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市南,打开一个厚重的青岛。游走于岁月的印迹中,历史的厚重气息如此真切与感人。
市南区于5月24日开馆的骆驼祥子博物馆,位于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是我国首家以现代文学名著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由老舍的儿子舒乙亲自任名誉馆长。“这是我国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也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名人故居的修复工程。今后要向全国推广这种模式,对我国的博物馆建设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是日,专程从北京赶来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如是评价。老舍的子女舒济与舒乙也用了“很像嫁女儿一样精心”的话,来表达他们对博物馆的钟情与感动,而博物馆所有的题字都由舒乙亲自题写。
“终生难忘黄县路6号(现黄县路12号)”。老舍夫人胡絮青曾在重游黄县路老舍故居时如此深情感慨。1934年老舍离开济南来到青岛,就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1936年春,老舍移居黄县路12号一楼,在此创作了光耀文学史的巨著《骆驼祥子》等多部作品。在青岛期间的岁月不仅是老舍一生中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之一,而且他也在这里收获了舒乙和舒雨两个孩子。所以,直到现在,舒乙仍自称是“青岛人”。
从大学路青岛美术馆正门斜对面的小巷步行2分钟,市声被隐在了外面,静谧的骆驼祥子博物馆安坐于此。门口的老银杏树,经历了近百年的栉风沐雨,见证着老舍一家温罄幸福的日子,于岁月流转问散发着淡淡的怀念,让博物馆浓郁的人文意韵暗香浮动。老舍在他的《樱海集》序中对这所庭院是这样描述的:
“开开屋门,正看邻家院里的~树樱花,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隙空看见一小块绿。”如今,进的门来,依旧可以看到邻院探出的淡紫色泡桐花,闻到清新的花香。曾经的冬青树,被画龙点睛地穿插到整饰一新的院落,充溢着温情的绿意与宁静。
整个院落散发着《骆驼祥子》式的怀旧气息,无论屋顶翻新的普通红瓦,原色做旧的木质门窗,还是泛着淡光的青石板和暗灰色外墙采用新工艺刻意制造的复古细拉花墙面,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风格。门口的“祥子书屋”,老舍的头像和老北京的人力车夫雕像让整个博物馆的主题呼之欲出。
庭院东墙有《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茶馆》、《龙须沟》等八幅老舍不同时期代表作的陶版画。庭院西、南墙的二十六幅陶版画是选自著名画家孙之儁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骆驼祥子画传》,每一幅连环画中的人、事、物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这也是《骆驼祥子》迄今为止最形象的解读。
老舍常常在作品中描写真实的行动路线,其中属《骆驼祥子》中的路线描写最精彩。祥子书屋西墙外有一幅《祥子行动路线图》,由舒乙亲自绘制,详细描绘了祥子行动的七条线路。跟随“祥子”逛北京城,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触模到正宗的老京味风情。
一楼老舍博物馆的序厅、版本厅、创作厅、艺术厅、青岛厅,摆放着从全国各地征集和老舍家人捐献来的与老舍以及《骆驼祥子》有关的珍贵的影像资料、展品实物,全面地展现了老舍在青岛的创作和生活,以及《骆驼祥子》这部文学名著的创作、发表、出版、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整体结构的架构不仅匠心独具,而且还采用了多媒体、电子书、触摸屏等现代科技元素。这种亦古亦今、动静结合的展示,让游客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人文价值与骆驼祥子博物馆“让历史建筑有了更多尊严”的魅力所在。
难能可贵的是,展厅中有很多展品都属于极为珍贵的精品、孤品。比如,版本厅集中展示了40多个版本、300多种不同语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骆驼祥子》版本。
有意思的是,这里还展出了鸳鸯螳螂拳的的后代掌门人孙日成先生捐赠的兵器。老舍当年的武友、岛上一代宗师毛丽泉掌门曾与他在青岛有一段以武会友的交往。他们二人赏析文章、切磋武艺留下了~段佳话。这个细节也颠覆了老舍“文弱书生”的形象,让一个“文武兼备”的老舍更丰满。
