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会在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中,坚持党的领导、团的指导,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改进了工作方式,完善了工作机制,升级了运行模式。
【关键词】高校、学生会、建设
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组织,是学校党政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有序地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合理权益,务实有效地服务同学的成长发展是当前广大青年学生对于学生会组织的热切期待,也是学生会组织提升其在同学中的认同度和影响力,进而加强和改进学生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反映同学的呼声和诉求,是实现这个途径的一种有效的载体。南华工商学院作为广东高职院校,贯彻落实团中央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以“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为切入点,在加强和改进学生会建设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一、活动的意义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而是一个用人格铸造人格、用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生从教师身上,直接接受着思想和道德、情感和意志、知识和技能、启迪和教化。我们发现,学校里总有一些老师为同學们所津津乐道,吸引着同学们,感染着同学们,他们帮助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品德,促进同学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同学们人生的榜样。搭建一个平台来表达同学们对这些老师的喜爱,宣传他们事迹,树立教师楷模,做同学的青春知心人和代言人,对于加强和改进学生会建设以及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与探索
“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是由党委副书记张皖明倡导发起的,张皖明副书记结合多年的高校教育工作经验指出,只有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为学生所喜爱,教授的知识才能在学生中入耳、入心,才能真正影响到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挖掘“我最喜爱老师”的感人事迹,以学生为主导,学生自己评选,学生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我院所开展的“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评选活动采取校、院(系)、班级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首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推荐,各班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推荐院系级候选人,名单报各学院(系)。各二级学院(系)学生会成立“我最喜爱的老师”活动评选小组,统筹负责二级学院(系)评选活动。各二级学院(系)评选小组成员召开评议会,根据各班推荐的人选进行评议投票,确定校级“我最喜爱的老师”候选人,并将名单报学校。学校成立由校级学生干部代表与各学院、系推荐学生代表组成学校“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委员会,负责整个评选活动。
二是学生主导的运行模式。此项活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没有行政干预,完全由学生投票产生。评价与评选方法为: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推荐,各班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组织同学推荐老师。参加推荐人数须超过班级总人数的2/3,每人最多可推荐2名候选人并说明推荐理由,班委汇总全班同学推荐的老师后确定推荐人数高者作为二级学院(系)级“我最喜爱的好老师”候选人,每班最多推荐3名候选人。学院(系)评选小组对提名老师进行审核考察,投票产生不超过4名校级“我最喜爱的老师”候选人。评选委员会组织公开评审会议,根据各学院(系)报送的推荐材料,评选出获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提名奖老师16名,对“我最喜爱的老师”活动提名奖老师通过“南华正年轻”微信公众平台投票(一人限投一票)评选,根据票数并结合上一学年教务处教学评价学生打分情况,最终确定全校“我最喜爱的老师”10名。
三是感动校园的表彰形式。学生会发动同学推荐人通过推荐理由的书写记录展现老师对学生的授课和指导和过程,表达出对推选老师的真挚情感,展现师生间的感人点滴。各班级纷纷为他们喜爱的老师制作画册(以班级签名留言册、PPT、word、文档等形式记录下推荐学生对推选老师最想说的话,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微视频(推选老师指导学生的过程记录和展现)、创作感恩诗(以三行诗、藏头诗等形式表达对老师的喜爱赞美)、改编歌曲(用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配上新的改编歌词,唱出推荐学生对老师最真挚的祝福)、写信(一字一句真实记录推荐同学与老师间的点点滴滴,表达感激之情),这些材料都在学校内部校园网上进行宣传展示,同时在学校突出位置大幅宣传介绍“我最喜爱的老师”。学生会对评选产生的10名“我最喜爱的老师”进行采访报道,探索他们的精神生活,将他们的感人事迹拍成VCR,在由学校全体领导班子参加的南华文化节开幕式上进行表彰。
三、问题与对策
