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xua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是人生学习的启蒙时期,中学则是学生接受知识,储备知识的良好时期。初中语文作为教学中三大学科之一,对学生陶冶情操,丰富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逐渐融入外国文学作品,不失为实现多样文化發展,汲取世界文化营养的有效策略,如何将策略落实到位,是当今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保障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教授,组织学生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灯塔,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楷模。换言之,教师具备良好的外国文学素养是外国文学作品顺利融入课堂的前提。现在普遍出现的情况是,教师学习的内容满足课本教学内容,对自身要求不够高,几乎不再要求去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如西方哲学、文化艺术等。教师本身内涵就不够丰富,知识面不够广泛,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接触外国文学作品,学习外国文学中的营养,同时开阔视野,了解外国文化。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课文都是经过编辑者精心筛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能让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资源,教师应当认识其珍贵性、可用性,加以有效利用。这就对教师自身外国文学素养提出了要求,只有教师素养丰富了,才能更好的传授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到《最后一课》时,若对普法战争不了解,对法兰西文化知之甚少,那么便需要在课前做好教学笔记,花功夫储备知识,上网查询,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开端、发展、结束、造成的影响,以及在战争中法兰西人们英勇抵抗的故事,重点突出法兰西人的爱国情怀。
  二、取舍外国文学作品,学习作品精华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初中语文教材里的目录页,分板块划分,划分为一个个单元,如爱国情怀的课文分为一个单元,一个单元里包含有四到六篇文章。若是每篇课文都讲解,课堂时间不允许。所以教师就要于课堂之前阅读,挑选出最为合适学生学习,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文章讲解,这样一来,便解决了教学时间有限的问题。选取了文章后,要对某些优美词汇,描述手法,个别段落做下标记,提醒教师要在课堂上着重讲解这些提炼出的内容,因为需要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知识点不能过于繁琐,把握学生全神贯注课堂的有限时间,提高授课质量。
  例如,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单元,教师选取《最后一课》进行讲解。首先要做的便是介绍《最后一课》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历史上,德意志和法兰西曾交替拥有对阿尔萨斯洛林的主权,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法兰西战败,阿尔萨斯洛林被割让予德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凡尔赛合约》,德国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做一个简洁铺垫,因为外国文学是对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若是对外国历史一窍不通,势必会不利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文章开篇出现一个场景,在法兰西共和国土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此时教师便要讲当时的局面,普法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三分之一以上土地,烧杀抢掠,法兰西人们同仇敌忾,保卫家园。《最后一课》便是讲述法兰西人民,小学生弗朗士等和教师韩麦尔先生抗击敌人的故事,反映的是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情怀。
  三、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目的,真正吸取营养
  现在的教育依旧是应试教育,何为应试教育,顾名思义,为了应付考试,重视分数的高低,分数决定一切,这样的观念不仅是教师才有的,家长,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思想。过分看重分数,忽略学习知识的初衷,注意力分配严重不均匀,这种现象势必会不利于学生真正汲取知识,学习到受益的东西。因此,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就非常重要了。学生能对外国文学产生浓厚兴趣,愿意花费时间,花费心力主动要求学习,外国文学的学习成为发自内心的强烈需求,能做到如此,便不用担心学生学习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长期坚持,学生的内涵得以丰富,知识面得到拓宽。
  例如,《最后一课》中,通过教师对普法战争的介绍,学生对法兰西这个国家与法兰西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发自内心的渴望听教师讲解更多,积极融入课堂,跟随教师思维学习,课堂效率便实现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特意穿上只在督学来视察和颁奖时才会穿的礼服,头戴绣边的小黑丝帽。教师提问,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作者以此想要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呢?学生便打开思维,大胆思考,得出结论,这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通过描写韩麦尔先生正式的着装,表现了对最后一课的重视,侧面表现了年迈的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学生可能会不满足教师课堂上有限的讲解,通过网络,查阅书籍,了解到更多知识,丰富内涵的同时,学习能力相应提高。