创作厅原是老舍当年创作《骆驼祥子》、《文博士》、《我这一辈子》的房间。如今,复原了他创作的情境。厅内展出的由舒济捐赠的《骆驼祥子》手稿(复印本)是首次亮相。老舍用过的眼镜、毛笔、印章、花盆等物品和老舍悼唁傅抱石先生的真迹、胡絮青在97岁高龄去世前所做的最后一幅画作,都令展厅大放异彩,平添了无限的厚重底蕴。艺术厅大屏幕播放的是老舍纪录片,以及不同时期的话剧、电影、电视剧、曲剧的剧照、资料。四个小屏幕分别是话剧、电影、京剧的影视资料,观众可以现场收听观看。老舍穿过的衣物,被精心地陈列在玻璃橱柜里,看上去那么亲切。
青岛厅全面展现了老舍在青岛的印迹。这里有文史家鲁海先生捐赠的胡絮青的画作、有舒乙的画作精品、有当年山大的校刊和《月牙集》、《我这一辈子》等老版本和老舍去世前7个月的原声光盘。舒济看到当年她在这个小院里的童年照片,感慨万千。
老舍喜茶、爱茶。他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便是喝上三通茶。博物馆的二楼和三楼就专门设置了“老舍茶馆”。走累了,可以到此小憩,品味飘散着书香与茶香氤氲的雅致情调。
5个古香古色的茶室,分别用《樱海集》、《蛤藻集》、《东海集》、《避暑录话》、《月牙集》等老舍创作的文集命名。茶室依照民国时期的装修风格布置,老舍书法的摹件悬挂在墙上。老舍文采的另一种展示,从70多年前的怀旧氤氲中缓缓流出。“每一个茶室都不需要摆花,因为窗外都是春色”。老舍茶馆馆长赵成华如是说。喝壶清茶,享受高雅而宁静的书卷气,看窗外毗邻的老房子和老银杏树斑驳的树影,想象着老舍当年在这幢房子写作的那种状态,丰沛缠绵的老青岛风情和百传干折的老城区情调,让心情和旅游变得柔软。
沿着蜿蜒的木质楼梯继续上楼,是小巧精致的三层阁楼。修日如旧,除了必要的加固,这里没有做任何改动,使得这里成为青岛上世纪30年代老房子架构的经典。房屋保留了原有的工字梁结构,老木头只是经过了重新打磨,当年的老铜钉还在,穿越时空的沧桑感不期而至。午后的温熙阳光从老屋的窗户细碎地投射进来,洒下了无边的情致与浪漫。在3个雅致的日式榻榻米茶间里席地而坐,最适合游走的年轻人在此感受青岛老房子的怀日味道。
骆驼祥子博物馆是我市继康有为故居之后辟建为专题博物馆的第二座文化名人故居,同时也是由市南区文化局负责管理和运作的首座博物馆。这里位于青岛市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中心位置,被一段浓墨重彩的经典过往和有深度的修缮烘托着,堪称青岛极有分量的地理人文景观,这无疑为当下的人文旅游热融入了鲜活与厚重的元素。与康有为故居、闻一多故居、梁实秋故居、洪深故居等一道串起名人故居游的线路,增添了市南人文旅游的纵深。
光影之间,时光倒流,名人故居留驻的岁月屐痕,于这样的游走司,不仅呈现了美学意义上的历史片段,也有了放飞翩然遐想的生命力。如此的市南人文游,发现的是一段尘封的往事;如此的阅读城市文化地图,是一段灵魂的旅程。
市南区于5月24日开馆的骆驼祥子博物馆,位于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是我国首家以现代文学名著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由老舍的儿子舒乙亲自任名誉馆长。“这是我国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也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名人故居的修复工程。今后要向全国推广这种模式,对我国的博物馆建设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是日,专程从北京赶来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如是评价。老舍的子女舒济与舒乙也用了“很像嫁女儿一样精心”的话,来表达他们对博物馆的钟情与感动,而博物馆所有的题字都由舒乙亲自题写。
“终生难忘黄县路6号(现黄县路12号)”。老舍夫人胡絮青曾在重游黄县路老舍故居时如此深情感慨。1934年老舍离开济南来到青岛,就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1936年春,老舍移居黄县路12号一楼,在此创作了光耀文学史的巨著《骆驼祥子》等多部作品。在青岛期间的岁月不仅是老舍一生中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之一,而且他也在这里收获了舒乙和舒雨两个孩子。所以,直到现在,舒乙仍自称是“青岛人”。
从大学路青岛美术馆正门斜对面的小巷步行2分钟,市声被隐在了外面,静谧的骆驼祥子博物馆安坐于此。门口的老银杏树,经历了近百年的栉风沐雨,见证着老舍一家温罄幸福的日子,于岁月流转问散发着淡淡的怀念,让博物馆浓郁的人文意韵暗香浮动。老舍在他的《樱海集》序中对这所庭院是这样描述的:
“开开屋门,正看邻家院里的~树樱花,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隙空看见一小块绿。”如今,进的门来,依旧可以看到邻院探出的淡紫色泡桐花,闻到清新的花香。曾经的冬青树,被画龙点睛地穿插到整饰一新的院落,充溢着温情的绿意与宁静。
整个院落散发着《骆驼祥子》式的怀旧气息,无论屋顶翻新的普通红瓦,原色做旧的木质门窗,还是泛着淡光的青石板和暗灰色外墙采用新工艺刻意制造的复古细拉花墙面,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风格。门口的“祥子书屋”,老舍的头像和老北京的人力车夫雕像让整个博物馆的主题呼之欲出。
