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将以福建省2009年和2010年高考阅读试题为例,分析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发展。文章首先以新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为指引,探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创新的必要性,然后分别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的角度,研究具体的教学发展举措。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理解 教学 发展
高中英语阅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从单词、语法的积累,知识面的拓宽,到阅读的速度、深度分析的能力,都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沉淀。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地调控阅读环节,使之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过程。因此,阅读理解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关于教学创新的需求,首先需要观察当前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方法——在单元测试题、高考试题、模拟试题中有很多阅读题目,教师一般是在学生作答后,系统讲述全文的大意,然后分析每个题目选项的判断方法。模式化的教学成为当前不少学校的真实写照。师生为了迎接高考,反复训练不同的阅读文章,学生倍感压力,而且阅读成绩反响平平。因此,教学创新是拓展学生阅读思维、创建学习动力的必然需求。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以自身建构的知识基础为依托,而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知识灌输。英语阅读理解体现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双重要求。在基础知识层面,学生虽然对单词量具有很好的把握,如果单词和句型应用于不同的文章体裁中,学生将面临一定的困难。比如普通叙事性文章和应用文就是两种区别明显的文章体裁,学生从叙事性文章中比较容易找出问题的来龙去脉,但遇到应用文,如广告、通知、信件,经常会感到生疏,说明学生对应用文阅读的思维建构还有待发展,教学创新应帮助学生对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方法进行思维建构。
阅读思维不断拓展的同时,强劲的学习动力对兴趣增长、能力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按照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人本身就具备探索的欲望和自我学习的潜能。教学过程应主张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体会和品味。可见,学习动力是一种潜在和无形的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高中阅读理解的“教”与“学”不是以海量阅读题目的训练为主要方式,虽然必要数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是以教师规定的练习内容作为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础,显然是不够的,师生永远要面对“下一道题是什么”的心理考验。比如现有练习之外的新单词、新主题出现后,学生如何去应对,如何调整应对的心理,都离不开动力的支撑。阅读是一个长期的素养培育,教师要善于从创新的角度开展阅读理解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生成阅读的兴趣,并在能力方面实现突破。
二、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能力培养的前提,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发展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教学创新,实现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建立英语阅读的习惯。
1.培养学生对不同阅读主题的探究兴趣。阅读理解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主题,每一类主题都有值得探究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阅读问题转向阅读主题,探寻不同主题传递的信息。比如福建省2009年和2010年高考阅读理解中几篇文章的“开场白”就体现出各自的主题方向:“F. Scott Fitzgerald, born on September 24, 1896, an American novelist”是对一位知名小说家的介绍;“Only three local students won Chinese Blog Competition. And 15 of the 18 awards want to students from China.” 是对当前热门的网络博客竞赛的评论;“Foreign drivers will have a pay on-the-spot fines of up to £900 for breaking the traffic law to be carried our next month.”是对违反交通规则的法律责任探讨;“Price cover international airfares, departure taxes, fuel charge, local transportation all meals, entrance fees, guides, daily tours and visas for UK citizens.”是对旅游费用包含项目的阐述。可见,阅读理解是以主题背景为基础,然后展开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教师应尝试以模块化的主题阅读教学为契机,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种类型的阅读文章,如设立人物生平介绍主题、社会责任与法律主题、社会潮流趋势主题、历史发展主题、自然科学研究主题、休闲娱乐主题、运动健康主题、事件推理主题、应用文主题等作为丰富多彩的阅读主题。在每个主题模块开始前,教师先向学生讲解主题背景,树立学生的感官意识,缓解学生的阅读压力,帮助学生在探究意识的推动下,从阅读中增长知识,提升兴趣的影响力,并以此为首要目的。随着学生阅读兴趣的加深,教师再逐步过渡到问题作答教学。
2.培养学生在动态环境中增强立体思维的兴趣。所谓立体思维的兴趣,就是将学生在阅读文章中不易直观了解或体会的信息,以视觉画面进行诠释。它的优势在于当学生思维建构存在盲点时,运用多媒体教学配合信息的阐释,有助于学生在思维层面将语言文字和画面体现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状态由盲点徘徊转变为兴趣激励,在思维建构层面实现突破性发展,克服对陌生体裁文章的阅读障碍,此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学生将产生积极应对的动力,并在一些带有画面分析的阅读题目中获得选择灵感,从心理上构筑显著的自信。采用立体式阅读理解教学的创新方式,教师应当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配合相应的画面解读,比如2009年高考阅读理解第66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ad?
