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教 合作学 促进课堂高效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nxy7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课堂教学占据了教师大部分工作时间和学生的绝大部分学习时间,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还是沉闷压抑;是师生相互启迪,不断创新,彼此产生心理愉悦,还是枯燥乏味、简单重复、彼此厌倦,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师生的生活质量。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既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教学中学生是有层次性的,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人人会学”为宗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了相互教,合作学的高效课堂模式。
  一、积极互赖
  构成合作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积极互赖。积极互赖是一种把所有的小组成员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它基于互惠、共同的经历、共同的义务、共同的投入,所有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并且期待着共同成功。积极互赖要求所有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每一个学生必须相信他们在共同的学习中真的需要依赖其他同学,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对小组胜利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知道他们对于小组中的每个成员的成功学习是负有责任的。积极互赖的学生不仅对他们自己的学习负有责任,并且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也负有责任,他们要保证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的学习都是成功的。因此,为了实现集体目标,小组成员必须互相帮助并且为小组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明确的个体和小组责任
  第二个基本因素就是明确的个体和小组责任。个体责任显示了每一个成员对于最终结果的责任。学生们需要知道他们对什么负责任,他们还要知道在学习中将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个氛围将决定小组和个人的成功。每位小组成员都分配到一个单独的任务,他还要负责完成整个小组任务的一部分。这些任务没有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是无法完成的。另外,他们也应该知道整个小组会对每一个成员的成功负责。如果评分的话,他们完成自己的任务可以得两分,完成小组的任务可以得一分。
  三、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
  合作学习的第三个部分是促进性互相作用,最好是学生们面对面地共同完成任务。在工作中他们通过分享资源、相互帮助、支持、鼓励和相互赞扬来实现每个人的成功。这些重要的认知活动和相互促进只有在学生们提高了每一个人的学习的时候才能实现。这些认知活动包括口头解释怎么解决问题、怎样把一个人的知识传授给另一个学生、检查理解的程度、讨论学到的概念及复习过去学习的内容等。每一项活动都能构成小组的任务和流程。最终的结果是共同提高每一个成员的学习,并且每一个成员对于实现其他成员的目标以及他们共同的目标都做出了贡献。
  四、共同学习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一个小组的任务,他们之间分享思想,在回答问题中互相帮助,所有的小组成员参与活动并保证每人能理解小组的回答,在向老师提问之前先相互协助,教师将根据小组的表现进行褒奖和奖励。这个学期,我所任教的六年级基本上每个小组都有好学生和中下的学生组成,我们可以利用好学生在每一组做榜样的形式,带动中下的学生学习。上课是我会布置组长任务,组长就会把任务分给每一个组员,起了一个很好带头作用,学生在小组互相帮助下,很快就把知识学会。在英语学习中,口语学习不同与书面学习,它更依赖集体行为,要求人与人之间用语言直接进行交流。合作伙伴活动或合作小组活动最大的特色在于能够把班级全体学生同时调动起来,开展口语交流与互动。小组活动简便易行,可以灵活多变,不断推陈出新。例如:①变换伙伴。小组的伙伴一般是身边的同学,搭档长期固定不变,难免觉得不新鲜。可以尊重个人的选择,让学生经常变换搭档。②变换距离或位置。为了使学生大声说,听得见,可以把坐着说的方式改为站立地说,把近距离肩并肩地说改为远距离(间隔一米左右)面对面地说。③变换练习方式。学生用书和练习册中很多话题或题型为活动的变化提供了便利。如朗读对话,课文问答,讨论问题,句型操练或交际性练习等。
  朗读对话:学生学习完一段对话后,教师一般要求他们分角色表演。这时,可以利用小组相互教的方法,好的学生教中下的学生,让他们更快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往往自告奋勇承担内容较复杂的角色,而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乐于表演,美中不足的是英语能力较弱,但为了合作小组的集体荣誉,他们也不甘示弱,会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组员都在合作小组活动中充分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能力。
  讨论问题:合作小组同学围绕某一话题或为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讨论。如学习PEP六年级上unit1讲交通规则时,我把他们带到操场上模拟相关情景,小组之间比赛,在玩的过程中,把知识渗透在活动里面,总之,合作小组活动的成功取决于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启发和帮助,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词汇不足会使听、说、读、写各种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受到限制。简言之,外语学习,词汇为本。而英语学不好的学生往往是因为这一关过不好而渐失信心。每次听写时总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教师要允许他们课后有重新听写的机会,由合作学习小组内成绩较好的组员帮助他们听写。如果经过课后的复习重新听写得满分,教师仍然可以认可他们的成绩以资鼓励,因为他们经过努力进步了。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绝非一日之功,我们只不过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希望能走出一条活且实,快且优的教学之路。
其他文献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我们设计的任务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有学习气氛,还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结合自身特点,学会合作,学会探索,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如何主动出击,巧设“餐饮式”的任务设计,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丰富可口的饭菜,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  
【摘 要】 教学反思不仅满足“顾后”还应具有“前瞻”性。它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更新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自身职业道德。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前反思;重要性;途径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在十几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前的反思远比课后反思重要的多。  一、
教而有法,教无定法。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标新立异。或是导练结合,或是实验演示,或是注重参与,或是寓教于乐,殊途同归终是不离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培养思维能力的因素,以疑点为契机,让学生的思维在“质疑—说疑—释疑”中逐步发展深入。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些浅知拙见。  一、新旧知识过渡设计问题,引发思维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一节
浮力问题的核心就是阿基米德原理,它的表述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用公式表示就是F浮=G排液=p液gV排。其中的“排开的液体”该如何理解呢?  以下是一道关于浮力的题目。  物理小组制作的潜水艇模型如下图所示。通过胶管A从烧瓶中吸气或向烧瓶中吹气,就可使烧瓶下沉、上浮或悬浮。当烧瓶处于如图所示的悬浮状态时,若从A管吹气,烧瓶将会( )  A、上浮,它受
新課标标准的实施,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情境的探索与渴望,数学课堂应充满情趣,成为孩子们享受快乐学习的课堂。我们在力求追求数学课的“数学味”的同时,也要适当创设课堂的情趣,让孩子们在快乐的课堂中,领略知识,享受快乐。  一、设计引人入胜的开端,诱发快乐  课的开始,学生普遍存在着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
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  有一天,小公鸡觉得无聊,就到森林里去散步。就在小公鸡哼着歌儿,走得正欢的时候,忽然从树丛里窜出了一只凶恶的狐狸。狐狸张大嘴巴向小公鸡扑来,吓得小公鸡连跑带跳,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  河里的水又大又急,小公鸡扑腾着翅膀,拼命地喊着:“救命啊!救命啊!”河水一浪又一浪地扑打过来,小公鸡好几次都快被水淹没了。  这时,正在河对岸采蘑菇的小兔听见了小公鸡的喊
我们对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导入新课后,教师往往会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显示一些生字、词语,指名读或齐读,有的可能还要对个别字词进行“重点研究”,接下来便是研读课文内容。如此预习,是否有效,令人深思。其实,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预先自习,它不应该仅仅只是掌握字词。如果我们把预习课文简单地等同于掌握字词,那是对预习认识的窄化。预习应该是对课文的一种整体感知,从阅读的角度看,小学语文课文的预习应
【摘 要】 科学的发展始于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励人们去学习,去实验,去创造。因而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极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 问题;创设;探究  一、问题的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要提出问题,首先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虽然现实生活中问题很多,随便地提出问题也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