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伪狂犬病的病原、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的分析,介绍了病理检验结果和诊断方法,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伪狂犬病;症状;防治
伪狂犬病(PV)又称阿氏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家畜、犬猫和野生动物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热、奇痒(猪例外)、脑脊髓炎和神经炎。犬对此病较为敏感。感染后潜伏期3天~6天,一旦发病,多在24小时~48小时之内死亡。特征性临床症状为突然瘙痒,剧烈地抓挠或啃咬某一部位,以头颈部多见。2011年11月初至2012年3月底,我市及临近县市的部分犬由于食入病死猪肉发生伪狂犬病引起急性死亡,致使养犬户损失惨重。犬不分品种、性别、年龄,均已感染,死亡率几乎100%。
1 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呈球形,具有囊膜。核酸型为双股DNA。伪狂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8℃环境下可存活46天,在24℃环境下可存活30天。在潮湿阴冷的中性(pH值6~8)环境条件下较稳定。暴晒或酸性条件(pH值>9.7)1天~7天即灭活。在污染的动物舍内可存活30天~46天,在肉中存活35天以上。但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甲醛、紫外线、2%氢氧化钠等敏感,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能灭活病毒,但不损坏衣壳。该病毒对热抵抗力弱,56℃经15分钟;70 ℃经5分钟;100℃经1分钟即可被杀死。
2 流行特点
伪狂犬病病毒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本病在自然情况下能侵袭的畜禽包括猪、牛、绵羊、山羊、鸡、鸭等;易感野生动物包括野猪、狼、狐、獾、刺猬、鼬、蝙蝠、猿、浣熊、鹿等;试验动物中家兔最为易感,其次为犬、猫、小鼠、豚鼠和仓鼠等。猪和鼠类是该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病猪、带毒鼠和病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它们的鼻液、唾液、尿、乳和阴道分泌物排除病毒。传染途径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体表伤口和生殖道感染。犬因误食病鼠、病猪内脏经消化道感染,同时也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播者。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最短36小时,最长10天,一般多为3天~6天,主要是通过飞沫、摄食和创伤感染。患犬起初精神沉郁,凝视和舔擦皮肤某一受伤处;随后局部瘙痒,主要见于面部、耳部和肩部,不时用爪搔或用嘴咬,产生大块烂斑,周围组织肿胀,甚至形成很深的破损。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犬烦躁不安、奇痒难忍、摔打头部,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无故狂吠、对主人呼唤没有反应、也无攻击性。后期大部分病犬头颈部肌肉和口唇部肌肉痉挛、唾液增多、难以吞咽、食欲废绝、渴欲增加、呼吸困难。病程迅速的,常于24小时~36小时因衰竭而死亡。
4 病理变化
多数缺乏明显的眼观病变,少数病例仅见局部损伤和因动物搔抓造成的皮肤破溃,以面部、头部、肩部较为常见,皮下呈弥漫性出血,局部淋巴结肿胀、充血,肾皮质部、气管、脑膜上有少量针尖状出血点。
5 实验室检验
5.1 细菌学检验
无菌采集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病死犬的心血、肝、脾和脑组织,分别进行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未发现致病菌。
5.2 动物接种实验
无菌采集病死犬脑、脾组织各10g,研磨成糊状,加灭菌生理盐水作1:10稀释,分别加入青霉素1000IU∕ml和链霉素1mg∕ml,置4℃冰箱过夜,3000圈∕分钟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给体重约1.6kg的实验兔两后肢内侧皮下各注射2 ml,每份病料接种2只健康兔。同时设对照组2只健康兔,于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2 ml。结果,3天后实验兔接种部位出现奇痒症状,兔先添接种点,随后用力撕咬,持续9小时~12小,最后病兔衰竭、倒卧、痉挛、呼吸困难而死。对照组兔正常。
5.3 乳胶凝聚(LA)实验
取病犬的血清3份,滴于洁净的薄板上,每份同时设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和生理盐水对照,各加乳胶抗原1滴混匀后观察。结果,阳性血清和3份待检血清均为阳性。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犬伪狂犬病。
6 小结和讨论
(1)该病初起临床表现行为异常、流涎等神经症状,与传染性脑炎相似,因此应注意鉴别诊断,及早采取防制措施。
(2)严格落实免疫、消毒、病死畜禽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切实做到对病死畜禽采取“四不准一处理”(“四不准”是指“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病死畜禽及其产品”;“一处理”是指“对死亡畜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养犬场(户)切不要贪图一时便宜,私自购买病死猪肉喂犬,以防至疫情扩散。同时注意犬舍内外的防鼠、灭鼠工作,严防犬吃死鼠。病犬应及时隔离,病犬的粪、尿要及时清扫、消毒,犬舍用2%氢氧化钠液消毒,尸体应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3)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或药物,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犬伪狂犬病的主要措施。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犬专用伪狂犬病疫苗。笔者试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对3月龄以下的犬每只肌内注射1ml,3月齡以上的肌内注射2ml,3周后再加强接种1次。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应用,效果满意。