在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过程中, 我们发现由于师生对评选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理解不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同学对于学生会活动的认同度问题。由于学生会长期以来对指导老师依赖性较强,活动开展缺乏普遍性和吸引力以及某些学生干部作风不扎实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评选活动持观望和“看热闹”态度,少数学生甚至由于对参与“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的目的不明确,以功利性的态度来看待评选活动,觉得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对自己没有帮助和意义。二是院系领导对评选活动支持度问题。与传统的官方的评选相比,部分院系领导认为这种评选活动不可控,而且容易得罪老师,他们对评选活动采取“不支持,不反对”态度。有些领导和教师甚至认为评选活动会造成教师对学生不敢正常管理,错误地认为教师只要跟学生搞好关系,放低对学生的要求,就可以得到学生的好评。
鉴于这些问题,学生会通过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促进了评选活动更有效地开展: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团的指导。及时向党委报告工作情况,主动向团委汇报评选工作的细节、进度和存在的困难,就工作关键环节的实施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在指导老师的帮助的支持下有条不紊开展工作。二是争取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学生会的争取下,学校给予了开展活动所需经费。在评选活动中,学院党委张皖明副书记受邀,向全院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干部作了《教师人格魅力》专题报告。三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在评选活动中,学生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各项工作,进一步强化角色定位,牢记自身就是学生,要从同学中来,深入到同学中去,广大学生干部深入到院(系)里面、到班级里面,密切联系同学,使同学充分认识到参与评选是自己学习的一部分,明确自己在评价工作中的地位,唤起学生参与学院管理的民主意识。四是积极利用新媒体改进工作方式。通过校园网、微博和订阅号“南华正年轻”等新媒体开展宣传活动,让广大师生明确“我最喜爱老师”评选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担心。“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在校级评选中利用“南华正年轻”订阅号进行投票,在短短的几天里,就有近2万人参加了活动。
通过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学校更加重视学生会组织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学生会组织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身建设得到了提升,同学们的意见得以真实反映,这对于学生会组织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Z].2014-1-24
作者简介:余喜文,男,1981年生,广东揭阳人,现为南华工商学院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学生会、建设
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组织,是学校党政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有序地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合理权益,务实有效地服务同学的成长发展是当前广大青年学生对于学生会组织的热切期待,也是学生会组织提升其在同学中的认同度和影响力,进而加强和改进学生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反映同学的呼声和诉求,是实现这个途径的一种有效的载体。南华工商学院作为广东高职院校,贯彻落实团中央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以“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为切入点,在加强和改进学生会建设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一、活动的意义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而是一个用人格铸造人格、用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生从教师身上,直接接受着思想和道德、情感和意志、知识和技能、启迪和教化。我们发现,学校里总有一些老师为同學们所津津乐道,吸引着同学们,感染着同学们,他们帮助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品德,促进同学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同学们人生的榜样。搭建一个平台来表达同学们对这些老师的喜爱,宣传他们事迹,树立教师楷模,做同学的青春知心人和代言人,对于加强和改进学生会建设以及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与探索
“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是由党委副书记张皖明倡导发起的,张皖明副书记结合多年的高校教育工作经验指出,只有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为学生所喜爱,教授的知识才能在学生中入耳、入心,才能真正影响到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挖掘“我最喜爱老师”的感人事迹,以学生为主导,学生自己评选,学生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我院所开展的“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评选活动采取校、院(系)、班级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首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推荐,各班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推荐院系级候选人,名单报各学院(系)。各二级学院(系)学生会成立“我最喜爱的老师”活动评选小组,统筹负责二级学院(系)评选活动。各二级学院(系)评选小组成员召开评议会,根据各班推荐的人选进行评议投票,确定校级“我最喜爱的老师”候选人,并将名单报学校。学校成立由校级学生干部代表与各学院、系推荐学生代表组成学校“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委员会,负责整个评选活动。
