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考察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论文,回顾了平行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结合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可发挥的诸多作用,如提供词、句、篇章等方面的对译,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较大辅助作用等。调查结果也发现,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如翻译教学的模式过于传统、平行语料库的建设有待提高、平行语料库的加工技术不够完善等。
关键词:平行语料库;翻译教学;检索系统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7-0030-05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语料库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国外的学者开始将其与翻译教学相结合。自1993年,Mona Baker、Sara Laviosa、Maeve Olohan等不斷尝试将语料库运用于翻译研究与教学(何安平,2004)。相较而言,在国内,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起步较晚,直到21世纪初,国内学者才着手将其引用到翻译教学中来。王克非(2004)研究发现,双语平行语料库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定的对译,如词组、短语、句子、篇章、结构等等。卢鑫莹(2006)指出,平行语料库是翻译教学的新途径,可以被有效地用来为翻译教学服务。总体说来,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相对研究滞后,亟待研究出更有效的应用方式以扩展其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语料库研究成果,以及其在翻译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笔者以中国知网(www.cnki.net)近年来期刊中收录的有关平行语料库与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为基础,对相关研究论文做了统计分析,借以梳理其研究现状、分析其结合的一系列作用,并就其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平行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的研究现状
平行语料库,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由于能够提供两种语言之间丰富的匹配信息,已经成为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在语言对比研究、翻译研究、外语教学、双语词典编纂以及机器翻译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张绪华,2010)。随着语料库在翻译应用研究中的发展,不少学者将视线投向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
1.传统的翻译模式
近年来,国内的翻译教学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这种进步与社会的期望相比,还是相距甚远。究其原因,主要和目前国内的翻译教学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即“理论讲解,举例验证,结论巩固”(朱晓敏,2011),这种方式虽然曾经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迅猛,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笔者通过分析2000-2016年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文献,发现传统的翻译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第一,李德凤和胡牧(2006)提出,翻译教学的学习教材无法统一,部分教材中的内容非常老旧,且没有逻辑性可言,非常混乱。这对学习研究者来说是相当不利的,稍不注意,便会引入错误思维。
第二,授课方式太过于单一。李萍(2014)指出,虽然大量的教师都尝试让翻译教学融入课堂,但是由于受到上课时间、教学任务等各方面的限制,很多时候这个任务都无法完成。相反,翻译教学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一直以来都是接受的对象。教师讲课,传授技巧,学生则是一味地听和记,缺乏必要的互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记住了某些翻译技巧而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无法从本质上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第三,缺少一个合理的分析机制。黎土旺(2007)指出,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能使结论科学化。例如,当教师拿出一个翻译题,学生必定会有大量的译文版本。而在这诸多版本中,必定会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固有的理论,或者说过于依赖主观印象,往往会挑选出几个译本而否决掉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结论经常是抽象、含糊的,甚至无法提出具体的理论依据。
针对以上情况,积极学习国外翻译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翻译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新成果和新工具,才有可能改变目前的翻译现状。对此,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语料库,特别是平行语料库。
2.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现状
关于平行语料库和翻译教学的研究现状,笔者对其进行了小范围的统计。笔者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条件中以全文为数据检索源,同时以“平行语料库”和“翻译教学”为关键词进行组合检索,发现2000年至2016年间有相关论文共1019篇,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近年来,平行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从2000年的1篇到2016年的136篇,其发展速度迅猛,说明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从2011年开始,基于平行语料库对翻译教学的研究论文数量开始破百,并且稳居不下。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关于这个话题的研究一直吸引着各界学者。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在此类文献中对翻译教学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三类:①平行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研究综述;②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探索;③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平行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研究综述
关于这两者相结合的综述类文献,笔者从中国知网的数据源中发现,2000-2016年共有76篇相关文献。单宇和郭雪梅(2015)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论文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统计的方法,对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描述,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及展望了发展前景;程璐璐和潘基鑫(2011)回顾和总结了近几年来语料库应用于国内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分析,旨在实现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的完美结合。
