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从水电站调压井发展趋势、调压室的作用、设计优化原则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水电站;调压井;优化
一、前言
水电站调压井对工程整体的影响非常大,水电站规模的更大也对调压井的施工技术增加了难度和挑战。
二、水电站调压井工程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水电建设工程逐渐西移,越来越多的大型甚至超大型水利工程项目正处于规划、设计和建设之中。这些工程的特点是:工程规模巨大、枢纽建筑物多、坝址多位于高山峡谷之中,由于受地形及水力条件约束,在建和即将开发的很多大型水电工程开发方式为引水式,因此,今后将有不少大型调压井工程要建设,其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工程所处地质条件也相当复杂。因此,开展并总结调压井工程设计与关键施工技术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同类工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调压井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进步。调压井的设计建造有下列特点:
1.水电站建设规模增大、引水隧洞增长,调压室的流量也相应增大;
2.伴随流量大、引水系统增长,调压室的内径也愈来愈大;
3.我国近年来大兴水利,水电建设迅猛发展,水利施工中常会碰到不良地质条件,调压室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化;
4.随着结构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充分利用地质、地形条件与已开挖洞室的同时,调压室的布置与结构型式更为多样。国内外建成和在建的调压室结构样式呈现多样化发展,意大利的贝而德思(BardS)水电站带下室调压井,其下室呈螺旋形,头部与尾部都同竖井连接,前后高差有4.5米,下室采用.螺旋形,从而使得上下部之间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坡度,非常有利于空气和水流的进出。
三、调压室的作用
水电站在运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负荷突然变化的情况,例如因事故突然丢弃负荷,或在较短时间内启动机组,这时,由于导水叶的快速开启和关闭,将不可避免的在水电站有压引水管道中出现“水锤”现象。它是由水流的动能引起的,当管道末端流量急剧变化时,压力也随之变化。导叶关闭时,在压力管道和蜗壳中将引起压力上升,尾水管中则压力下降,导叶开启时则相反,将在压力管道和蜗壳中引起压力下降,而在尾水管中引起压力上升。
为了改善水锤现象,减小水锤压力在引水道中的传播,常在有压引水隧洞或有压引水管与压力管道衔接处建造调压室。在较长管道中设置调压室,缩短了管道长度,减小相长,可以缓和水击,减低水击压强。由于调压室利用扩大的断面和自由水面反射水锤波,将有压引水系统分成两段:上游段为有压引水隧洞,调压室使隧洞基本上避免了水锤压力的影响;下游段为压力管道,由于长度缩短了,从而降低了压力管道中的水锤值,改善了机组的运行条件。
四、设计优化原则
1.原有调压井的面积主要由两扇事故闸门的布置所控制,优化设计应在满足闸门布置和大波动稳定要求的前提下,用调整和改变调压井断面来减少调压井的面积,以达到节省工程投资和加快工程进度的目的。
2.改变调压井断面型式后必须满足水力学条件,并在最高、最低涌浪时不影响原布置的限定条件,能满足调节保证要求。
3.调压井断面型式改变后,须使调压井结构的应力、应变限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并能满足施工、运行的要求。
4.根据地形地质和电站的总体布置要求,调压井顶部不允许溢流,避免影响电站厂房的安全。
5.要求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不影响工程的工期。
6.如果适当处理调压井底部结构,使井筒底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加大,接近固端边界条件,则优化后井筒的结构应力将减少很多。
