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被国际上视为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作为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9月7日,袁隆平迎来了自己的80岁大寿,他壮心不已,称90岁时还要向亩产一千公斤攻关。他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安江农校57届毕业生与袁老师合影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袁隆平从1953年跨出西南农学院的校门,就被分配在安江农校任教。他初登讲台,教的并不是自已在大学所学的专业,而是俄语课。第二年起,才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担任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
1967年。袁隆平在试验田介绍雄性不育水稻。
1965年和1966年,连续两年的水稻扬花期(6月~7月),袁隆平和妻子邓哲在学校的稻田和附近大队的稻田里,前后共检查了14000余个稻穗,又找到了5株雄性不育株,并进行了栽培和研究。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这篇论文的发表,不仅象征着这位未来的“杂交水稻之父”吹响了水稻领域绿色革命的号角,而且意想不到地引起了国家科委九局赵石英局长的重视,并发来了公函。
雪峰山深处,农校教师挑战世界难题。
1964年袁隆平在稻田里第一次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这标志着我国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始。但因为中国当时受到国际社会的封锁,被排除在国际联合开发农业资源的合作国行列之外,袁隆平在没有任何科研机构的支持,没有任何研究经费和捐款的情况下,在条件简陋、信息封闭的偏僻山区,孤身一人与国际育种专家站到了科研竞赛的起跑线上。
工作和生活中的知音
同样在1964年,34岁的袁隆平找到了自己一生的伴侣——邓哲。邓哲比袁隆平小八岁,五年前是他讲台下的一名学生,因家庭出身不好,迟迟没找对象。经热心人撮合,这对有着共同事业梦想的青年人走到了一起。1964年春节期间,他俩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命运让这对原本的师生结合成一对恩爱夫妻,邓哲敬慕袁隆平的才华和实干精神。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
与助手李必湖(左三)等在实验室研究秧苗
在70年代那个动乱的特殊时代,“天灾”和“人祸”都没有动摇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几年前那封发自国家科委的公函意外地让他避免了一场灾难。另外,为了加快杂交育种的更代繁殖,袁隆平师徒如候鸟般追着季节南来北往,足迹遍及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岛的黎寨和苗寨,经历了地震和洪水,非常艰辛。
荣获特等发明奖
1981年6月6日,国家科委和国家农委在北京联合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也是讫今为止惟一的一个特等发明奖授奖仪式。袁隆平从当时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手中接过了奖章和获奖证书。1980年和1981年,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先后转让给美国圆环种子公司和卡捷尔公司。这是我国第一个转让国外的农业专利技术。从此,杂交水稻技术走出了国门,开始向世界传播。2007年有7个国家推广杂交水稻面积超过3000万亩,比当地良种增产20%~40%。
1976年4月。袁隆平在海南基地给南繁科技人员传授技术。
1970年,袁隆平师徒在海南岛又有了重大发现:一株碘败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野败),得到了三粒比金子还珍贵的种子。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稻”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成功,预示着我国应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时刻即将来临。到1976年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开来,袁隆平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1988年和助手在田间
“三系”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后,袁隆平又开始寻找新的突破,提出了育种从“三系”到“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被世界农业科技界称为“袁隆平思路”。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入“863”计划生物工程项目。一直到1995年,袁隆平郑重宣布:“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这把杂交水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让袁隆平以第一功臣的身份摘取了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荣获世界粮食奖
杂交水稻在生产实践中的增产优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985年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了袁隆平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这是他荣获的首个国际大奖。之后他又获得了世界粮食奖、以色列“沃尔夫奖”、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等16项国内和国际大奖。
2006年。在海南三亚基地打气排球。
袁隆平爱好广泛,近几年来喜欢打气排球,而且是主攻手,特别得意自己跳起来叩球的成功率。他喜欢下象棋,也看别人下棋,热心为弱势一方出谋划策。他喜欢游泳,年轻人都赶不上他的速度。
1991年3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在家中拉小提琴
袁隆平生活简朴,乐观爽朗。他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袁隆平谈起音乐来也像谈他的杂交水稻一样如数家珍。他不排斥现代流行音乐,但更喜欢传统的民族音乐,他对贺绿汀特别推崇。
