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来回归心灵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rjor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周末,杨振琛都会驱车到离市区一小时山上的“天人居”,喝茶,聊天,看书,打坐,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发呆……
  乐海,更乐山
  湛江吴川人杨振琛从小在海边长大,看到水会有种亲切感。创业成功后,他很快考取了驾驶游艇的牌照,买入人生第一艘游艇。但买船并不能给他带来很大的满足感,“羡慕我有游艇的朋友不知道,我的船有时一个月都不出码头一次”。他戏谑地把开船短途游览称为“珠江夜游”。偶尔在周末的时候,他也会带着朋友到番禺的码头,开船到近海,焚香品茶,但游艇上毕竟从空间到形式都有局限。他谈起自己最近的韩国之旅,当地朋友总结“玩游艇的圈子,要看人均GDP。人均一万元的时候,大家开始打高尔夫;两万元的时候开始玩马;三万元才开始玩游艇”。在杨振琛看来,国内现在“还没有那样的圈子”。
  相比起出海,现在杨振琛更喜欢呼朋唤友到山上去。“这十年来,最重要的收获是朋友。”与他一起来的,多数是财务自由的朋友,有狮子会的,也有中大EMBA同学会的,还有一些企业的执行董事……大家一起在山上,喝茶,吃素,看书,练瑜伽。两年下来,这支队伍渐渐从最初的十人,发展到现在的近二十人,大家都觉得山上很有灵气,安静而放松。这也是杨振琛与自然共处的时间。每天随着太阳出来起床,半小时打坐,半小时瑜伽,再吃早餐—随着季节的不同,山上也有不同的水果,“这里的木瓜,特别甜!”
  静下来,享受生活
  最能体现终南山妙处的是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曾几何时,杨振琛也是个忙碌的生意人。1990年代初,他和哥哥合作开玻璃工艺厂,随后进军商业地产,逐渐完成财富积累。他成长的吴川是个并不富庶的县城,那时杨振琛的生活只有两件事:工作,回家。为数不多的娱乐只有打麻将和唱K,“打一场网球要跑到茂名去,开车一个多小时。”1990年代末,杨振琛花了五年时间离开吴川,想“改变生活的方式”。
  顺境中人们往往不会反思过去,他总结过去,说自己一生有四个遗憾:没读过大学,所以没受到大学的浸泡;没当过兵,学不会吃苦耐劳和自律;没坐过牢,不懂得失去的痛苦;没打过工,不能从员工的角度去换位思考……1997年,因为玩命工作拼命玩,突然有天他就倒下了,“差点要去和毛主席喝茶”,他突然发现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汤添顺老师的一堂课,让他突然知道自己的生活定位,“就像左脑到右脑通了”,他霎时感觉生活不是这样子。于是戒烟,考取营养师牌照,练瑜伽,“现在心理和身体状态比1997年还年轻”。
  不再一心扑在事业上,难道不会心慌?杨振琛跟我们讲了个充满禅意的故事:风平浪静的一天,富翁在海边散步,一位老渔夫悠闲地坐着抽烟。富翁问渔夫:“这么好的天气,你怎么坐在这里抽烟啊?”渔夫反问:“这么好的天气,为什么不坐下来抽烟?” 富翁建议:“这么好的天气,你应该抓紧时间出海打鱼。” 渔夫说:“我已经打鱼回来了,够吃几天了。”富翁说:“你该抓紧时间多出去几次。” 渔夫反问:“然后呢?”富翁说:“你可以用赚来的钱,买艘新船,租出去,赚钱,买更多船,赚更多钱……”“然后呢?”“然后你成功了,可以悠闲地坐在海边,抽一袋烟享受人生!”渔夫笑笑再问富翁:“你看我现在在做什么?”—对于杨振琛来说,接下来的打算是“静下来,像比尔·盖茨说的那样,跟自己的内心对话”。
  然后,回归吧
  杨振琛总结,自己头十年是完成了生存的阶段,中间十年完成了生活的阶段,未来十年应该去完成生命的阶段——“回归”了。他说自己已回不到海边的家乡,“回归”指的是回归内心。有了山上“闭关”的经历,如今在市区的家中,杨振琛也可以过上平静的生活。在面江的窗前泡壶茶,HIFI音量恰到好处,翻着旅途中带回的书,现世安好。“茶道香道可以让人静下来,也是家庭和谐的元素”,从前他爱买价格昂贵的茶,如今他更重视与他喝茶的人,对搜集茶叶倒不那么热衷了。“我教会妹妹的女儿泡茶,她现在会拉着公公婆婆一起喝茶。过去一家人交流很少,一起吃饭时也常爱聊不开心的事。如今,喝茶已经成为我们很重要的家庭活动。”
  也许因为这几年常跟小侄女相处,杨振琛爱讲故事。那天他跟我们讲到的第二个故事是“鹰王重生”。老鹰是寿命最长的鸟类,一部分的鹰在40岁的时候就会死亡,但另外三分之一的老鹰,却可以奇迹般地活到70岁。原来,当鹰活到40岁左右,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它的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这时鹰只有飞到山崖顶端,忍饥挨饿150日,并且日复一日在岩石上打落它的喙,并用新喙将磨钝的爪子挨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爪,才能获得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在天空。
  “这像我人生的真实写照,蜕化掉自己从前的东西,回归自我。”他喝口茶,顿了顿说,“放下,自在!”