(2)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探索 笔者在图1的基础上输入“翻译教学模式”,同时以“平行语料库”、“翻译教学”和“翻译教学模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如图2所示的论文分布数量:
熊兵(2015)讨论了适用翻译教学的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构建,论述了基于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及其运作,并且解析了翻译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编排、实施原则及操作方式等相关问题;林柯(2010)以平行语料库为例,探讨了语料库应用于翻译教学的基本模式。
(3)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平行語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类论文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如图3所示:
和图1相比,其论文数量所差无几,由此可见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之广泛。但是,此类论文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性的研究却极为少见。秦洪武(2007)、钱多秀(2009)等进一步论述了语料库应用于翻译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参考方案。马振涛(2009)提出,在翻译教学中,平行语料库的应用可以在提供固定搭配、提供新难词语译文、进行句式对比和多译文对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李高新(2011)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提出把双语平行语料库及其检索工具运用于翻译教学,以此加深学生对原文与译文篇章层面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由此可见,虽然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是相关研究仍较多关注平行语料库对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可能提供的资源和手段。从本质上看,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还没有解决平行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环节的衔接问题”(王克非,2012),因此还无法很好地为翻译教学服务。
三、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新兴的教学研究领域,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正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可以说,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的结合是翻译教学领域的又一次巨大革新。
正如穆雷和刘康龙(2007)所指出的,在语料库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者可以采取“发现式学习和数据驱动的学习方式训练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技能,熟悉翻译职业特征”。针对此理论,早在10年前就有专家进行解读。Bernardini(1997)建议翻译教学应该辅之以平行语料库检索,以此来形成翻译初学者的“意识”、“反射”和“应变”能力。同时,Friedbichler(1997)还提出平行语料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它还可以帮助译者提高表达能力,在不断的磨练中减少错误的发生,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打下基础。Zanettin(1998)提出,“双语语料库相当于译员培训的研习班”,在双语语料库中,译员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更好地理解原文,在此基础上更流畅地对目标语言进行翻译。因此,它相当于是一个练习场地,译员可以充分利用它的优势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1.提供词语的对译
廖七一(2000)指出,平行语料库最典型的应用范围之一是双语词汇教学。蔡永贵(2015)研究发现,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词汇翻译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某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存在不同的含义。对此,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双语词典来对它进行释义项的对应,但是,词典中收集的条目毕竟有限,且其更新速度远远比不上语言的发展,而借助双语语料库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例如,王克非(2004)随机抽取了“overcome”一词,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通过双语平行语料库对其进行了检索。从研究结果中,总共发现了24处“克服”,而将此译为“overcome”的却只有15处。而在某些情况下,“克服”被翻译成conquer、get rid of、get out of、cope with等更为贴近语境的意思。
2.提供句子及篇章级的英汉对译
卢鑫莹(2006)认为,平行语料库可提供句子及篇章级的英汉对译。通过检索特定词语,就可以找到相应的英语表达式。与双语词典相比,英汉平行语料库具有巨大的优势。它凭借其语料内容广、语料新、语境丰富等特点,能检索到许多双语词典中无法提供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比较新的表达。例如,“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也会变傻”,虽然现在为我们所熟知的翻译为“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但是,这句话的翻译在双语词典却并未收录,其译文是出自于平行语料库。又如“人各有所好”,翻译起来似乎很简单,在双语词典中把它翻译为“Everyone has his own likes and dislikes”。很大可能,当我们拿到这句话,本能地也会翻译成类似的译文。但是,在平行语料库中却明显有更贴切的翻译“There is no accounting for tastes”,不难发现,此译文更加地道,更加有韵味。由此可见,平行语料库在这方面胜过双语词典,之后的应用也将不可预测。
3.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例句来源
卢鑫莹(2006)和张继光(2010)都在相关的文献中佐证了此观点。他们指出,平行语料库的这一功能既节约了教师的时间,还能提高例句的准确性。对于教师来讲,各类例句来源是非常令人困扰的。尽管目前市面上存在大量的参考书籍,但是有些资料的质量往往参差不齐、良莠难分,书籍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并且一旦印刷成文就很难改变,因此,这些参考资料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而平行语料库在这些方面却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很多时候,教师会找一些翻译题以供学生练习,包括词组的搭配、同义词的转换等等,而平行语料库却恰好能满足这个需求。卫乃兴( 2001)提出基于平行语料库“专业性搭配”的概念及词语搭配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原则;张继东、刘萍(2005)则提出了三种基于平行语料库的同义词辨析方法。
4.提供一文多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马振涛(2009)提出,双语平行语料库支持对同一源语的多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给学生以启迪和帮助。对某一个文本,很多时候在双语语料库中的译文不止一种。这一现象对名著的研究显得尤为突出,如《简爱》有近20个译本,《傲慢与偏见》的译本也达到了十六七种,《红与黑》译本据说达到了20个以上,莎士比亚戏剧中《汉姆雷特》的汉译本最多,达到30种。还有诗歌的译本,无论是英诗汉译还是汉诗英译,都常有多种译本。在这种情况下,将多种译本收集到平行语料库中,就会大大方便翻译的研究者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非常有利。对学生而言,若将多个译文综合到一起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同时,学生可以在自主研究过程中分析现象、找到规律,而不是一味地去模仿前人的翻译。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有所提高,因为他们不再是单纯地去学习某些翻译技巧,而是通过自主研究总结出规律,在各种真实的语境中不断地训练、不断地提升,从而达到翻译的“意识”、“反射”和“应变”能力(Bernardini,1997)。
