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生成”激情飞扬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uyzw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尽管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人,但他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在面临相同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那么,如何启用教师的智慧,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寻求应对策略,让课堂生成激情飞扬呢?

一、等待“卡壳”,让生成更珍贵


  卢梭说过,教育最重要的原则,不是节约时间,而是浪费时间。所谓的浪费,并非不加节制地“放敞羊”,而是说,在课堂上,我们需要更加宽裕,更加从容,更多一份等待。
  苏教版第二册《雨点》一课,教学至尾声,老师问:“小朋友,和小雨点一起旅行多有意思呀!我们跟着它来到池塘,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来到小溪,在小溪里悠闲地散步;来到江河里,在江河里欢乐地奔跑;来到海洋里,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小雨点可爱旅行啦,想想,它还会去哪些地方,会干什么呢?”
  学生想象的大门敞开了,他们凭借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出一句又一句活泼生动的语句:“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唱歌。”“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溜冰。”“雨点落在花伞上,在花伞上滑滑梯。”“雨点落在玫瑰花上,给玫瑰花洗澡。”……马上要下课了,老师准备结束课堂,学生小唐突然举起了手。老师请她起立发言,这孩子说了“雨点落在玻璃上”就停下来了,她抓抓头看看玻璃窗似乎还在思考。老师没有着急,只是在孩子看过来时示意她接着说,静静中孩子终于说:“在窗玻璃上伸懒腰。”大家一时没理解,老师也耐心地追问:“为什么这么说?”此时的小唐思路清晰了,边手舞足蹈边说:“那个,雨滴滴在玻璃上(加动作,手伸出去),两滴水往上,两滴水往下(加动作,站到座位旁伸伸两条腿,演示一个伸懒腰的动作),就像我们在伸懒腰。”大家看着她,听到这里恍然大悟,老师忍不住鼓起了掌,说:“太形象了,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小姑娘。”
  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学生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有话要说,可是由于自身思维品质的局限就会导致“有话说不出”“有话不会说”等现象,此时更需要老师和同学的等待,等等她,她或许会给你一份意外的精彩。这样的生成更珍贵,因为里面有着学生宝贵的童心。《教师的20条修炼》中提到:“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教育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平和、平实,甚至需要温和、温情。”课堂上,停一停,等一等,才有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才能让课堂的生成更珍贵,更自然,更有效。

二、呵护“疑问”,让生成更精彩


  学生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服务者,而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通过课堂生成,巧妙解疑,让学生积极发现,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发现的喜悦,探究的兴趣,顿悟的惊喜,思考的快乐。
  教学《槐乡五月》,学生品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中这个句子时:“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班中的小范把手举得高高的,说:“老师,为什么写‘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而不是她们走到哪儿呢?小女孩不是应该是‘走’或‘跑’的吗?”确实,她说的有道理,我在预设中也没考虑到这个问题。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其他孩子们:“有谁知道为什么,来帮她解解惑?”
  孩子们略一思考,便有三五只手举了起来。有的说:“我觉得小姑娘头上、身上的香气是随风飘的,往往人还没到香气已经飘来了,所以小姑娘们也好像是飘来了的。”有的答:“我觉得,在这儿的小姑娘都浸在了香气中,戴着槐花,别着槐花,像仙女了,所以用‘飘’。”还有的说:“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作者不写‘走’‘跑’,而写‘飘’,写出了小姑娘们在这儿飘飘欲仙的感觉。”我看看小范,她微笑着点点头,若有所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碰到与众不同、新点子多、爱提问题的学生。这时,教师应从自主教育原则出发,激活、催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觉探索新事物,发现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完美,教师应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创新,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促使其创造,充分自由地发展。这样,课堂上才会有令人开心的精彩生成。

