句子的句读,范读引导法就是把文章中的句读和内容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去正确划分句读和理解文章内容。
  2.背诵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大量的诵读做基础,将会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即便出现个别词语的解释不够准确的现象,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整体上受到的影响并不大。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或者学生自己动手查阅相关工具书,那么学生就能较为容易地理解课文,文言文学习的效果就会变得更好。在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充分理解文意,更有助于学生较快较好地背诵文章。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比如在讲解《氓》时,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女子恋爱时甜蜜的情形、出嫁后的不幸遭遇和认清现实后的决意分裂。这样化大为小,自然有助于学生的背诵。
  (三)兴趣法
  一是提问。提问是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导入,可以用故弄玄虚型、故事导入型、情景设置型、设疑引入等方法。每种都有它的特点,教师要能够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起调”要扣人心弦,要引人入胜,引领学生进入新的领域,获得一个逻辑严整的系统认识,让学生把“触角”伸向广阔的课外,伸向广阔的生活,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课外,促进学生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探究。二是想象。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好方法。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可以从意境想象和情节想象两个方面入手。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老师辅以恰当的引导,才能达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枯燥无味”变成“津津有味”的效果。
  (四)引导学生对作家、作品知识进行归类比较
  比如几大史书的体例《史记》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战国策》《国语》;以国家为编排顺序的“国别体”,《左传》《资治通鉴》以时间为叙事线索的“编年体”先秦散文甲,历史散文偏重于记述,诸子散文偏重于论说;先秦散文中,《左传》以记述事件为主,《国语》《战国策》以记述言论为主;等等。这里仅仅是举出几个简单的例子,事实上,对于文学常识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常常能找出许多因素进行归类比较,使学生在记忆过程中不显得混乱和零散。
  三、文言文虚词的运用
  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掌握得不好,就会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产生负面影响。高考考纲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不多,但由于虚词用法灵活,要弄透弄懂也不容易,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要求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也就是具体运用知识的能力。近年来高考文言虚词命题在不增加题量和分值的前提下加大了知识考查的密度。
  文言虚词都有其常用的意义,这是我们掌握文言虚词的基础,应结合课文熟悉和记忆文言虚词的常见义项。如“之”的常用意义与用法有:代词、助词“的”和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三种用法;“因”的常用意义和用法是介词 “凭借、依靠”“趁机”和副词“于是”等。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是开始学习文言文就接触到了的,所以复习和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在练习中也可以通过阅读上下文推断出它们的常用意义。
  小结
  文言文意思的理解是前提,同时也是一项语文知识和文字材料理解能力互动的综合性练习。要准确解答文言文,必须做到知识积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就备考的角度而言,大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应试能力:一是加强古汉语基本词汇意思的理解与积累;二是加强古汉语句式的现代汉语表达的句式转化的思维训练;三是增加古汉语中基本文化常识的积累;四是紧密结合句子所在阅读材料的语境理解意思。归纳整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我这几年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究的结果。从根据每一篇课文的特点出发去精心设计到具体的实践教学摸索,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我研究的基础,本研究中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和延伸的。
其他文献
一、作文教学中的问题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对于教师和学生,这都成为了一个困扰。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毫无趣味,教师也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象征性地上作文课。尤其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训练与中考的内容相联系;中考作文的标准也成作文的要求。时间久了,写作就成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作文教学的效果低微,因此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我们要改变
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遣策所记"乐人之器"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的宝贵材料,自刊布以来,虽经学者多方研究,仍有一些难字未能释出。经过重新考察发现,本段简文首句"一(肆)坐歬(栈)钟"之"坐"字
“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教学的核心任务应是使学生掌握由已知世界进入未知世界的开门钥匙,即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而智力能力的核心便是思维能力。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任何思维的成长和进步,那么无论学生对知识点的背诵是多么娴熟,这样的教学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利用学科优势这个平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就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多途径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运用竞争机制,评选语文学习积极分子,这样促进学生自觉守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每日组织一位"小老师"领读,既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经过一段
【摘 要】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发生深刻变化与全面转型的时期,无时无刻不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行着重大的冲击。本文从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应当创新和改进工作思路。  【关键词】社会转型 思想政治工作 困惑 对策  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高速发展时期,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