A. The tourists will have to pay extra for fuel and meals.
B. The tourists will visit the 1920’s Shikumen buildings in Beijing.
C. The tourists will take a side trip to the Three Gorges Dam during the tour.
D. The tourists will stay in Beijing for three nights before leaving for the UK.
这是一篇以广告为主体的文章,广告的目的就是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商品和服务,文章涵盖消费者需要支付的成本和能够享受到的服务。对于此类应用文阅读理解,教师可以在相关内容旁进行图解,使学生认识到广告宣传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再比如2010年高考阅读理解第72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pictures shows the house for the Iroquois Indians?要求学生在所列的图片中选择最适合描述的选项。通过经常性的图文并茂式阅读理解教学,学生再遇到此类图片猜想式的问题时也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学生在潜意识层面已经形成基本的构图。
3.培养学生开展趣味阅读的兴趣。通过主题模块教学和立体画面教学的发展,学生将形成相对稳定的阅读兴趣。此时,教师应注意将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延伸,确保学生在课下也有一定的时间从事阅读活动,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习惯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体现,所以教师不能以留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内容,而是要以趣味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将阅读视为快乐的休闲活动。教师可以开辟网络空间,上传与主题阅读和立体式阅读相关的趣味性文章,学生阅读后还可以展开相互交流;或是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值得品读的文章,在课堂上与师生分享,由学生讲解阅读的收获。
三、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积累科学的阅读方法,挑战更高难度题目。由于兴趣培养的保证,能力培养环节将更加顺利。教师应在阅读理解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单词揣摩能力、文章大意的提炼能力、文章内容的逻辑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对单词的揣摩能力。新课程改革虽然在高中生应掌握的单词数量上做出了规定,但高考阅读理解的文章中还是会出现学生比较生疏的单词,此类问题正是对学生单词揣摩能力的考察。很多学生对于高中阅读信心不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单词和语句的含义束缚,特别是在陌生单词比较多的时候,将直接制约学生对整篇文章大意的理解。所以阅读理解教学的发展首先应从基础知识入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单词量扩展。对超越教学目标的单词,学生可以不必背诵,只是在含义上有所理解即可。教师应在主题阅读教学中筛选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单词,并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出现,和学生共同分析揣摩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
2.培养学生对文章大意的提炼能力。在扫除基本的单词障碍后,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提炼文章大意,因为它是很多观点性、倾向性选项的作答基础。明确文章大意,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比如2009年高考阅读理解第71题和2010年阅读理解第63题:
The author presents this passage by
A. telling an interesting story
B. describing an activity in a lively way
C. testing an idea by reasoning
D. introducing a practical method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TV Will Rule the World
B.TV Will Disturb the World
C.TV Will Better the World
D.TV Will Remain in World
这是两道典型的对文章大意给予概括总结的试题。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学生作答的习惯是阅读选项,比较分析其中每个选项的准确程度,然后进行选择。事实上,学生的作答习惯对选择的正确与否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阅读文章后在潜意识中已经对文章大意有所把握,只是还没有自己总结成相应的表达,此时,如果学生率先明确一个大意的方向,然后再从选项中找出与自己预期基本一致的答案,就可以有效避免受选项牵制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炼文章大意的能力培养,应采取鼓励的方式,即使本篇阅读理解没有要求概括题目,也要启发学生对文章进行概括总结,并对不同学生提出的概括内容加以辨析,增强学生提纲挈领、抓主要矛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察体现在通过对比、推理、判断等,对具体的问题给出答案。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在高考占据了相当比重,它的关键是找出文章的系统线索。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两遍阅读法”,即第一遍瞄准文章大意,第二遍找出贯穿其中的线索,以因果关系、先后关系、递进关系等作为线索总结的科学方法,锻炼学生以线索应对问题的能力。比如2010年高考阅读理解第53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correct order to describe Fitzgerald’s lif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He became addicted to drinking.
b. He studied at St.Paul Academy.
c. He published his first novel This Side of Paradise.
d. The Great Gatsby won high praise.
e. He failed to reorder his life.
f. He joined the army and met Zelda.