二是学生主导的运行模式。此项活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没有行政干预,完全由学生投票产生。评价与评选方法为: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推荐,各班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组织同学推荐老师。参加推荐人数须超过班级总人数的2/3,每人最多可推荐2名候选人并说明推荐理由,班委汇总全班同学推荐的老师后确定推荐人数高者作为二级学院(系)级“我最喜爱的好老师”候选人,每班最多推荐3名候选人。学院(系)评选小组对提名老师进行审核考察,投票产生不超过4名校级“我最喜爱的老师”候选人。评选委员会组织公开评审会议,根据各学院(系)报送的推荐材料,评选出获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提名奖老师16名,对“我最喜爱的老师”活动提名奖老师通过“南华正年轻”微信公众平台投票(一人限投一票)评选,根据票数并结合上一学年教务处教学评价学生打分情况,最终确定全校“我最喜爱的老师”10名。
三是感动校园的表彰形式。学生会发动同学推荐人通过推荐理由的书写记录展现老师对学生的授课和指导和过程,表达出对推选老师的真挚情感,展现师生间的感人点滴。各班级纷纷为他们喜爱的老师制作画册(以班级签名留言册、PPT、word、文档等形式记录下推荐学生对推选老师最想说的话,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微视频(推选老师指导学生的过程记录和展现)、创作感恩诗(以三行诗、藏头诗等形式表达对老师的喜爱赞美)、改编歌曲(用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配上新的改编歌词,唱出推荐学生对老师最真挚的祝福)、写信(一字一句真实记录推荐同学与老师间的点点滴滴,表达感激之情),这些材料都在学校内部校园网上进行宣传展示,同时在学校突出位置大幅宣传介绍“我最喜爱的老师”。学生会对评选产生的10名“我最喜爱的老师”进行采访报道,探索他们的精神生活,将他们的感人事迹拍成VCR,在由学校全体领导班子参加的南华文化节开幕式上进行表彰。
三、问题与对策
在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过程中, 我们发现由于师生对评选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理解不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同学对于学生会活动的认同度问题。由于学生会长期以来对指导老师依赖性较强,活动开展缺乏普遍性和吸引力以及某些学生干部作风不扎实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评选活动持观望和“看热闹”态度,少数学生甚至由于对参与“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的目的不明确,以功利性的态度来看待评选活动,觉得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对自己没有帮助和意义。二是院系领导对评选活动支持度问题。与传统的官方的评选相比,部分院系领导认为这种评选活动不可控,而且容易得罪老师,他们对评选活动采取“不支持,不反对”态度。有些领导和教师甚至认为评选活动会造成教师对学生不敢正常管理,错误地认为教师只要跟学生搞好关系,放低对学生的要求,就可以得到学生的好评。
鉴于这些问题,学生会通过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促进了评选活动更有效地开展: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团的指导。及时向党委报告工作情况,主动向团委汇报评选工作的细节、进度和存在的困难,就工作关键环节的实施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在指导老师的帮助的支持下有条不紊开展工作。二是争取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学生会的争取下,学校给予了开展活动所需经费。在评选活动中,学院党委张皖明副书记受邀,向全院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干部作了《教师人格魅力》专题报告。三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在评选活动中,学生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各项工作,进一步强化角色定位,牢记自身就是学生,要从同学中来,深入到同学中去,广大学生干部深入到院(系)里面、到班级里面,密切联系同学,使同学充分认识到参与评选是自己学习的一部分,明确自己在评价工作中的地位,唤起学生参与学院管理的民主意识。四是积极利用新媒体改进工作方式。通过校园网、微博和订阅号“南华正年轻”等新媒体开展宣传活动,让广大师生明确“我最喜爱老师”评选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担心。“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在校级评选中利用“南华正年轻”订阅号进行投票,在短短的几天里,就有近2万人参加了活动。
通过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学校更加重视学生会组织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学生会组织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身建设得到了提升,同学们的意见得以真实反映,这对于学生会组织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Z].2014-1-24
作者简介:余喜文,男,1981年生,广东揭阳人,现为南华工商学院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