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学习”发生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学习”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由学生自己生长出新知识。特级教师周卫东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通过一个贯穿全课的“小黄鸭在哪儿”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构建,让新知识在已有经验上“抽枝发芽”,在创造活动中“美丽绽放”,在变式练习中“瓜熟蒂落”。
  关键词:用数对确定位置 已有经验 创造活动 变式练习
  所谓“真学习”,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由学生自己生长出新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己生长出新知识,让“真学习”发生呢?近日,听了特级教师周卫东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我对此有了更加具体、深切的感受。
  一、在已有经验上“抽枝发芽”
  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往往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上,要帮助学生建立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让新知识在已有经验上“抽枝发芽”。
  (一)由“线”到“面”
  《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周老师创设了一个贯穿全课的“小黄鸭在哪儿”的情境。课始,课件出示一条数轴,动态显示小黄鸭在数轴上从0走到5。学生观察后,周老师提问:“小黄鸭是怎么走的?”学生回答:“小黄鸭向右走了5格。”这一问一答,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直线的方向与距离。随即,周老师继续用课件改变小黄鸭的位置(小黄鸭在第一列第二行的位置,但课件上并不出示纵轴以及纵轴方向的线条),提问:“现在小黄鸭在哪儿呢?”请学生在研究单上量一量、画一画,通过留下的痕迹,说清楚小黄鸭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要说清小黄鸭的位置,一条横轴已经不够用了,还需要画出一条纵轴来帮助。此时,由“线”到“面”的生长,已然发生。
  (二)由“面”到“体”
  在认识了平面坐标系后,周老师通过小黄鸭在水面(平面图形)上的移动,提问:“如果小黄鸭钻到水底下了,那么又该怎么表示它的位置呢?”这一问,使学生的思考自然地由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原来,在一个平面上表示物体的位置也是不全面的,那是不是还需要一条轴呢?此时,由“面”到“体”的生长,水到渠成。
  二、在创造活动中“美丽绽放”
  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创造,才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識。《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在周老师的引导下,平面坐标系、数对表示法这些新知识“美丽绽放”了。
  (一)创造平面坐标系
  对于如何确定位置,苏教版教材的处理是直接出示平面图,让学生说位置。这样的呈现,只是在“交”给学生知识。周老师的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跟着小黄鸭,自己去创造确定位置的方法:首先出示一条横轴,而小黄鸭的位置却不在横轴上(如图1),此时要确定小黄鸭的位置,必须先画出纵轴(列数)。学生通过自己的量与画,自主在一维空间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二维空间。接着,周老师与学生一起将研究成果汇总、整理,很快得到了一幅平面坐标系的模型图。
  (二)创造数对表示法
  学生在得出平面坐标系后,很顺利地在图上描述出了点的位置,如:点A,第1列第2 行;点B,第2列第1行;点C,第4列第3行……但周老师并未满足于此,他追问学生:“你们觉得这样的表示方法是不是特别简单,能不能把我们的研究成果用‘统一、简单’的标准重新编一遍?”学生按照提示继续研究,很快得出了自己的表示方法。周老师展示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表示方法,如1L2H、D1LD2H、A—1|2,然后带领学生一一进行评判。在评判中,周老师顺势引导,得出了数对的表示方法。
  三、在变式练习中“瓜熟蒂落”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一道好的练习题,不仅要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更要拓展、延伸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本节课,周老师设计了“小鸭戏水”的变式练习,分为两个部分:
  (一)4只小鸭排队形
  在新知探究完成之后,周老师出示了网格图(如图2),提出了学习任务:“4只小鸭在水中做体操表演。请同学们在平面坐标中设计一个体操队形,并用数对表示出每只小鸭的位置。”
  学生有了创造平面坐标系、创造数对表示法的经验,不仅很快设计出了正方形、长方形等常规队形,而且设计出了等腰梯形(如图3)、等腰三角形(如图4)、直线型(如图5)等创意队形。这时,周老师提问学生:“观察4组数对的排列规律,为什么不同的数对中有的第一个数字相同,有的第二个数字相同?”学生在观察、讨论中,进一步理解了行、列的含义和确定行、列的规则。
  (二)2只小鸭巧移动
  “4只小鸭做完体操表演后,其中2只小
  鸭上岸了,水中只剩下了小粉鸭和小黄鸭。”周老师不停地移动这两只小鸭的位置,让学生用数对来表示。后来,周老师还将小黄鸭分别移到了涉及负数、小数的位置(-2,1)、(1.5,2)。虽然这已经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范围,但这并没有难住他们,有几位学生竟然脱口而出。变式还未结束,周老师再问:“如果小黄鸭钻到水底下了,那么又该怎么表示它的位置呢?”巧妙的变式,步步深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了三维空间。
  整堂课,周老师只安排了这一道“小鸭戏水”的练习题,但这一道练习题不仅趣味性高,容量也很大,让学生的思维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得到了锻炼,新知识自然地“瓜熟蒂落”了。
其他文献
摘 要:以“观花项目”为指引,以种植风信子为凭借,鼓励学生多样化且富有创意地呈现观察过程和种植结果,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其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进而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开展实践活动。具体推进过程中,以个性化体验为基点,让学生的创意观察日记有情感、创意种植作品有情趣、科学探究论文有深度。  关键词:创意观察记录 科学态度 互助模式 多元评价  一、缘起:以联合国“观花项目”为指