A. f-c-e-a-b-d B. b-e-a-f-c-d
C. f-d-e-c-b-a D. b-f-c-d-e-a
以上对于历史和人物介绍性的文章,历史的发展脉络、人物的经历都是一种客观现实,是已经生成的不可变的事实,所以对脉络经历的顺序罗列考察的就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before” ,“after”,“since”, “until” 等词语的应用下,串联每个事件的先后顺序,精准做出选择。
总之,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发展应更多地关注对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学生的兴趣焦点作为阅读分析、知识吸收的基础,逐渐引导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克服阅读障碍,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蕾.论如何有效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
[3]孟庆忠.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常见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理解 教学 发展
高中英语阅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从单词、语法的积累,知识面的拓宽,到阅读的速度、深度分析的能力,都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沉淀。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地调控阅读环节,使之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过程。因此,阅读理解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关于教学创新的需求,首先需要观察当前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方法——在单元测试题、高考试题、模拟试题中有很多阅读题目,教师一般是在学生作答后,系统讲述全文的大意,然后分析每个题目选项的判断方法。模式化的教学成为当前不少学校的真实写照。师生为了迎接高考,反复训练不同的阅读文章,学生倍感压力,而且阅读成绩反响平平。因此,教学创新是拓展学生阅读思维、创建学习动力的必然需求。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以自身建构的知识基础为依托,而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知识灌输。英语阅读理解体现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双重要求。在基础知识层面,学生虽然对单词量具有很好的把握,如果单词和句型应用于不同的文章体裁中,学生将面临一定的困难。比如普通叙事性文章和应用文就是两种区别明显的文章体裁,学生从叙事性文章中比较容易找出问题的来龙去脉,但遇到应用文,如广告、通知、信件,经常会感到生疏,说明学生对应用文阅读的思维建构还有待发展,教学创新应帮助学生对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方法进行思维建构。
阅读思维不断拓展的同时,强劲的学习动力对兴趣增长、能力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按照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人本身就具备探索的欲望和自我学习的潜能。教学过程应主张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体会和品味。可见,学习动力是一种潜在和无形的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高中阅读理解的“教”与“学”不是以海量阅读题目的训练为主要方式,虽然必要数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是以教师规定的练习内容作为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础,显然是不够的,师生永远要面对“下一道题是什么”的心理考验。比如现有练习之外的新单词、新主题出现后,学生如何去应对,如何调整应对的心理,都离不开动力的支撑。阅读是一个长期的素养培育,教师要善于从创新的角度开展阅读理解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生成阅读的兴趣,并在能力方面实现突破。
二、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能力培养的前提,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发展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教学创新,实现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建立英语阅读的习惯。
1.培养学生对不同阅读主题的探究兴趣。阅读理解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主题,每一类主题都有值得探究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阅读问题转向阅读主题,探寻不同主题传递的信息。比如福建省2009年和2010年高考阅读理解中几篇文章的“开场白”就体现出各自的主题方向:“F. Scott Fitzgerald, born on September 24, 1896, an American novelist”是对一位知名小说家的介绍;“Only three local students won Chinese Blog Competition. And 15 of the 18 awards want to students from China.” 是对当前热门的网络博客竞赛的评论;“Foreign drivers will have a pay on-the-spot fines of up to £900 for breaking the traffic law to be carried our next month.”是对违反交通规则的法律责任探讨;“Price cover international airfares, departure taxes, fuel charge, local transportation all meals, entrance fees, guides, daily tours and visas for UK citizens.”是对旅游费用包含项目的阐述。可见,阅读理解是以主题背景为基础,然后展开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教师应尝试以模块化的主题阅读教学为契机,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种类型的阅读文章,如设立人物生平介绍主题、社会责任与法律主题、社会潮流趋势主题、历史发展主题、自然科学研究主题、休闲娱乐主题、运动健康主题、事件推理主题、应用文主题等作为丰富多彩的阅读主题。在每个主题模块开始前,教师先向学生讲解主题背景,树立学生的感官意识,缓解学生的阅读压力,帮助学生在探究意识的推动下,从阅读中增长知识,提升兴趣的影响力,并以此为首要目的。随着学生阅读兴趣的加深,教师再逐步过渡到问题作答教学。
2.培养学生在动态环境中增强立体思维的兴趣。所谓立体思维的兴趣,就是将学生在阅读文章中不易直观了解或体会的信息,以视觉画面进行诠释。它的优势在于当学生思维建构存在盲点时,运用多媒体教学配合信息的阐释,有助于学生在思维层面将语言文字和画面体现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状态由盲点徘徊转变为兴趣激励,在思维建构层面实现突破性发展,克服对陌生体裁文章的阅读障碍,此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学生将产生积极应对的动力,并在一些带有画面分析的阅读题目中获得选择灵感,从心理上构筑显著的自信。采用立体式阅读理解教学的创新方式,教师应当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配合相应的画面解读,比如2009年高考阅读理解第66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ad?
