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曲径通幽 终是柳暗花明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xjm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来乍到,梦想照进现实


  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前,我是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和育人的情怀,来到东莞这片热土的。
  1998年,初来乍到的我,乘坐一台摩托车,“嘟嘟嘟”地拐了好多条村道、好多处荒田,来到了一所乡村学校。穿过锈迹斑斑的大铁闸校门,随即映入我眼帘的,就是一个大大的“拆”字……
  这是一座破旧的四合院,也是我们的教师宿舍。据说它已被列为“危房”,准备拆迁;在几棵老态龙钟的大榕树的掩映下,显得更有“年代感”了。见到此情此景,我的心一直忐忑不安:这样破旧不堪的生活环境下,我会遇到什么样的学生呢?这是否是一片“文化沙漠”?我在这里能否培育出“好苗苗”?我一个刚出校门的弱女子,将要面临怎样的艰辛?我最初的梦想能实现吗?……
  学校教导处老王主任,在带我介绍学校工作时的第一天,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姑娘,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啊,每天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哦!这里的学生可不是省油的灯,不会让你省心的!”
  果不其然,这里的孩子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文明、淳朴。他们开始欺负我,欺负我的年轻幼稚,欺负我的温柔软弱,欺负我是个外地老师。当年,绝大部分的家长和孩子,是不会说普通话的。大部分学生,无论课上课下,都是满口的莞音,连朗读课文都是。记得有一次,有几个特别调皮的,下课后故意从我旁边经过,然后突然大呼一声“老鼠!”——因为这里的東莞厚街方言,把“老师”念成“老鼠”。我误以为他们用本地话跟我打招呼,叫我一声“老师”。于是我就甜甜地应了一声“哎——”结果马上引来一阵哄笑!让我哭笑不得而又无所适从。
  苦啊!连语言沟通都成问题,我怎么“展开拳脚”好好干?我怎么做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

初为人师,成长需要磨砺


  初为人师,被“老带新”,我感受着教学的压力。轮番的听课、评课、学习培训,这些日常的教学任务自然在所难免。
  “声音这么小,怎么能唬得住学生?”每次听完课,好几个评课老师第一句话就是这样。我听后心里别提有多委屈了:“当老师不就是要斯文大方、亲切和善的吗?我有错吗?粗声粗气的那是老师吗?那是教官!”可怄气归怄气,残酷的现实还是摆在我面前。尽管我很努力、很勤奋,每天基本都是“三点一线”、摸爬滚打的生活,可我带的班级还是一团糟:学生上课趴睡,放学打架,不搞卫生,不做作业,甚至故意顶撞、戏弄老师……在打给家人的电话里,我不知为此偷偷哭过多少回。
  终于熬完了第一个学年。校长找我谈话,指出了我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要求我重新带新一届初一。我听后非常惭愧和难过,自己在读书时一向都是个佼佼者,怎么在工作岗位上就这么怂呢?初入职,我的感慨就是:“师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时,老王主任洞悉这一切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陈啊,这很正常。成长是需要磨砺的,别难过,更别灰心!我给你看样东西吧!”他边说边卷起一边裤脚,露出两条拧巴的蜈蚣状的疤痕。他缓缓告诉我说:“这是狗咬的,六年了,疤痕还这么深……”
  原来,六年前,老王主任刚从家乡调任到这里当老师。班里有个“刺头青”,吸烟、打架、旷课逃学,无所不为。几经教育无果,他最终决定家访,想通过家校联合的手段突破教育。第一次去家访,家长还跟他聊几句;第二次家访,家长在打麻将,爱理不理;第三次去,家长猜到老师来了准没好话,直接当面把孩子暴打了一顿,然后骂骂咧咧地扬长而去……此后这孩子更是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不听劝阻。第四次去家访,该家长居然放狗出来,原本是打算把老王主任吓唬走,没想到却把他给咬伤了。
  老王主任继续说道:“我当年初来乍到,受的委屈不比你少啊,可我不还是坚持下来了吗?说来我还得感谢这次‘狗咬’事件,因为我借此告了那个同学的家长,让他得到应有的惩罚。事后,那家长居然主动带孩子来学校上课了。我用我的真诚和关爱,慢慢地转化了他。通过去家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明白孩子犯错的主因。现在的东莞正是经济转型期,很多家庭因此成了暴发户,许多家长都认为只要有钱,读不读书都一样,自己不是也不认识几个字嘛,日子过得照样潇洒。他们不仅忽视了孩子的精神富足,还因钱财给不少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如沉迷黄赌毒,对孩子不管不顾。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啊指不定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一系列因家庭社会因素出现的教育难题,还需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脚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建议多 ‘拜师求艺’,多分析班情学情,有了方法和经验,就拥有了治班的金钥匙。”
  老王主任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像一缕阳光,扫走了我心中所有的阴霾。当时我就告诫自己:不能这么轻易就被打倒。我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境,迈过去了,就是春天!