关键词:平行语料库;翻译教学;检索系统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7-0030-05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语料库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国外的学者开始将其与翻译教学相结合。自1993年,Mona Baker、Sara Laviosa、Maeve Olohan等不斷尝试将语料库运用于翻译研究与教学(何安平,2004)。相较而言,在国内,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起步较晚,直到21世纪初,国内学者才着手将其引用到翻译教学中来。王克非(2004)研究发现,双语平行语料库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定的对译,如词组、短语、句子、篇章、结构等等。卢鑫莹(2006)指出,平行语料库是翻译教学的新途径,可以被有效地用来为翻译教学服务。总体说来,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相对研究滞后,亟待研究出更有效的应用方式以扩展其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语料库研究成果,以及其在翻译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笔者以中国知网(www.cnki.net)近年来期刊中收录的有关平行语料库与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为基础,对相关研究论文做了统计分析,借以梳理其研究现状、分析其结合的一系列作用,并就其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平行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的研究现状
平行语料库,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由于能够提供两种语言之间丰富的匹配信息,已经成为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在语言对比研究、翻译研究、外语教学、双语词典编纂以及机器翻译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张绪华,2010)。随着语料库在翻译应用研究中的发展,不少学者将视线投向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
1.传统的翻译模式
近年来,国内的翻译教学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这种进步与社会的期望相比,还是相距甚远。究其原因,主要和目前国内的翻译教学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即“理论讲解,举例验证,结论巩固”(朱晓敏,2011),这种方式虽然曾经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迅猛,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笔者通过分析2000-2016年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文献,发现传统的翻译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第一,李德凤和胡牧(2006)提出,翻译教学的学习教材无法统一,部分教材中的内容非常老旧,且没有逻辑性可言,非常混乱。这对学习研究者来说是相当不利的,稍不注意,便会引入错误思维。
第二,授课方式太过于单一。李萍(2014)指出,虽然大量的教师都尝试让翻译教学融入课堂,但是由于受到上课时间、教学任务等各方面的限制,很多时候这个任务都无法完成。相反,翻译教学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一直以来都是接受的对象。教师讲课,传授技巧,学生则是一味地听和记,缺乏必要的互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记住了某些翻译技巧而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无法从本质上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第三,缺少一个合理的分析机制。黎土旺(2007)指出,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能使结论科学化。例如,当教师拿出一个翻译题,学生必定会有大量的译文版本。而在这诸多版本中,必定会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固有的理论,或者说过于依赖主观印象,往往会挑选出几个译本而否决掉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结论经常是抽象、含糊的,甚至无法提出具体的理论依据。
针对以上情况,积极学习国外翻译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翻译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新成果和新工具,才有可能改变目前的翻译现状。对此,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语料库,特别是平行语料库。
2.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现状
关于平行语料库和翻译教学的研究现状,笔者对其进行了小范围的统计。笔者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条件中以全文为数据检索源,同时以“平行语料库”和“翻译教学”为关键词进行组合检索,发现2000年至2016年间有相关论文共1019篇,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近年来,平行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从2000年的1篇到2016年的136篇,其发展速度迅猛,说明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从2011年开始,基于平行语料库对翻译教学的研究论文数量开始破百,并且稳居不下。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关于这个话题的研究一直吸引着各界学者。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在此类文献中对翻译教学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三类:①平行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研究综述;②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探索;③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平行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研究综述
关于这两者相结合的综述类文献,笔者从中国知网的数据源中发现,2000-2016年共有76篇相关文献。单宇和郭雪梅(2015)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论文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统计的方法,对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描述,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及展望了发展前景;程璐璐和潘基鑫(2011)回顾和总结了近几年来语料库应用于国内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分析,旨在实现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的完美结合。
(2)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探索 笔者在图1的基础上输入“翻译教学模式”,同时以“平行语料库”、“翻译教学”和“翻译教学模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如图2所示的论文分布数量:
熊兵(2015)讨论了适用翻译教学的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构建,论述了基于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及其运作,并且解析了翻译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编排、实施原则及操作方式等相关问题;林柯(2010)以平行语料库为例,探讨了语料库应用于翻译教学的基本模式。
(3)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平行語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类论文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如图3所示:
和图1相比,其论文数量所差无几,由此可见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之广泛。但是,此类论文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性的研究却极为少见。秦洪武(2007)、钱多秀(2009)等进一步论述了语料库应用于翻译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参考方案。马振涛(2009)提出,在翻译教学中,平行语料库的应用可以在提供固定搭配、提供新难词语译文、进行句式对比和多译文对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李高新(2011)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提出把双语平行语料库及其检索工具运用于翻译教学,以此加深学生对原文与译文篇章层面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由此可见,虽然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是相关研究仍较多关注平行语料库对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可能提供的资源和手段。从本质上看,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还没有解决平行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环节的衔接问题”(王克非,2012),因此还无法很好地为翻译教学服务。
三、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新兴的教学研究领域,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正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可以说,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的结合是翻译教学领域的又一次巨大革新。
正如穆雷和刘康龙(2007)所指出的,在语料库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者可以采取“发现式学习和数据驱动的学习方式训练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技能,熟悉翻译职业特征”。针对此理论,早在10年前就有专家进行解读。Bernardini(1997)建议翻译教学应该辅之以平行语料库检索,以此来形成翻译初学者的“意识”、“反射”和“应变”能力。同时,Friedbichler(1997)还提出平行语料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它还可以帮助译者提高表达能力,在不断的磨练中减少错误的发生,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打下基础。Zanettin(1998)提出,“双语语料库相当于译员培训的研习班”,在双语语料库中,译员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更好地理解原文,在此基础上更流畅地对目标语言进行翻译。因此,它相当于是一个练习场地,译员可以充分利用它的优势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1.提供词语的对译
廖七一(2000)指出,平行语料库最典型的应用范围之一是双语词汇教学。蔡永贵(2015)研究发现,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词汇翻译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某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存在不同的含义。对此,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双语词典来对它进行释义项的对应,但是,词典中收集的条目毕竟有限,且其更新速度远远比不上语言的发展,而借助双语语料库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例如,王克非(2004)随机抽取了“overcome”一词,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通过双语平行语料库对其进行了检索。从研究结果中,总共发现了24处“克服”,而将此译为“overcome”的却只有15处。而在某些情况下,“克服”被翻译成conquer、get rid of、get out of、cope with等更为贴近语境的意思。
2.提供句子及篇章级的英汉对译
卢鑫莹(2006)认为,平行语料库可提供句子及篇章级的英汉对译。通过检索特定词语,就可以找到相应的英语表达式。与双语词典相比,英汉平行语料库具有巨大的优势。它凭借其语料内容广、语料新、语境丰富等特点,能检索到许多双语词典中无法提供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比较新的表达。例如,“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也会变傻”,虽然现在为我们所熟知的翻译为“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但是,这句话的翻译在双语词典却并未收录,其译文是出自于平行语料库。又如“人各有所好”,翻译起来似乎很简单,在双语词典中把它翻译为“Everyone has his own likes and dislikes”。很大可能,当我们拿到这句话,本能地也会翻译成类似的译文。但是,在平行语料库中却明显有更贴切的翻译“There is no accounting for tastes”,不难发现,此译文更加地道,更加有韵味。由此可见,平行语料库在这方面胜过双语词典,之后的应用也将不可预测。
3.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例句来源
卢鑫莹(2006)和张继光(2010)都在相关的文献中佐证了此观点。他们指出,平行语料库的这一功能既节约了教师的时间,还能提高例句的准确性。对于教师来讲,各类例句来源是非常令人困扰的。尽管目前市面上存在大量的参考书籍,但是有些资料的质量往往参差不齐、良莠难分,书籍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并且一旦印刷成文就很难改变,因此,这些参考资料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而平行语料库在这些方面却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很多时候,教师会找一些翻译题以供学生练习,包括词组的搭配、同义词的转换等等,而平行语料库却恰好能满足这个需求。卫乃兴( 2001)提出基于平行语料库“专业性搭配”的概念及词语搭配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原则;张继东、刘萍(2005)则提出了三种基于平行语料库的同义词辨析方法。
4.提供一文多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马振涛(2009)提出,双语平行语料库支持对同一源语的多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给学生以启迪和帮助。对某一个文本,很多时候在双语语料库中的译文不止一种。这一现象对名著的研究显得尤为突出,如《简爱》有近20个译本,《傲慢与偏见》的译本也达到了十六七种,《红与黑》译本据说达到了20个以上,莎士比亚戏剧中《汉姆雷特》的汉译本最多,达到30种。还有诗歌的译本,无论是英诗汉译还是汉诗英译,都常有多种译本。在这种情况下,将多种译本收集到平行语料库中,就会大大方便翻译的研究者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非常有利。对学生而言,若将多个译文综合到一起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同时,学生可以在自主研究过程中分析现象、找到规律,而不是一味地去模仿前人的翻译。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有所提高,因为他们不再是单纯地去学习某些翻译技巧,而是通过自主研究总结出规律,在各种真实的语境中不断地训练、不断地提升,从而达到翻译的“意识”、“反射”和“应变”能力(Bernardini,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