期刊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重点关注什么?数学学习对人的素养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怎么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数学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一线教师常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为此,笔者特地采访了著名学者、多年从事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郑毓信教授。  周益民(以下简称“周”):您从小就特别喜欢数学,数学学得特别好吗?  郑毓信(以下简称“郑”):从小学到中学,我各门功课都学得不错。我高中时,数学老
期刊
摘 要:追问是教师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再次的甚至多次的提问,意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追问须在充分把握文本、了解学生、立足课堂实际的基础上,讲求针对性、层次性、时机性。  关键词:追问 针对性 层次性 时机性  追问是教师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再次的甚至多次的提问,其往往作为前次提问的延伸或拓展存在,意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新课程背景下语
期刊
摘 要:如何选取合适的学习材料,设计适度的数学问题,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来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思维能力,让数学课堂更简洁?《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交流,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教师则适时地“现身”,引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单一的思维多元化。  关键词:和与积的奇偶性 小研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课前的小研究设计
期刊
摘 要:布鲁纳提出三种“再现表象期”——表演式再现表象期、映像式再现表象期、象征式再现表象期。借鉴这一理论,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实物图片的过程中,经历映像式再现表象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动手“画分数”的过程中,经历表演式再现表象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类、概括,经历象征式再现表象期,发现单位“1”,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  关键
期刊
摘要:英语绘本是以逻辑连贯的图画和英文共同构成故事主题的儿童英文故事书,其突出特点是以英语的形式表达,可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性阅读资源。英语绘本教学应优选绘本内容、准确定位目标、巧用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语绘本 教学实施 内容 目标 策略  英语阅读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中的重要一环,既是英语学习的内容,又是英语学习的手段。与海量信息“亲密接触”的阅读,能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绘本凭
期刊
摘 要:数学“第三课时”教学,是借鉴语文学科的课时划分,基于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融入核心素养的课程思考而提出的,是基于某一个练习设定的新授课、练习课(基础性的)这两个课时之后,配合例题教学开展的相应的规律渗透、外延拓展、主题深化、综合应用、数学文化熏陶等综合性练习课。主要有规律嵌入类、外延拓展类、主题深化类、综合融通类、文化熏陶类等课型。  关键词:小学数学 第三课时 主题教学 实践策略  在小学
期刊
摘要: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中要营造趣味性动手实践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动”起来,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相关策略有:转变动手认知,培养动手自信心,提升动手自主性。  关键词:动手实践 动手认知 自信心 自主性  当下社会,大部分学生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依赖性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中营造趣味性动手实践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动”
期刊
一、一些简单的难事——学科教育的普通常识  低年级课堂教学,无论如何,教师都不要训斥学生,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去关注问题,激发兴趣才是教学的开始。“循循善诱”是古老的教育常识,只是,真正懂得并领悟这一点,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尽量不要批评,暗示一下就可以了,只要他没有妨碍别人。最好的办法,是用有意思的问题去吸引学生的注意。  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路,他们沉浸在思考中,同样是一
期刊
摘要: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经常会忘记除以2。如何减少这样的错误?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应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猜想,获得初始认知;经历操作过程,增加感性经验;分析归纳推理,探索计算公式;变化万千形象,推演计算真知。  关键词: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猜想 操作 归纳 变式  “为什么这些学生会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忘记除以2?其中还有一些平时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我教学时也用两个三角形去拼了,也让每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