7.施工期应力分析。调压井围岩构造应力已基本释放,所以地应力很小,施工开挖所引起的调压井壁和隧洞洞壁的附加应力(二次应力)也很小。施工期井壁的最大主应力在竖直方向,为拉应力,最大值为0.18MPa,最小主应力在水平方向,为压应力,沿井壁的拉应力随高度而减少,故施工期井筒开挖是安全的,其径向应力均为压应力,开挖中关键位置在底洞扩大断面。
五、调压井的开挖施工技术
某水电站为引水式日调节水电站,其主要任务为发电,电站总装机容量56MW,主厂房共设置三台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其中两台容量为23MW,一台为10MW;电站保证出力10.2MW,装机年利用3805小时。该水电站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电网结构,缓解用电紧张的局面,一般情况下电站承担系统基荷,如果不在汛期也承担系统峰荷,水库按照日调节的方式运行。
1.在本工程中,调压井的围岩主要是碎石土与砂砾石,按照常规的施工方法需要采用大开挖的方案,这种方法便于施工,不过工程量相对较大,特别是本水电站调压井的最小埋深也有41.5m,因此不适用大开挖的方案。如果采用竖井开挖的方法,需要投入较强的一次超强支护,不过与开挖方案相比,这种施工方法的工程总量、总投资还是相对较低,所以竖井方案的优势相对较大。不过由于该调压井处于碎石土及砂砾石围岩,并且需要开挖的高度达到了41.5m,因此要对具体的施工方案再进行论证。如果施工过程中可以保证一次开挖支护设计方案的稳定性,并能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性,则竖井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就比较高。经过分析后最终决定采用竖井一次支护方案进行施工。
2.为提高井壁口的稳定性,竖井顶部设置一道C20钢筋混凝土锁口圈梁;井身也要喷射200mm厚的C20混凝土,紧贴岩面的位置要设置重型工字钢拱架,间距设置半米左右,工字钢之间的连接采用钢筋焊接的方法,全断面喷层中部也要挂设钢筋网;还要在全断面采用菱形布置的方案设置系统长锚杆,锚杆长为4-5m,直径22mm,间距为0.5m,一共34根。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在砂砾石围岩中设置系统长锚杆可能会降低锚杆的支护效果,这种情况下锚杆只是起到固定钢拱架的作用,因此要增加注浆钢管,采用梅花形设置,注浆钢管的长度为6m,直径为42mm,注浆扩散到岩体中,可以将松散的岩体固结起来,使得锚杆、锚管、钢拱架等结构连接起来,大幅提升围岩的稳定性与整体性;要注意把注浆钢管、钢拱架焊接成一个整体,可以进一步保证施工质量。
3.水平洞段开挖施工工艺流程为:
(一)測量布孔→钻孔→装药连线→爆破通风→安全处理→出渣→地质素描→初喷混凝土及锚杆施工→清底,通过以上流程循环进行完成水平洞段工程。
(二)调压竖井开挖包括导井和主井两部分,导井部分流程为:测量定位→浇混凝土机座→反井钻机就位→正向钻导向孔→安装扩孔钻头→反向扩孔;
(三)导井完工后,即可进入主井挖掘施工,其流程为:测量放样→钻孔→装药爆破→通风排烟→安全处理→出渣→喷锚支护/井底出渣,通过此流程循环进行完成调压竖井工程。
(四)施工支洞开挖支护的流程为:施工准备→造孔→爆破→排险→出渣,在交叉洞口位置进行锁口支护,锁口后按照循环流程采取全断面开挖,开挖成型后及时按要求进行喷锚支护施工。
(五)引水洞采用单作业面施工,采取、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的施工手段,支护与开挖交替进行,采用钢拱架+锚固锚杆+喷混凝土+超前锚杆进行联合支护。
(六)调压上室及通气洞开挖过程中,为保证施工安全,须交替进行爆破作业并采取,超前支护,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的施工手段,具体来说,调压室通气洞采用先导后扩的方法,调压上室及通气洞挖掘同步进行,开挖成型后及时按要求进行喷锚支护施工。
六、结束语
水电站调压井的施工应该根据周围具体地质情况作出相应调整,才能使水电站整体的安全系数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邹云鹤.调压井开挖过程有限元模拟及流体倒灌仿真分析.昆明理工大学.2012-01-01.
[2]刘国伟.水电站调压井围岩参数反分析及开挖稳定性仿真分析.四川大学.2005-05-01.
[3]陆雪萍.水电站调压井结构有限元分析.昆明理工大学.2011-05-01.