庭院东墙有《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茶馆》、《龙须沟》等八幅老舍不同时期代表作的陶版画。庭院西、南墙的二十六幅陶版画是选自著名画家孙之儁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骆驼祥子画传》,每一幅连环画中的人、事、物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这也是《骆驼祥子》迄今为止最形象的解读。
老舍常常在作品中描写真实的行动路线,其中属《骆驼祥子》中的路线描写最精彩。祥子书屋西墙外有一幅《祥子行动路线图》,由舒乙亲自绘制,详细描绘了祥子行动的七条线路。跟随“祥子”逛北京城,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触模到正宗的老京味风情。
一楼老舍博物馆的序厅、版本厅、创作厅、艺术厅、青岛厅,摆放着从全国各地征集和老舍家人捐献来的与老舍以及《骆驼祥子》有关的珍贵的影像资料、展品实物,全面地展现了老舍在青岛的创作和生活,以及《骆驼祥子》这部文学名著的创作、发表、出版、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整体结构的架构不仅匠心独具,而且还采用了多媒体、电子书、触摸屏等现代科技元素。这种亦古亦今、动静结合的展示,让游客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人文价值与骆驼祥子博物馆“让历史建筑有了更多尊严”的魅力所在。
难能可贵的是,展厅中有很多展品都属于极为珍贵的精品、孤品。比如,版本厅集中展示了40多个版本、300多种不同语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骆驼祥子》版本。
有意思的是,这里还展出了鸳鸯螳螂拳的的后代掌门人孙日成先生捐赠的兵器。老舍当年的武友、岛上一代宗师毛丽泉掌门曾与他在青岛有一段以武会友的交往。他们二人赏析文章、切磋武艺留下了~段佳话。这个细节也颠覆了老舍“文弱书生”的形象,让一个“文武兼备”的老舍更丰满。
创作厅原是老舍当年创作《骆驼祥子》、《文博士》、《我这一辈子》的房间。如今,复原了他创作的情境。厅内展出的由舒济捐赠的《骆驼祥子》手稿(复印本)是首次亮相。老舍用过的眼镜、毛笔、印章、花盆等物品和老舍悼唁傅抱石先生的真迹、胡絮青在97岁高龄去世前所做的最后一幅画作,都令展厅大放异彩,平添了无限的厚重底蕴。艺术厅大屏幕播放的是老舍纪录片,以及不同时期的话剧、电影、电视剧、曲剧的剧照、资料。四个小屏幕分别是话剧、电影、京剧的影视资料,观众可以现场收听观看。老舍穿过的衣物,被精心地陈列在玻璃橱柜里,看上去那么亲切。
青岛厅全面展现了老舍在青岛的印迹。这里有文史家鲁海先生捐赠的胡絮青的画作、有舒乙的画作精品、有当年山大的校刊和《月牙集》、《我这一辈子》等老版本和老舍去世前7个月的原声光盘。舒济看到当年她在这个小院里的童年照片,感慨万千。
老舍喜茶、爱茶。他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便是喝上三通茶。博物馆的二楼和三楼就专门设置了“老舍茶馆”。走累了,可以到此小憩,品味飘散着书香与茶香氤氲的雅致情调。
5个古香古色的茶室,分别用《樱海集》、《蛤藻集》、《东海集》、《避暑录话》、《月牙集》等老舍创作的文集命名。茶室依照民国时期的装修风格布置,老舍书法的摹件悬挂在墙上。老舍文采的另一种展示,从70多年前的怀旧氤氲中缓缓流出。“每一个茶室都不需要摆花,因为窗外都是春色”。老舍茶馆馆长赵成华如是说。喝壶清茶,享受高雅而宁静的书卷气,看窗外毗邻的老房子和老银杏树斑驳的树影,想象着老舍当年在这幢房子写作的那种状态,丰沛缠绵的老青岛风情和百传干折的老城区情调,让心情和旅游变得柔软。
沿着蜿蜒的木质楼梯继续上楼,是小巧精致的三层阁楼。修日如旧,除了必要的加固,这里没有做任何改动,使得这里成为青岛上世纪30年代老房子架构的经典。房屋保留了原有的工字梁结构,老木头只是经过了重新打磨,当年的老铜钉还在,穿越时空的沧桑感不期而至。午后的温熙阳光从老屋的窗户细碎地投射进来,洒下了无边的情致与浪漫。在3个雅致的日式榻榻米茶间里席地而坐,最适合游走的年轻人在此感受青岛老房子的怀日味道。
骆驼祥子博物馆是我市继康有为故居之后辟建为专题博物馆的第二座文化名人故居,同时也是由市南区文化局负责管理和运作的首座博物馆。这里位于青岛市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中心位置,被一段浓墨重彩的经典过往和有深度的修缮烘托着,堪称青岛极有分量的地理人文景观,这无疑为当下的人文旅游热融入了鲜活与厚重的元素。与康有为故居、闻一多故居、梁实秋故居、洪深故居等一道串起名人故居游的线路,增添了市南人文旅游的纵深。
光影之间,时光倒流,名人故居留驻的岁月屐痕,于这样的游走司,不仅呈现了美学意义上的历史片段,也有了放飞翩然遐想的生命力。如此的市南人文游,发现的是一段尘封的往事;如此的阅读城市文化地图,是一段灵魂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