9月7日,袁隆平迎来了自己的80岁大寿,他壮心不已,称90岁时还要向亩产一千公斤攻关。他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安江农校57届毕业生与袁老师合影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袁隆平从1953年跨出西南农学院的校门,就被分配在安江农校任教。他初登讲台,教的并不是自已在大学所学的专业,而是俄语课。第二年起,才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担任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
1967年。袁隆平在试验田介绍雄性不育水稻。
1965年和1966年,连续两年的水稻扬花期(6月~7月),袁隆平和妻子邓哲在学校的稻田和附近大队的稻田里,前后共检查了14000余个稻穗,又找到了5株雄性不育株,并进行了栽培和研究。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这篇论文的发表,不仅象征着这位未来的“杂交水稻之父”吹响了水稻领域绿色革命的号角,而且意想不到地引起了国家科委九局赵石英局长的重视,并发来了公函。
雪峰山深处,农校教师挑战世界难题。
1964年袁隆平在稻田里第一次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这标志着我国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始。但因为中国当时受到国际社会的封锁,被排除在国际联合开发农业资源的合作国行列之外,袁隆平在没有任何科研机构的支持,没有任何研究经费和捐款的情况下,在条件简陋、信息封闭的偏僻山区,孤身一人与国际育种专家站到了科研竞赛的起跑线上。
工作和生活中的知音
同样在1964年,34岁的袁隆平找到了自己一生的伴侣——邓哲。邓哲比袁隆平小八岁,五年前是他讲台下的一名学生,因家庭出身不好,迟迟没找对象。经热心人撮合,这对有着共同事业梦想的青年人走到了一起。1964年春节期间,他俩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命运让这对原本的师生结合成一对恩爱夫妻,邓哲敬慕袁隆平的才华和实干精神。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
与助手李必湖(左三)等在实验室研究秧苗
在70年代那个动乱的特殊时代,“天灾”和“人祸”都没有动摇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几年前那封发自国家科委的公函意外地让他避免了一场灾难。另外,为了加快杂交育种的更代繁殖,袁隆平师徒如候鸟般追着季节南来北往,足迹遍及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岛的黎寨和苗寨,经历了地震和洪水,非常艰辛。
荣获特等发明奖
1981年6月6日,国家科委和国家农委在北京联合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也是讫今为止惟一的一个特等发明奖授奖仪式。袁隆平从当时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手中接过了奖章和获奖证书。1980年和1981年,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先后转让给美国圆环种子公司和卡捷尔公司。这是我国第一个转让国外的农业专利技术。从此,杂交水稻技术走出了国门,开始向世界传播。2007年有7个国家推广杂交水稻面积超过3000万亩,比当地良种增产20%~40%。
1976年4月。袁隆平在海南基地给南繁科技人员传授技术。
1970年,袁隆平师徒在海南岛又有了重大发现:一株碘败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野败),得到了三粒比金子还珍贵的种子。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稻”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成功,预示着我国应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时刻即将来临。到1976年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开来,袁隆平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1988年和助手在田间
“三系”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后,袁隆平又开始寻找新的突破,提出了育种从“三系”到“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被世界农业科技界称为“袁隆平思路”。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入“863”计划生物工程项目。一直到1995年,袁隆平郑重宣布:“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这把杂交水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让袁隆平以第一功臣的身份摘取了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年荣获世界粮食奖
杂交水稻在生产实践中的增产优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985年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了袁隆平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这是他荣获的首个国际大奖。之后他又获得了世界粮食奖、以色列“沃尔夫奖”、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等16项国内和国际大奖。
2006年。在海南三亚基地打气排球。
袁隆平爱好广泛,近几年来喜欢打气排球,而且是主攻手,特别得意自己跳起来叩球的成功率。他喜欢下象棋,也看别人下棋,热心为弱势一方出谋划策。他喜欢游泳,年轻人都赶不上他的速度。
1991年3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在家中拉小提琴
袁隆平生活简朴,乐观爽朗。他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袁隆平谈起音乐来也像谈他的杂交水稻一样如数家珍。他不排斥现代流行音乐,但更喜欢传统的民族音乐,他对贺绿汀特别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