【关键词】 水电站;调压井;优化
一、前言
水电站调压井对工程整体的影响非常大,水电站规模的更大也对调压井的施工技术增加了难度和挑战。
二、水电站调压井工程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水电建设工程逐渐西移,越来越多的大型甚至超大型水利工程项目正处于规划、设计和建设之中。这些工程的特点是:工程规模巨大、枢纽建筑物多、坝址多位于高山峡谷之中,由于受地形及水力条件约束,在建和即将开发的很多大型水电工程开发方式为引水式,因此,今后将有不少大型调压井工程要建设,其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工程所处地质条件也相当复杂。因此,开展并总结调压井工程设计与关键施工技术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同类工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调压井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进步。调压井的设计建造有下列特点:
1.水电站建设规模增大、引水隧洞增长,调压室的流量也相应增大;
2.伴随流量大、引水系统增长,调压室的内径也愈来愈大;
3.我国近年来大兴水利,水电建设迅猛发展,水利施工中常会碰到不良地质条件,调压室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化;
4.随着结构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充分利用地质、地形条件与已开挖洞室的同时,调压室的布置与结构型式更为多样。国内外建成和在建的调压室结构样式呈现多样化发展,意大利的贝而德思(BardS)水电站带下室调压井,其下室呈螺旋形,头部与尾部都同竖井连接,前后高差有4.5米,下室采用.螺旋形,从而使得上下部之间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坡度,非常有利于空气和水流的进出。
三、调压室的作用
水电站在运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负荷突然变化的情况,例如因事故突然丢弃负荷,或在较短时间内启动机组,这时,由于导水叶的快速开启和关闭,将不可避免的在水电站有压引水管道中出现“水锤”现象。它是由水流的动能引起的,当管道末端流量急剧变化时,压力也随之变化。导叶关闭时,在压力管道和蜗壳中将引起压力上升,尾水管中则压力下降,导叶开启时则相反,将在压力管道和蜗壳中引起压力下降,而在尾水管中引起压力上升。
为了改善水锤现象,减小水锤压力在引水道中的传播,常在有压引水隧洞或有压引水管与压力管道衔接处建造调压室。在较长管道中设置调压室,缩短了管道长度,减小相长,可以缓和水击,减低水击压强。由于调压室利用扩大的断面和自由水面反射水锤波,将有压引水系统分成两段:上游段为有压引水隧洞,调压室使隧洞基本上避免了水锤压力的影响;下游段为压力管道,由于长度缩短了,从而降低了压力管道中的水锤值,改善了机组的运行条件。
四、设计优化原则
1.原有调压井的面积主要由两扇事故闸门的布置所控制,优化设计应在满足闸门布置和大波动稳定要求的前提下,用调整和改变调压井断面来减少调压井的面积,以达到节省工程投资和加快工程进度的目的。
2.改变调压井断面型式后必须满足水力学条件,并在最高、最低涌浪时不影响原布置的限定条件,能满足调节保证要求。
3.调压井断面型式改变后,须使调压井结构的应力、应变限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并能满足施工、运行的要求。
4.根据地形地质和电站的总体布置要求,调压井顶部不允许溢流,避免影响电站厂房的安全。
5.要求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不影响工程的工期。
6.如果适当处理调压井底部结构,使井筒底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加大,接近固端边界条件,则优化后井筒的结构应力将减少很多。
7.施工期应力分析。调压井围岩构造应力已基本释放,所以地应力很小,施工开挖所引起的调压井壁和隧洞洞壁的附加应力(二次应力)也很小。施工期井壁的最大主应力在竖直方向,为拉应力,最大值为0.18MPa,最小主应力在水平方向,为压应力,沿井壁的拉应力随高度而减少,故施工期井筒开挖是安全的,其径向应力均为压应力,开挖中关键位置在底洞扩大断面。
