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方法是学习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是获取知识、强化记忆、促进思维、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的读书方法,有利于掌握学习主动权,使读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下面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加强“以读引读、以读导说、以读促思、以读悟学”阅读教学的做法与心得.
1以读引读、加强记忆
阅读能力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习惯,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物理概念、物理定律文字十分精炼、枯燥,学生阅读一般都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惰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阅读引导、以读引读,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为学习物理奠定基础.笔者谈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读引读、加强记忆”的具体做法.
1.1教师范读
课堂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在读物理概念、物理定律时,不会断句、没有轻重、缺少激情、平淡无味,感觉不太会读,笔者就采用范读引读的方法,在范读时注意阅读的节奏、阅读的语气、阅读的音调,有的地方读成重音、有的地方稍作停顿,引导学生慢慢读,让学生从不会读到学会读,从害怕读到愿意读.例如在范读牛顿第一定律时,把“一切”、“没有”、“总”、“或”读成重音,在读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稍作停顿等,再例如范读静摩擦力概念时,笔者把“静止”、“阻碍”、“运动趋势”进行精读,咬文嚼字一字一句读,细细咀嚼逐字逐句读.范读之后再让学生模仿阅读,多次训练学生基本做到朗朗上口,正确阅读,阅读质量有所提高.
1.2集体朗读
在教师范读之后,对重要的物理概念、物理定律要组织学生集体朗读,重点内容重点读、反复读,找出书中特别精彩、特别突出、特别有分量的内容,把它作为重头戏来读,有时读上三五遍,鼓励学生声音洪亮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抑扬顿挫地读、激情飞扬地读,读出意义、读出内涵、读出气势、读出快乐.反复的集体朗读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有助于树立集体主义荣誉感.
1.3个人品读
物理课本中有一些通俗易懂、常识性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泛泛而读,而对于一些集体朗读效果不佳,较难理解的内容则要求学生个人品读,慢慢读、细细品.例如课本中探究实验方法设计方面的内容就让学生默默去读,读探究标题、读实验器材、读实验步骤、读记录表格、读反思交流,慢慢阅读、细细品味,读出实验目的,读出实验方法,在阅读中记忆、在阅读中理解.
1.4小组竞读
物理课堂上的集体朗读、个人品读有时会乏味,对于一些可以分成小组阅读的内容,如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的影响因素,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结构模型,平衡力、非平衡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等笔者安排学习小组比赛读,有时一个小组读一段,有时一个小组读一遍,组长领着个人读,优秀帮着一般读,比哪个小组读得齐、哪个小组读得好,学生激情高涨、兴趣盎然.笔者还通过树立个人阅读标兵、先进阅读小组并在黑板上标星的方法对小组阅读进行及时的评价与鼓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保持学生阅读的热情.
唯有阅读才能记忆,唯有记忆才会知道,学生连该记的都记不住,也就谈不上知道,通过阅读课本,学生能够知其然,也是一种成功.
2以读导说、强化表达
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口头表达或用书面语言来分析物理问题比较困难,一些学生尽管心里明白,但语言结结巴巴,说不清楚,有的说不到重点,有的词不达意,有的缺少物理语句,有的结论因果关系颠倒,有的结论缺少控制的变量条件等等.况且从近几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主观性试题的分值比例在增加,其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在提高,初中物理学科早已不再是记住规律、公式与计算而已,更加需要运用准确而清晰的语言表述出物理现象、过程及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意识,给学生充分表达的平台,锻炼学生的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以读导说、强化表达”的具体做法有:
2.1模仿课本说
课堂教学中学生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时,有时说不清楚,有时说不到实质,有时次序颠倒,有时不用物理语言,笔者就指导学生模仿课本说,课本上怎么写你就怎么说,还原课本的语言范本作用,也就是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本之后,再一字不差地说出来,以树立学生语言表达的自信心.
2.2自我语言说
物理语言毕竟严谨准确,学生刚刚学习时感到有些难度,笔者就引导学生借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自己的语言、生活的语言来叙述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在自我语言准确的前提下渐渐规范,例如开始学习声音时,声音的响度可以说成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音调可以说成声音的高低,学习物态变化时,熔化、汽化、升华概念可以用生活中熟悉的冰、水、水蒸气的变化来表述,学生就感觉容易得多.