文化治班,阅读改变风貌


  当我面对着第二届学生时,我决定先武装自己。得像大多数前辈老师们希望的那样,强势起来,树立威严。我把垂下的长发盘起,每次进教室前用犀利的眼神扫一遍学生,眼神坚定了很多。课后,跟所谓的“难缠势力”死磕到底。各方面的班规制度、操行评分、宿舍条律,加上班主任“强硬的态度”几管齐下,这样一轮下来,班级纪律风气马上改善了许多。
  开学初的头两个月,都是风平浪静的,但却隐隐感到有一股暗涌正在悄然形成:班级学风不浓,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我意识到这样下去,阳奉阴违的多,踏实学习的少,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一次机缘巧合,我看到了一个资深班主任发表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三流班主任用情感治班,二流班主任用制度治班,一流班主任用文化治班。”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深信这是真理。于是我决定引领孩子们阅读,尽我的绵薄之力带他们进入书籍的世界,哪怕只是“沙漠”里的一抹绿!让他们明白: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很快,我带领孩子们,把瘫痪多年的学校图书馆进行了再造册分类整理,成立了河阳文学社和广播站,成立了班级图书角。我把每周的劳动课和自习课改上阅读课,并发起“漂流书”活动,家长会也变成了学生的读书分享会。与此同时,在老王主任的影响下,我也勤于去家访,并从中得到了一丝令人欣慰的成就感:居然有家长主动跟我借书,这必然是受了孩子的影响吧。孩子们因为书籍跟家长有沟通交流,自然也解决了很多家庭教育问题。爱读书爱学习的孩子,自然少犯错少捣乱,我的文化治班模式,开启得越来越顺利了。
  通过一年来的苦心耕耘,孩子们快乐阅读,阳光起来了,文明起来了,读书大声整齐了,书写工整规范了。课后的交谈开始有了“三毛”“毕淑敏”“鲁滨逊”“林冲”……这些犹如穿过乌云的阳光,使我满心亮堂。我庆幸这片阳光并未被捆绑在阴云的束缚中,而是奋斗挣扎,展开了它绚丽的羽翼,泻下束束流光。随着《河阳文学社社刊》第一期的出版印发,我们班拿到了全校“先进班”的荣誉称号。这对于那个初出茅庐且经常碰壁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次莫大的鼓舞。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当我班孩子的朗朗读书声再次响彻校园时,老前辈同事们,按捺不住,都不自觉地跑到我班去旁听,还主动向学校领导提出让我在教师会议上分享心得。后来,我就跟这所仅有九个班的乡村中学的八个班主任,成立了一个团队。我们经常一起交流学习,轰轰烈烈地搞起了“文化治班”。
  除了抓阅读主线,还从班级文化建设着手:起班名,唱班歌,美化课室,制定班级公约(由师生讨论制定),开展主题文化活动等。有些项目虽然简单粗糙,但却质朴自然,深得人心。班级有了特色和个性,也就等于有了“班魂”。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我们的努力下有了相当大的起色。就在我登上教师岗位的第四个年头,我的工作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接手了学校的团委工作。延续着文化治班的理念,我们成立了阅读、写作、演讲等一些微社团,丰富并活跃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提升了孩子们的文化素养。
  回首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感觉自己只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在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岗位上,我做的还远远不够……
其他文献
前一段时间,笔者参加了以文言文阅读教学为主题的同课异构研讨活动,观摩了22位青年骨干教师执教的《答谢中书书》一课,虽他们进入文本的切点不同,教学的着力点在文和言两个维度上也各有偏重,但整体教学思路大同小异: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圈画读不准的字音和难理解的字词;接着学生展示朗读;然后结合课本下页的注释,解释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之后梳解文本内容,品赏山川美景;最后赏读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这是当下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杰克·凯鲁亚克表达了年轻一代的渴望,但,今天教育行走的结果是:年轻的没有让人羡慕的朝气,年老的没有让人尊敬的成熟。  是的,我最害怕这一生,在教育里,越是走下去,越是觉得脚步的犹疑与迟重,筱敏那句话始终呼响:“那些‘坏人’是怎么‘教育’出来的!”  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玉良就当下教育,在2010年的时候就说到:中国大学精神虚脱。是的,看重即时利益成为当下教育的一个症结:升学率
