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武功,博大精深。传承至今,更见繁复。时有故弄玄虚者渲染夸张,渐失武术本来面目,其中尤以《易筋经》等武学巨著易流于玄虚之弊。本期《精武》以“易筋经”为专题,意在还其真相。
  今有辽宁曹公历十数载,搜罗《易筋经》坊间版本十余种,择其一二精品献于观者,并洋洋万余言,坦诚己见之心,披肝沥胆之意,惟愿国人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说起易筋经,尽管我们至今无法准确地揭示它的神秘内涵,但历经千年的沧桑,它依然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它的震撼力和影响力使它无愧于被称为一部伟大的武学圣经,一部放之四海皆准的武道教科书!笔者出于对易筋经的挚爱向往,集多年来自己体悟和求学访道的心得,遂成此文。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虽为一家之谈,然见仁见智,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易筋经起源略说
  
  关于易筋经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佛说佛理,道说道源。其实易筋经作为一种纯粹的技术,其传承绝不依赖任何宗教的教理教义而得以延续。易筋经的本质乃作用于人体,改造人体生理功能,获得超于常人的生理潜力和对固有生理极限的突破,这才是易筋经千年不衰的生命力所在。任何宗教附会和神话臆造对于学术研究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如果非得用理论来诠释易筋经的技术内涵的话,我认为中医理论是最科学的一种手段。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上看,易筋经应该起源于“五禽戏”和“八段锦”,因为无论是坊间各种版本还是民间秘传流派,三者之间的修炼本源和指导思想都是一致的。从发展年代上看,五禽戏早在汉代就已十分完善和成熟,到唐代则衍生出诸多流派。八段锦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北宋政和年间,而“易筋经”一词的真正确立较晚,约在清代中晚期。但是,据宋朝张君房所著《云笈七签·茅山贤者服内气诀》载:“所谓易者,能易精易形也,常法能爱精,握固,闭气,吞液,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液,液化为骨,常行之不倦,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骸,三年易血,四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十年成道……”可见,以“易”为修炼核心和鲜明手段的锻炼方法,在宋代就已经广为流传,但这些方法还局限在中国古代导引、吐纳、存思等专注于养生的内炼方面。
  那么,易筋经与武学技术相融汇是在何时呢?应在明代。回溯历史,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导致军事格斗技术的改革和发展,也必然促进徒手格斗技术的繁荣。另一方面,道教在明代繁荣时期的世俗化趋向,使一向注重养生实践的道家学术得以广泛地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五禽戏”、“八段锦”衍生出来的养生技术与武学技术在完美结合后,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和升华。在这个时期,成就了一位武道合一的典范,一位继往开来、震烁古今的大宗师——张三丰。而清朝凌延堪所著《校礼堂文集·与程雨仲书》中提到的天台紫凝道人,可能是易筋经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的关键人物,或是易筋经修炼的有成就者。
  在研究易筋经的时侯,我从资料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清朝乾隆年间,各派武林人士为了争夺易筋经而互相残杀,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重视。于是,乾隆皇帝颁旨,令少林寺将珍藏的易筋经交出,由国家刊印发行,广为传播。虽然我没有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故老相传,易筋经因为少林寺而名闻天下,确是事实。从现有的版本刊行年代上看,也都出自清朝,说明它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完善过程,到了清代,易筋经已经发展到了空前鼎盛的时期,其锻炼方法广为释、道、儒、医、武诸家所借鉴和融合,形成了各自风格独特的流派。
  行文至此,还要特别提一下蜀东五禽图,我曾从中得到过很大的启示,无论研究易筋经的起源还是技术特征,这都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五禽图是四川巴县王礼亭先生传出,其方法与易筋经同出一源,但比易筋经更为精练,操作性极强,功成后不但全身任人击打,而且反使打人者手足受伤。在我的师门中,曾有患肺癌者修炼此功得以存活至今,其功效卓著,如是叹为奇迹!王礼亭先生通过炼习五禽图治愈顽疾,并成为重庆地区一代名师,其事迹被向恺然先生写入《侠义英雄传》,广为流传,影响甚深!近代著名丹医实践家张觉人先生(道学大师陈撄宁先生弟子)曾将其方法写成《五禽气功》一书,有志于斯者可按图索骥。
  其实,笔者关于易筋经起源的考证,既无意标新立异,也不涉及门户之争,追本溯源的目的,不过只是触类旁通而便于学术研究罢了。
其他文献