其他文献
没错,指挥家是音乐的神。上帝应该不会反驳这句话。李心草少年天成早早地走向了神坛,在西方音乐界,他是最被认可的亚洲古典音乐指挥家。但是,他说指挥是他谋生的一门职业,这听上去,没有什么与众不同。  《纽约时报》称,“李心草的指挥带有浓厚的西方韵味……李心草对作品风格的把握极其到位……”《华盛顿邮报》评价,“李心草证明了自己是一位令人羡慕、适应能力极强的指挥家,对各种曲目都掌握自如”。与大提琴巨匠罗斯特
期刊
当约翰·凯奇来到钢琴前静静坐上四分三十三秒后起身,如雷的掌声扑面而来,其独特的美学观念颠覆的不仅是传统三观,更让人反思:所谓的历史是真还是假?历史的延续应该是照着既定步伐走,还是按着自己的方向走?  这个问题在约翰·凯奇过世二十年后,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上海外滩美术馆近期展览《时光旅行者》主题活动,便延续了这种反思。当黄永打造的两条八米长大鱼被搬进展厅作为道具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展示的并不是传统
期刊
导演塔维亚尼兄弟均年过八十,跟他们的高龄一样,《凯撒必须死》也是一部很“老派”的电影。所谓的老派表现在电影的形式感上,让演员排演莎翁剧的剧中剧形式其实并不新鲜。他们还将电影处理成黑白色调,多出了一股克制和冷静情绪,令观众更容易注意演员本身以及封闭的监狱空间,而不会被其他多余的东西分散注意力。  往年的柏林金熊奖最佳影片大多注重社会和文化议题,关注世界时政热点。这一回,《凯撒必须死》却仿佛让金熊奖回
期刊
汪溪从裤兜里掏出一个手机,然后又从自己的包里掏出另外俩—在他的出行装备中,手机永远是主角。  只要市面上推出了新型号的手机,汪溪总是第一批使用者。他的司机告诉我,正当大伙儿还在热烈观望国外苹果粉争抢iPhone5的盛况之时,他早已经将其收入囊中。作为中国第一批移动互联网专家,汪溪的生活和手机这个媒介密不可分—即便是在阅读这件事上。  他显然更愿意通过电子阅读的方式获取知识和资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
期刊
自从蔡康永登陆并迅猛攻占内地的微博战场以来,他的文字就找到了另一种能更快速进入人心的途径。作为文化人的他,拥有敏感而细腻的文字把控力;作为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他,又同时具备洞察他人和能说会道的能力。因此,许多人在他的文字中找到了共鸣,并将其视作精神食粮。  在蔡康永的原创微博中,最受大众欢迎的,是他关于爱情场景的还原。没有什么一针见血的毒舌,也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勾勒出一个个凡常爱情的片段,让观众们
期刊
无论是好莱坞巨星聚集的比弗利山,或者富豪云集的摩纳哥,山居如今都是全球顶级居住品质的标杆。  摩纳哥—避税者的天堂  面积比美国纽约中央公园还小的摩纳哥,一向是避税者的天堂。当吃力地试图从经济衰退的泥沼爬出来的西方国家把手更深地伸向富人的口袋,许多人会更加青睐这个富豪云集的弹丸之地。摩纳哥著名的城市蒙特卡罗在法语和意大利语里的意思就是“国王之山”。在这里,随处可以看到满路上乱跑的豪车,岸边整齐地码
期刊
年少时他曾过着终日与群山为伍的生活,成年后却迷失在大城市的水泥森林。里直到骑行路上无意中发现莫干山三九坞村。他说,“这是我梦想中的世外桃源。”  位于浙北的莫干山,主峰海拔不过七百余米,却是整个长三角最适宜度假之地。当周边的城市热浪当头的时候,这里却是“时时皆有风,处处透凉意”。高天成在他的“裸心”naked Retreats里创建了莫干山的现代山林生活,在离开上海3小时不到的地方,人们既可以在山
期刊
2010年5月,费勇给自己出版于1998年的书《本来无一物》修订重新作序。序中,他说:“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一家工厂,已经连续12个年轻人跳楼自杀。如果你留心每天的社会新闻,会发现几乎每天都有人在 跳楼。生活仿佛不堪重负,跳下去,就可以飞向天空。但是,所有跳下去的生命都重重地落在了地上。除了慈悲、爱,想不出还能说什么。”  费勇当然知道要说什么,他一直在说在写。从著书、写微博、写博客,他将自己研读
期刊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顺序是有深意的。过去我们太多强调献身、强调对国家的责任,忽视了事业和家庭的平衡,也忽视了对个人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每个人尽量做好本职的事情、使家庭稳定幸福就已经很好了,太多牺牲、斗争的社会,不是正常的社会。”  这是曾经在国内风头无两的经济学家杨沐去国多年后的人生感悟,有种劫波历尽后的朴素。1988年,42岁的杨沐因为发表在《人民日报》的长篇文章《全面正确
期刊
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不少国人突然发现,在距离西安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现代人讨论的山居,更加西化。从香港可以俯瞰维多利亚港的太平山豪宅,到台北文人墨客聚居的阳明山,乃至比弗利山,住在山上,都是财富的印记。而回顾中国古代,人们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