一 “学术萝卜”  易中天    ■ 佚 名  几年前的易中天,博不精,专不透,高不成,低不就;今天的易中天,让人们喜欢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崇拜者对他趋之若骛,批评者对他毫不留情。对话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一同体验他的麻辣生活。   易中天说:“我是一个大萝卜,一个学术萝卜。萝卜有3个特点,第一个是草根,第二个是健康,第三个是怎么吃都行。你可以生吃,可以热吃,可以荤吃,可以素吃。而我追求的正
英国教育学者劳伦斯·斯滕豪斯曾说:“教师即研究者。”一个不具备反思和研究品质的教师,一个不能追问和审视自己教学行为的教师,很难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更不可能成长为一个思想型教师。对教师个体而言,要想获得专业上的成长,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品质,即读书、教学、研究、写作。当前,老师们最头疼的事情似乎就是研究和写作。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也为此而困惑,也一直在追问:我们一线的教师到底能够研究
8年前,曾在通山县冬乡镇担任要职的高杰水,在乡政府换届时, 主动向组织申请改非,说自己已年近半百,须把领导岗位让给年轻干部。于是,便从副镇长岗位上退下,成了一名普通干部,随后被调往大路乡工作。从此,人们常常见他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四处奔波,不论白天黑夜,一些项目工地上总有他风风火火的身影。  大路乡紧邻县城,开发任务日益繁重。拥有丰富基层经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高杰水便成为征地专班一员,并且一干整整
两年前,我怀揣万丈豪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出校门,可进入社会面临的现实,是我无处安放的理想。我常常扪心自问,作为当代青年,时代在进步,国家在发展,而我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湖北省大学生村官选聘考试,很幸运的是我通过了考试,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大学生村官,开始了人生的新挑战。   在我刚考上村官的时候,其实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恐惧,我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将是一条怎样的路,更不知道
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国际形势,人才评价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这可以视为国家教育改革在宏观层面对这种潮流变迁的直接回应。在这种形势下,“加快研制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1]成了当前教育领域必然面对的重要课题,中山纪念中学《“文化育人”格局下的高中生综合素养评价研究》正是对这样宏观主题的校本延伸。
仙桃市检察院开展为期9个月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检察活动,依法监督纠正“有权人”、“有钱人”等罪犯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问题,并深入查处背后的司法腐败案件。  针对看守所、社区矫正场所服刑的“三类罪犯”(职务犯罪、金融犯罪、涉黑犯罪等罪犯)以及群众有反映、有举报的其他服刑罪犯和刑满释放人员,检察机关将对其刑罚执行变更情况予以全面审查,并逐一登记建档。对减刑、假释案件,重点检察罪犯计分
第一次来韩山师范学院(下称韩山师院)的时候,我还在读高中。前段时间,借“揭西县2019年高考改革专题培训班”在韩山师院举办之机,我得以故地重游。时隔25年之久,内心当真感慨万分: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唤醒了我内心对青葱岁月的回忆。往事一幕幕呈现,这样的“历史感”,最有助于思考人生价值。于是,在这里,我感受潮汕文化,学习教育理论,开拓宏观视野,思考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追问自身距离自我实现还有多远,反思
工作的第10个年头,已具有“小学英语高级教师”资格的我,却越发感受到现实工作的无奈与痛苦。尽管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多年都排在校内与镇上的前茅,但是我却找不到教学的自信与快乐。十年的工作中,我几乎耗尽所有的时间与精力来狠抓学生的成绩,无暇顾及个人的专业发展,也逐渐失去了专业发展的动力与意识,学生的分数成为我全部工作的聚焦所在。“高压式”教学模式和课后的“题海战术”,是我抓学生成绩的法宝,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