2.3小组自由说
课堂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爱面子,怕同学取笑,这种消极因素让他们选择不说话,更谈不上主动参与交流.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积极采用学习小组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大胆讨论交流问题,要求他们人人说话、个个发言,说得好的帮助说得差的,说得差的可以重复说、优先说.学习小组人数少、范围小,学生感觉宽松、自在,说错了又有小组成员的及时纠正,说话的机会比较多,表达的热情比较高.
2.4班级展示说
在小组自由说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各个小组推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语言表达交流展示,鼓励学生大胆说、充分说、比赛说、尽情说,让说得一般的学生得到锻炼,让说得较好的学生得到提高.笔者还注意对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不埋怨、不嘲笑、不中止,更不是简单地去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以它为教学资源,来发现学生思维的错误,或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或由教师来作必要的提醒强调.
唯有阅读才会表达,唯有锻炼才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一次次的阅读和表达,他们的语言表达会越来越规范准确,从而逐步走向成功. 3以读促思、培养思维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以加强记忆,但假如学生在课堂上死读书、读死书,仅仅读什么记什么,这并不是最好的阅读方法.因为阅读并不是目的,通过阅读把所学的内容吸收、消化,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组成部分,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才是目的.若要达到这个目的,阅读之后就要思考,光读书不动脑筋,等于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以读促思、培养思维,即教师多提出问题,让学生多阅读、多讨论、多思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思、培养思维”的具体方法是:
3.1问题法
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对于课本中的一些探究活动,课堂中不能让学生在阅读的层面上照葫芦画瓢,而要多问几个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做,让学生自主思考或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由易到难、步步深入,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思考性、逻辑性、可操作性,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达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例如学生在阅读惯性现象时,笔者提出“锤柄运动状态发生怎么的变化?锤头运动状态怎么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问题;学生在复习“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时,提出“要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必须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拉动木块,为什么这样做?实际操作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大时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问题;再例如学生进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设计时,提出“实验过程中需要改变的是什么量?你打算怎么做?需要控制的是什么量?你打算怎么控制?”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2发散法
即抓住一个知识点进行发散性思维,可提出一连串与之相关或有所递进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找出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寻找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知识的拓宽加深,有利于知识的纵横联系.例如学生在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时,笔者提出:(1)假如只有天平烧杯没有量筒,你如何测量小石块的密度?(2)假如天平没有砝码,但有量筒和烧杯,你如何测量小石块的密度?(3)假如只有弹簧测力计和烧杯,但没有量筒,你又如何测量小石块的密度?(4)假如小石块的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给你天平量筒和烧杯,你如何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等问题让学生发散思考.这种方法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多途径、多角度解答问题的能力.
3.3比较法
即把课本上一些相近、相似、相反的内容,把它们放在一起从条件、过程、构造、原理、结论、能量转化、受力分析等方面加以对照、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分辨、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升,有利于分清它们的异同,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中提出:(1)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有什么异同?(2)电动机与发电机的构造、工作原理、能量转化有什么异同?(3)人站在斜面台阶电梯匀速上升与站在平面台阶电梯匀速上升时受力情况有什么不同?(4)如果小车表面粗糙与光滑,小车由运动变为静止,小车上的木块运动情形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让学生比较思考.这种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有独立见解的能力.
3.4逆推法
即对课本中某一知识进行逆向思考,反过来提出若干问题,往往逆推法提出的问题比较自然,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往往乐于思考、积极思考,有利于认识知识的关联,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实验探究的开展.例如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时,笔者会提出“当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那么当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物体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吗?”,学完“电流的磁场”之后,会提出“利用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利用磁场可以产生电流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逆向思考.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克服理解问题的呆板性,养成从正反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灵活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阅读有助于思考,思考有助于实践,实践有助于提高,长期坚持阅读和思考,一定会取得成功.正如某教育家所说,学生阅读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4以读悟学、培养能力
现行的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本有很多的内容值得阅读,很多的栏目需要阅读,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本不同的阅读栏目,提出快读与慢读、精读与泛读、朗读与默读等不同的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用心领悟,从阅读中领悟知识、领悟方法、领悟内涵、领悟本质.课堂教学中具体的要求是:
4.1对于课本中的“信息快递”
例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活动中,如何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笔者要求学生及时读,为学习活动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不读不行,不读就可能无法开展探究活动.