  总之,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是很重要的,解决目前外国文学作品引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教师外国文学素养,合理舍取外国文学作品,提炼其精华,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学生真正汲取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营养。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无论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还是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都离不开语文实践。语文新课程教学旨在提高教师以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人格魅力,发展学生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语文素养。下面以《多一些宽容》的教学为例,笔者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简言之就是以最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既能达到高效率,能有效完成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又
语文课堂该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众多一线教师孜孜不倦探寻的。不同课文,不同班级学生主体,甚至不同的上课时间、地点,都会对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让学生每节课都保持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期待下一节语文课的到来,这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个人的魅力,更需要的是智慧。笔者总结当下众多一线教师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方法,提出从根本上让学生思维积极主动与文本作者相碰撞并养成思维习惯乃是持久激发学
教学预设:  《逍遥游》一文散漫断续,变幻无穷,尽管《逍遥游》是哲理散文,但庄子是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很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寓言故事中去领悟其中的哲理。这对于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为了让学生快速理解并体味《逍遥游》一文的内容精髓,并真正领会庄子的思想,笔者认为应该用讲故事的方法入手,让学生用轻松
笔者参与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多年,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命题技术是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保障之一,只有做好命题工作,才能真正显示质量监测的特点,消除一些来自社会、基层学校和教师的疑虑,才能让质量监测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而质量监测的命题与平时统考、升学考试的命题有明显的区别,同时,也要体现区域特点,紧扣时代脉搏,下面,以某市八年级质量监测的语文试卷为例(八年级学生参加监测,考查的是七年级学习的
有效的作文教学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服务。什么是写作素养?广泛地说,写作素养包括写作的理论知识、表达技巧、写作思维和应试技巧。我们的作文教学通常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把写作理论化、体系化、模式化、公式化,对应相应的写作理论、表达技巧、写作思维和应试技巧。但对学困生来说,这一套做法貌似训练有素,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原因非常简单,这一套东西并不能内化为学困生的真正写作能力。写作素养
学生在阅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对于杜十娘抱匣沉江之举都扼腕叹息,吁嘘不已,转而对小说“安排”杜十娘沉江香消感到不舍和不解。有学生说:“老师,杜十娘若是不死,该多好!她那么有钱,那么美貌,那么聪明乖巧,完全可以过幸福的生活!比如出家为尼、重操旧业、独立创业、隐居再活……”还有学生说:“十娘为尼,且看陌上心花暖暖开,待雾散月明,尘埃落定,心念一清净,笑逐颜开落红绡……”学生的愿望是良好的,问题是,
语文学科知识作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质中一个重要的也是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任何一位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根据新课标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掌握语文课程知识和语文基本知识。  一、语文课程知识  对语文课程理解与实施的知识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标志。语文课程知识应当包括语文课程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四个方面的内容。  1. 语文课程计划  在九年义务教
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都处于模式单一的状态,大多老师多采用“读、译、背”的教学形式,常常只注重对字词句的要求,而缺乏对文言文自身生命力的关注,缺乏对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文化力的提升。  在江苏特级教师李旭东老师提出的“本真语文”的主张中,认为语文教育的“文”有着多元的含义:文是文字,文是文章,文是文学,文是文化。所以“文化力”就是在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能力
谈到背书,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死记硬背,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显然不合时宜了。然而我认为学习语文最基本、最有效,同时也是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背诵,背诵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是写作的必要准备和前提,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为什么我们的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抓耳挠腮、面带窘相?为什么我们的不少学生的作文语言干瘪、内容空洞?究其原因还是他们读背熟记的东西太少了。也就是说,写作之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平时积累的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缺一不可,但面对高考,只有读和写才是最重要的。读和写又以“写”为重中之重。综观高考语文试卷及评分细则,阅读题的解读要求规范作答,學生需掌握不同类型问题的基本作答形式,表意不完整连贯的答案酌情扣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其中11分就需要学生按照题意要求写三句或一段“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的文字;作文60分,占据超过语文试卷总分1/3,要求内容充实、语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