五、调压井的开挖施工技术
某水电站为引水式日调节水电站,其主要任务为发电,电站总装机容量56MW,主厂房共设置三台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其中两台容量为23MW,一台为10MW;电站保证出力10.2MW,装机年利用3805小时。该水电站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电网结构,缓解用电紧张的局面,一般情况下电站承担系统基荷,如果不在汛期也承担系统峰荷,水库按照日调节的方式运行。
1.在本工程中,调压井的围岩主要是碎石土与砂砾石,按照常规的施工方法需要采用大开挖的方案,这种方法便于施工,不过工程量相对较大,特别是本水电站调压井的最小埋深也有41.5m,因此不适用大开挖的方案。如果采用竖井开挖的方法,需要投入较强的一次超强支护,不过与开挖方案相比,这种施工方法的工程总量、总投资还是相对较低,所以竖井方案的优势相对较大。不过由于该调压井处于碎石土及砂砾石围岩,并且需要开挖的高度达到了41.5m,因此要对具体的施工方案再进行论证。如果施工过程中可以保证一次开挖支护设计方案的稳定性,并能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性,则竖井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就比较高。经过分析后最终决定采用竖井一次支护方案进行施工。
2.为提高井壁口的稳定性,竖井顶部设置一道C20钢筋混凝土锁口圈梁;井身也要喷射200mm厚的C20混凝土,紧贴岩面的位置要设置重型工字钢拱架,间距设置半米左右,工字钢之间的连接采用钢筋焊接的方法,全断面喷层中部也要挂设钢筋网;还要在全断面采用菱形布置的方案设置系统长锚杆,锚杆长为4-5m,直径22mm,间距为0.5m,一共34根。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在砂砾石围岩中设置系统长锚杆可能会降低锚杆的支护效果,这种情况下锚杆只是起到固定钢拱架的作用,因此要增加注浆钢管,采用梅花形设置,注浆钢管的长度为6m,直径为42mm,注浆扩散到岩体中,可以将松散的岩体固结起来,使得锚杆、锚管、钢拱架等结构连接起来,大幅提升围岩的稳定性与整体性;要注意把注浆钢管、钢拱架焊接成一个整体,可以进一步保证施工质量。
3.水平洞段开挖施工工艺流程为:
(一)測量布孔→钻孔→装药连线→爆破通风→安全处理→出渣→地质素描→初喷混凝土及锚杆施工→清底,通过以上流程循环进行完成水平洞段工程。
(二)调压竖井开挖包括导井和主井两部分,导井部分流程为:测量定位→浇混凝土机座→反井钻机就位→正向钻导向孔→安装扩孔钻头→反向扩孔;
(三)导井完工后,即可进入主井挖掘施工,其流程为:测量放样→钻孔→装药爆破→通风排烟→安全处理→出渣→喷锚支护/井底出渣,通过此流程循环进行完成调压竖井工程。
(四)施工支洞开挖支护的流程为:施工准备→造孔→爆破→排险→出渣,在交叉洞口位置进行锁口支护,锁口后按照循环流程采取全断面开挖,开挖成型后及时按要求进行喷锚支护施工。
(五)引水洞采用单作业面施工,采取、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的施工手段,支护与开挖交替进行,采用钢拱架+锚固锚杆+喷混凝土+超前锚杆进行联合支护。
(六)调压上室及通气洞开挖过程中,为保证施工安全,须交替进行爆破作业并采取,超前支护,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的施工手段,具体来说,调压室通气洞采用先导后扩的方法,调压上室及通气洞挖掘同步进行,开挖成型后及时按要求进行喷锚支护施工。
六、结束语
水电站调压井的施工应该根据周围具体地质情况作出相应调整,才能使水电站整体的安全系数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邹云鹤.调压井开挖过程有限元模拟及流体倒灌仿真分析.昆明理工大学.2012-01-01.
[2]刘国伟.水电站调压井围岩参数反分析及开挖稳定性仿真分析.四川大学.2005-05-01.
[3]陆雪萍.水电站调压井结构有限元分析.昆明理工大学.201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