三、善用“追问”,让生成更合理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师要有改变“精心设计”教学模式的勇气,应充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节外生枝”而确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可以改变课前预设的教学方向,实现对文本的超越,使它们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扩大”有意义的独特见解,让全班学生共赏。
  一位老师在教學《北风和小鱼》这一课,品读“青草的变化”这一环节时,老师本来是这样预设的。
  师:你们看,北风先吹向了草地(课件出示句子:它向草地吹一吹,青草变了颜色),谁来读?
  师:青草原来是什么样儿的?(预设:抓住样子对比:倒地——生机勃勃;颜色对比:枯黄——绿油油)
  师:北风的威力可真大呀!请青草来读一读这句话。我们一起读出北风的威力和青草的害怕。(指名读、齐读)
  而实际生成的课堂是这样的。
  老师问学生:“被风一吹青草变成了什么样?”一学生回答:“青草变成了白色。”好了,明显跟预设不同了,上课的老师稍一愣,马上冷静下来,淡定地追问:“你为什么说是白色的呢?”学生说:“因为,天冷了起霜了,小草就被冰住了,都倒在地上变成了白色!”老师一听,笑着夸奖她:“你真是个细心观察的孩子。是的,这两天早上天气较冷,有霜,我们校园门口的草地看起来是白色的呢!你看(指着屏幕上的话),北风向草地吹一吹(重读‘吹一吹’),青草就变了颜色,可见北风怎么样?”生一起回答道:“很厉害。”
  多变的课堂上,孩子的回答虽然与老师的预设不同,可老师抓住了这一不同,以恰当的方式把“意外亮点”当作生成的“课眼”,并利用这种意外的动态生成资源引导教学进程,以实现课堂生成,使课堂在动态生成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不确定的,是可以预测,但无法规定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把学习融入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让学习真正发生。特级教师王菘舟说得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在预设与生成面前,只有让“智慧”放光彩,我们才能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等待,呵护,善用——便是我们要修炼的一系列“智慧”。让我们一起走在“智慧”的路上,向生成的更深处漫溯!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曲中宾白乃是戏曲叙事性的最佳体现方式 ,但到了明代却江河日下 ,地位竟至为“妾妇” ,成为曲词的陪衬。为了挽回这种颓势 ,身兼商人与文人的李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提出了
入课伊始,教师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字音准确、语句通顺;然后,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rn(PPT呈现以下文字:)rn 1.圈画本文的生字.rn 2.概括本
期刊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可见,“教”应因“学”而动。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动态生成的,教的起点应根据学习起点的发展变化而灵活调整。调整,是对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起点作“处方性”分析后的施教方案和导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调整,不是只在备课中,而是贯穿于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全过程。一、关联“学”的起点,在设计中调整  长期以来,教师所分析的学情却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难
期刊
小学是容易学习外来新知识和接受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六年级的语文科目,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素质,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提高
[关键词]好句子 好文章 方法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0.11.030    遣词造句是习作的基本功,好文章离不开好句子。如果说布局谋篇是文章的骨架,那么句子就是文章的血肉。文章有血有肉才算一篇好文章。一篇文章除了布局谋篇之外,还得看它的句子是否生动具体。我们常常会被好文章中的好句子吸引,为它叫好。  可是,我们在学生习作中却往往看不到
在众多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感慨语文“难教”。语文的教学文本多样,内容丰富,往往令老师们难以取舍——不想错过文本任何一处精彩。这样,尽管教师尽心尽力地“教”得很多,但学生得到的却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教者认真解读文本,仔细甄别,把握文本特质,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助力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走向高效。教材中的文本是编者从众多文学作品里精挑细选的,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范例,这就决定了教材里的这个例子不是可有可
期刊
徐渭的《翠乡梦》是在关于红莲的传说与元杂剧的故事相融合的基础上 ,重构架、再创作的结果。一是利用强化戏剧冲突的手段 ,使主题更加深刻。二是对原有材料进行删削、改装、
一、教材分析:rn《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详注》,是杜甫漂泊于西南一带所作的,是一首怀古诗.诗中通过写王昭君远嫁塞外,客死异乡的千载之怨表达出自己的怀才不遇,身逢乱
期刊
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的时候,除了要将基本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之外,教师还要将本地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特别是对于贵州市的土家族
语文学习尤其是经典学习,最关键的就是读书。“涵泳”是中国古人系统学习经史子集的重要读书方法。“涵泳”强调过程性,它的特点是“慢”。只有慢下来,学习者才能全身心投入、沉潜、流连,才能被经典的情调气氛包围、熏染,从而变化气质。当下的语文,无论教与学,似乎都不太令人满意,而症结所在,可能就是“贪多求快”四个字。因此,重新认识并实践“涵泳”法,对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不妨从三个方面来看“涵泳”在语文学习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