奉功相传源出易筋经,为十二式,后历经演变删增,定为十八式。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传人河北深县,后在民间世代相传。今分软硬两功,前段软功防疚治病,益寿延年;后段硬功专致力于发挥人体潜力,护身自卫,用于技击现把陔功的前段软功法介绍如下。    基本要求:    1.身体端正,松静自然:  调身:肌肉放松,意念吏要放松动作要柔和而不疏散,着力而不僵协调,平稳,绵绵缠连。  动作:端、推、开、合、辑、插、挑
期刊
赵堡李氏(李作智)太极拳的“两仪九功”,是太极内炼的核心功法,而其中的无极两仪功为之入门功。有了混沌初起的入门功,才能继续其它内炼功法。它不仅是太极拳内炼的基础,也是内丹修炼的筑基法。下面我们来介绍无极两仪功。  预备姿势:两脚开立,稍比肩宽,脚尖微内扣,屈膝,开裆。不要挺裆,挺裆下气受阻。下腰溜臀,肛门提起,腹微收,腰脊舒正,含胸拔背。头正颈直,下颏微收,舌抵上腭。嘴微闭,牙齿轻叩,用鼻子呼吸,
期刊
家师常春先生经常向我推荐一位隐者,因为这位高人只用了几片蒲公英的叶子就治愈了常春先生亲兄弟的肝癌。2004年春天,我去拜访这位隐者,请教治疗癌症的方法,他淡淡地说:“我只是为他调了调阴阳,人患病的原因主要就是阴阳失调。”  何为阴阳?“擒住是阳,打一掌是阴,托开又是阳,三手实含有阴阳变化之机。”胡兰成先生解道。  胡兰成先生在《禅是一枝花》中句《碧岩录》中临济宗的一段公案:“定上座,问临济禅师:‘
期刊
传统武术是一种文化。有人把文化的外延扩展到无限大,什么都是文化,提出了所谓“大文化”的理念,这是对文化本体的一种反动。其实传统武术只有文化与非文化两种。首先我们要让武术的非文化现象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什么是武术的非文化现象?现在有一种人把自己练的那点玩艺当成了原子弹,瞪着眼睛胡吹:挨上死!撞上飞!明知道法律不允许民间比武,偏钻司法的空子,登广告:欢迎武林人士前来比武,死伤勿论。这种看似英雄豪迈的欺
期刊
判别一门拳术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我认为不在攻守与刚柔,而在于该拳术的创立理论指导的内涵、宗旨和目的。内家拳以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修技为要务。人之本,精、气、神也;人之技筋,骨皮也。故内家拳以藏精、蓄气、炼丹田、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伸筋、硬骨、揉皮为外务之修造。心意六合拳即属于内家拳。  练拳前,若不能对它的全貌有一个简单了解,学练起来往往很难把握要领,不得门径而入,正如心意六合拳拳谱中所说的“学拳
期刊
千载寺位于河南省博爱县城南约8公里处,在孝敬镇唐村的北邻,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原名为无极寺,北魏时更名为千载寺。千载寺是由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三所寺庙所组成的寺庙群落,千载寺尊佛,三圣门崇儒,太极宫尚道。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千载寺孕育了三教合一文化,三教文化在此地交流共荣,三教信徒在此和平共处、修真养性。唐初年,李道子三教融易,创艺无极养生功,由唐至明,千载寺僧道历代修持无极功。
期刊
编者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用这两句话说明本文作者创作时复杂而沉重的心情我想也是合适的。但是在文中倍受指责的郭先生读罢此文的感受会如何呢?读者又会如何判断孰是孰非呢?这一切,现在皆不得而知。《精武》有个最根本的原则,即稿件的取舍一切为读者负责。所以编者竭诚希望郭先生能对此文作出有理有据的解释、答复,同时也希望鲍先生早日现身说法,展示武林中罕见的“通背门”拳艺。    前两天邮购郭
期刊
心意六合拳历代名手辈出,人才济济,经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许多流派,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杨氏心意六合拳属于河南派心意六合拳。杨殿卿前辈早年从师于心意六合拳大师袁凤仪,因其天资聪慧,又肯吃苦,深得袁凤仪大师真功秘旨,技艺精妙。杨殿卿与尚学礼、卢嵩高并称为心意六合拳河南派三雄,仍虚心向同门拳师学习,并在继承先师拳法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逐步形成了杨氏心意六合拳法体系。  杨氏心意六合拳第
期刊
中国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灸法所采用的材料,以艾叶最佳。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分温和灸、雀啄灸两种,用于养生保健常以温和灸为主。操作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离0.5—1.0寸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即可,一般每穴灸5—10分钟,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下面介绍一种常用的穴位(足三里灸)保健灸法。足三里为防病治病的要穴,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经常施灸足三里能预防中风
期刊
清康熙八年(1669年),正在宁波延庆寺“证人讲会”讲学的黄宗羲突然得知一个消息,他的一个朋友病逝了,这个朋友是宁波的一位技击大师、张松溪的三传弟子王征南,也是他儿子黄百家的师父。黄宗羲为老友的不幸去世十分悲哀,写下了《王征南墓志铭》。他在文末的“铭”中写道:“有技如斯,而不一施;终不鬻技,其志可悲。水浅山老,孤坟孰保?视此铭章,庶几有考。”黄宗羲不愧智慧过人,有一种历史学家的远见,他似乎预感到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