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言意相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s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本补白,即是对文本“空白”的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巧补文本“空白”,往往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及表达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聚焦词语,对话补白,深化理解;巧抓标点,想象补白,丰富情感;关注结尾,拓展补白,升华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补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51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内涵丰富,许多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往往会留下一些“无字处皆有其意”的“空白”,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点”和“生发点”,抓住契机,启发学生去思考、发现、探索、想象、创造,巧补“空白”,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聚焦词语,对话补白,深化理解
  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重点词语往往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聚焦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挖掘这些词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填补“空白”,以扩充词语的形象内涵,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
  例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这样写道:“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个“冒”字用法精妙,涵盖了“跳”“钻”“伸”之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灵气和勃勃生机。在学习时,对于“冒”字的用法,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解释,而是创设以下情境,引导学生对话补白,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文本,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
  师:白荷花争先恐后地从挤挤挨挨的大圆盘中冒出来。想象一下,如果你也变成其中的一朵荷花,说一说你冒出来想做些什么?
  生1:我想拨开那片绿色,尽情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
  生2:我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空气,闻闻诱人的芬芳。
  生3:我想出来和小鸟、蝴蝶、蜻蜓这些朋友打声招呼,聊聊天。
  这样,通过对话补白,让学生入乎其内,徜徉其中,不仅丰满了词语形象,深化了学生的理解,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巧抓标点,想象补白,丰富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常常会出现一些意蕴深刻、回味无穷的标点“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标点“空白”,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巧妙填补,从而激活文本灵性,丰富文本情感,开启学生心智。
  比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中有一段描写:“如今我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此处的省略号犹如一声长长的叹息,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心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在学习时,教师先巧妙地引导学生分析此处省略号所起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思考感悟,说一说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甲说:“此处省略号省略了诗人临走时对亲人们说的话:‘你们要保重好身体,我会早点回来的。’”学生乙说:“此处省略号省略了兄弟们挥手送别诗人的情景:‘独自出门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有事记得捎信回来。’”
  这样,通过想象巧补标点“空白”,将静止的标点变成思维的火花,既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关注结尾,拓展补白,升华体验
  在有些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需要,常常会在文章高潮处特意收笔,戛然而止,留下“空白”,令人意犹未尽,浮想翩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关注结尾,巧抓“空白点”,让学生驰骋想象,大胆联想,拓展补白,延伸故事情节,加深学生的情感积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譬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课结尾处这样写道:“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这样的结尾方式呈现了开放状态,给学生预留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在教学时,教师是这样启发学生拓展补白的:当蜡烛熄灭时,小女孩杰奎琳真的睡了吗?如果她没有睡,她此时在想些什么?当蜡烛熄灭时,德国军官会离开吗?假如他们离开了,会不会再返回来?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危险是否真正解除了?假如危机已解除,你觉得他们一家最终会怎样收藏那份情报呢?请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编写精彩的后续故事。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点”,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有效填补“空白”,扩充其内涵,变“无声”为“有声”,通过无中生有,言意相融,让语文课堂更加充盈、生动,彰显出独特魅力。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多媒体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等优势迅速在教学中被教师们普遍使用。其实,如果在语文复习活动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就会使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扎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使梳理知识体系更便捷  到复习阶段,教师总要把整册内容做系统地梳理,使学生获得完整性的知识。传统的语文复习方式费时费力,一堂课下来,往往只梳理了一两篇课文。学生为了配合教师,埋头猛抄,没有多大效果。如果复习时能充分利用
“简真”课堂力求凸显“简”“真”两个基本特点。“简”即“简约”,简约的教学即意味着教学内容的精简,教学目标的简明,教学环节的简练,教法和学法的简朴;“真”即“真实”“扎实”,在教学中紧扣重点,精选巧设,精讲多练,追求教学的踏实和扎实,追求课堂的真实的品质和实在的效果。“简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分为领受、领悟、提升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领受  所谓“领受”,是指教师的引领与学生的感受,是“简真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经典之作。从读小学时背诵到至今从教,我不说滚瓜烂熟,至少也是“谙熟”此文。但是,要真正走入文本去体验作者游览的奇乐妙趣,还需要再进一步亲近文本。如果说只是按作者的游览路线以及每一个景点的特点:山路(景多声美)——洞口(很宽)——外洞(宽敞)——孔隙(既暗又窄又小)——内洞(黑、大、奇)——出洞展开教学,那课只是浮于表面上,课堂肯定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
通常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都要就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延伸,以求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是课改倡导的新教学理念之一。确实,课堂学习资源的“辐射”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课堂辐射显得凌乱、无边,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  一、语文课堂文本“辐射”,值得探寻的梦  (一)什么叫“辐射”  所谓“辐射”,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使课内外知
[摘 要]如何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这是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教学中,要根据学段要求、课文特点准确确立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品读词句、拓展练习等环节落实字词教学,扎实进行听说读写各项语文能力的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字词教学 能力训练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提起“深度”,很多教师都会和“深奥”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深度阅读”(deep in reading),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它是以提升学识水平、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而“浅阅读”是局限于浅层次的,以给人简单、轻松感受为最终目的的阅读形式。  那么,如何来构建深度阅读的教学体系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三个方面,即语言、思维和情感。这三个方面应该是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本设计重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体验角色,带领学生从理解文本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到最后寓意的阐述一气呵成,让学生的表达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和综合语文能力的发展,其成败之关键在于把握好“质效”二字,追求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课堂生存的根本理由。否则,教师即使再努力,课堂即使再精彩,学生的学习依然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收益令人担忧,甚至会违背教育的规律,扼杀儿童的天性,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要也罢。与其眼睁睁地看着学生的时间白白浪费,倒不如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教师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无法替代的教学媒介。在教与学、师与生之间,信息的互相传递,多数是凭借语言来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近来,笔者在本区域内进行各种调研,深入课堂,共听了102节课,发现教师们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披着新课改外衣的课堂语言行为,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考考你们”、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西湖》的作者像一位画家,细腻地描绘了西湖的山山水水,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诗意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