【关键词】伪狂犬病;症状;防治
伪狂犬病(PV)又称阿氏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家畜、犬猫和野生动物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热、奇痒(猪例外)、脑脊髓炎和神经炎。犬对此病较为敏感。感染后潜伏期3天~6天,一旦发病,多在24小时~48小时之内死亡。特征性临床症状为突然瘙痒,剧烈地抓挠或啃咬某一部位,以头颈部多见。2011年11月初至2012年3月底,我市及临近县市的部分犬由于食入病死猪肉发生伪狂犬病引起急性死亡,致使养犬户损失惨重。犬不分品种、性别、年龄,均已感染,死亡率几乎100%。
1 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甲型疱疹病毒亚科,呈球形,具有囊膜。核酸型为双股DNA。伪狂犬病病毒对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8℃环境下可存活46天,在24℃环境下可存活30天。在潮湿阴冷的中性(pH值6~8)环境条件下较稳定。暴晒或酸性条件(pH值>9.7)1天~7天即灭活。在污染的动物舍内可存活30天~46天,在肉中存活35天以上。但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甲醛、紫外线、2%氢氧化钠等敏感,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能灭活病毒,但不损坏衣壳。该病毒对热抵抗力弱,56℃经15分钟;70 ℃经5分钟;100℃经1分钟即可被杀死。
2 流行特点
伪狂犬病病毒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本病在自然情况下能侵袭的畜禽包括猪、牛、绵羊、山羊、鸡、鸭等;易感野生动物包括野猪、狼、狐、獾、刺猬、鼬、蝙蝠、猿、浣熊、鹿等;试验动物中家兔最为易感,其次为犬、猫、小鼠、豚鼠和仓鼠等。猪和鼠类是该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病猪、带毒鼠和病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它们的鼻液、唾液、尿、乳和阴道分泌物排除病毒。传染途径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体表伤口和生殖道感染。犬因误食病鼠、病猪内脏经消化道感染,同时也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播者。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最短36小时,最长10天,一般多为3天~6天,主要是通过飞沫、摄食和创伤感染。患犬起初精神沉郁,凝视和舔擦皮肤某一受伤处;随后局部瘙痒,主要见于面部、耳部和肩部,不时用爪搔或用嘴咬,产生大块烂斑,周围组织肿胀,甚至形成很深的破损。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犬烦躁不安、奇痒难忍、摔打头部,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无故狂吠、对主人呼唤没有反应、也无攻击性。后期大部分病犬头颈部肌肉和口唇部肌肉痉挛、唾液增多、难以吞咽、食欲废绝、渴欲增加、呼吸困难。病程迅速的,常于24小时~36小时因衰竭而死亡。
4 病理变化
多数缺乏明显的眼观病变,少数病例仅见局部损伤和因动物搔抓造成的皮肤破溃,以面部、头部、肩部较为常见,皮下呈弥漫性出血,局部淋巴结肿胀、充血,肾皮质部、气管、脑膜上有少量针尖状出血点。
5 实验室检验
5.1 细菌学检验
无菌采集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病死犬的心血、肝、脾和脑组织,分别进行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未发现致病菌。
5.2 动物接种实验
无菌采集病死犬脑、脾组织各10g,研磨成糊状,加灭菌生理盐水作1:10稀释,分别加入青霉素1000IU∕ml和链霉素1mg∕ml,置4℃冰箱过夜,3000圈∕分钟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给体重约1.6kg的实验兔两后肢内侧皮下各注射2 ml,每份病料接种2只健康兔。同时设对照组2只健康兔,于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2 ml。结果,3天后实验兔接种部位出现奇痒症状,兔先添接种点,随后用力撕咬,持续9小时~12小,最后病兔衰竭、倒卧、痉挛、呼吸困难而死。对照组兔正常。
5.3 乳胶凝聚(LA)实验
取病犬的血清3份,滴于洁净的薄板上,每份同时设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和生理盐水对照,各加乳胶抗原1滴混匀后观察。结果,阳性血清和3份待检血清均为阳性。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犬伪狂犬病。
6 小结和讨论
(1)该病初起临床表现行为异常、流涎等神经症状,与传染性脑炎相似,因此应注意鉴别诊断,及早采取防制措施。
(2)严格落实免疫、消毒、病死畜禽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切实做到对病死畜禽采取“四不准一处理”(“四不准”是指“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病死畜禽及其产品”;“一处理”是指“对死亡畜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养犬场(户)切不要贪图一时便宜,私自购买病死猪肉喂犬,以防至疫情扩散。同时注意犬舍内外的防鼠、灭鼠工作,严防犬吃死鼠。病犬应及时隔离,病犬的粪、尿要及时清扫、消毒,犬舍用2%氢氧化钠液消毒,尸体应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3)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或药物,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犬伪狂犬病的主要措施。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犬专用伪狂犬病疫苗。笔者试用“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对3月龄以下的犬每只肌内注射1ml,3月齡以上的肌内注射2ml,3周后再加强接种1次。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应用,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