A. The tourists will have to pay extra for fuel and meals.
B. The tourists will visit the 1920’s Shikumen buildings in Beijing.
C. The tourists will take a side trip to the Three Gorges Dam during the tour.
D. The tourists will stay in Beijing for three nights before leaving for the UK.
这是一篇以广告为主体的文章,广告的目的就是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商品和服务,文章涵盖消费者需要支付的成本和能够享受到的服务。对于此类应用文阅读理解,教师可以在相关内容旁进行图解,使学生认识到广告宣传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再比如2010年高考阅读理解第72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pictures shows the house for the Iroquois Indians?要求学生在所列的图片中选择最适合描述的选项。通过经常性的图文并茂式阅读理解教学,学生再遇到此类图片猜想式的问题时也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学生在潜意识层面已经形成基本的构图。
3.培养学生开展趣味阅读的兴趣。通过主题模块教学和立体画面教学的发展,学生将形成相对稳定的阅读兴趣。此时,教师应注意将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延伸,确保学生在课下也有一定的时间从事阅读活动,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习惯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体现,所以教师不能以留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内容,而是要以趣味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将阅读视为快乐的休闲活动。教师可以开辟网络空间,上传与主题阅读和立体式阅读相关的趣味性文章,学生阅读后还可以展开相互交流;或是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值得品读的文章,在课堂上与师生分享,由学生讲解阅读的收获。
三、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积累科学的阅读方法,挑战更高难度题目。由于兴趣培养的保证,能力培养环节将更加顺利。教师应在阅读理解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单词揣摩能力、文章大意的提炼能力、文章内容的逻辑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对单词的揣摩能力。新课程改革虽然在高中生应掌握的单词数量上做出了规定,但高考阅读理解的文章中还是会出现学生比较生疏的单词,此类问题正是对学生单词揣摩能力的考察。很多学生对于高中阅读信心不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单词和语句的含义束缚,特别是在陌生单词比较多的时候,将直接制约学生对整篇文章大意的理解。所以阅读理解教学的发展首先应从基础知识入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单词量扩展。对超越教学目标的单词,学生可以不必背诵,只是在含义上有所理解即可。教师应在主题阅读教学中筛选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单词,并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出现,和学生共同分析揣摩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
2.培养学生对文章大意的提炼能力。在扫除基本的单词障碍后,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提炼文章大意,因为它是很多观点性、倾向性选项的作答基础。明确文章大意,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比如2009年高考阅读理解第71题和2010年阅读理解第63题:
The author presents this passage by
A. telling an interesting story
B. describing an activity in a lively way
C. testing an idea by reasoning
D. introducing a practical method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TV Will Rule the World
B.TV Will Disturb the World
C.TV Will Better the World
D.TV Will Remain in World
这是两道典型的对文章大意给予概括总结的试题。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学生作答的习惯是阅读选项,比较分析其中每个选项的准确程度,然后进行选择。事实上,学生的作答习惯对选择的正确与否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阅读文章后在潜意识中已经对文章大意有所把握,只是还没有自己总结成相应的表达,此时,如果学生率先明确一个大意的方向,然后再从选项中找出与自己预期基本一致的答案,就可以有效避免受选项牵制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炼文章大意的能力培养,应采取鼓励的方式,即使本篇阅读理解没有要求概括题目,也要启发学生对文章进行概括总结,并对不同学生提出的概括内容加以辨析,增强学生提纲挈领、抓主要矛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察体现在通过对比、推理、判断等,对具体的问题给出答案。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在高考占据了相当比重,它的关键是找出文章的系统线索。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两遍阅读法”,即第一遍瞄准文章大意,第二遍找出贯穿其中的线索,以因果关系、先后关系、递进关系等作为线索总结的科学方法,锻炼学生以线索应对问题的能力。比如2010年高考阅读理解第53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correct order to describe Fitzgerald’s lif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He became addicted to drinking.
b. He studied at St.Paul Academy.
c. He published his first novel This Side of Paradise.
d. The Great Gatsby won high praise.
e. He failed to reorder his life.
f. He joined the army and met Zelda.
A. f-c-e-a-b-d B. b-e-a-f-c-d
C. f-d-e-c-b-a D. b-f-c-d-e-a
以上对于历史和人物介绍性的文章,历史的发展脉络、人物的经历都是一种客观现实,是已经生成的不可变的事实,所以对脉络经历的顺序罗列考察的就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before” ,“after”,“since”, “until” 等词语的应用下,串联每个事件的先后顺序,精准做出选择。
总之,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发展应更多地关注对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学生的兴趣焦点作为阅读分析、知识吸收的基础,逐渐引导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克服阅读障碍,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蕾.论如何有效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
[3]孟庆忠.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常见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