4.2对于课本中的“社会·物理·社会”栏目,建议学生自主读,通过自主阅读、自我学习,了解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例如,阅读测量物体的质量的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相同物体的总质量,然后再计算一个物体的质量,引导学生重点读,不读不行,不读就可能无法开展实验操作.
4.3对于课本中的“读一读”
例如,读一读:“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摩擦起电”及“怎样梳理知识”,提醒学生认真读,以读助学、以读悟学,领悟物理现象的本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课本中章后的“信息库”,告诉学生慢慢读,领悟正文中一些内容的拓展性说明,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
4.4对于课本中每章后面的“小结与评价”
强调学生用心读,通过阅读对本章知识进行梳理,本章学到了哪些知识,重点是什么,对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本章掌握了哪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等.
学生经过各种各样的阅读训练,学会了阅读,品味了阅读,提升了阅读,学生在阅读中自学,在阅读中领悟,在阅读中成长,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物理课堂既是一个探究体验的课堂,也是一个阅读思考的课堂,只要教师努力加强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自学,通过阅读来记忆,通过阅读来表达,通过阅读来思考,通过阅读来领悟,定会取得别样的成功.
1以读引读、加强记忆
阅读能力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习惯,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物理概念、物理定律文字十分精炼、枯燥,学生阅读一般都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惰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阅读引导、以读引读,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为学习物理奠定基础.笔者谈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读引读、加强记忆”的具体做法.
1.1教师范读
课堂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在读物理概念、物理定律时,不会断句、没有轻重、缺少激情、平淡无味,感觉不太会读,笔者就采用范读引读的方法,在范读时注意阅读的节奏、阅读的语气、阅读的音调,有的地方读成重音、有的地方稍作停顿,引导学生慢慢读,让学生从不会读到学会读,从害怕读到愿意读.例如在范读牛顿第一定律时,把“一切”、“没有”、“总”、“或”读成重音,在读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稍作停顿等,再例如范读静摩擦力概念时,笔者把“静止”、“阻碍”、“运动趋势”进行精读,咬文嚼字一字一句读,细细咀嚼逐字逐句读.范读之后再让学生模仿阅读,多次训练学生基本做到朗朗上口,正确阅读,阅读质量有所提高.
1.2集体朗读
在教师范读之后,对重要的物理概念、物理定律要组织学生集体朗读,重点内容重点读、反复读,找出书中特别精彩、特别突出、特别有分量的内容,把它作为重头戏来读,有时读上三五遍,鼓励学生声音洪亮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抑扬顿挫地读、激情飞扬地读,读出意义、读出内涵、读出气势、读出快乐.反复的集体朗读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有助于树立集体主义荣誉感.
1.3个人品读
物理课本中有一些通俗易懂、常识性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泛泛而读,而对于一些集体朗读效果不佳,较难理解的内容则要求学生个人品读,慢慢读、细细品.例如课本中探究实验方法设计方面的内容就让学生默默去读,读探究标题、读实验器材、读实验步骤、读记录表格、读反思交流,慢慢阅读、细细品味,读出实验目的,读出实验方法,在阅读中记忆、在阅读中理解.
1.4小组竞读
物理课堂上的集体朗读、个人品读有时会乏味,对于一些可以分成小组阅读的内容,如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的影响因素,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结构模型,平衡力、非平衡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等笔者安排学习小组比赛读,有时一个小组读一段,有时一个小组读一遍,组长领着个人读,优秀帮着一般读,比哪个小组读得齐、哪个小组读得好,学生激情高涨、兴趣盎然.笔者还通过树立个人阅读标兵、先进阅读小组并在黑板上标星的方法对小组阅读进行及时的评价与鼓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保持学生阅读的热情.
唯有阅读才能记忆,唯有记忆才会知道,学生连该记的都记不住,也就谈不上知道,通过阅读课本,学生能够知其然,也是一种成功.
2以读导说、强化表达
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口头表达或用书面语言来分析物理问题比较困难,一些学生尽管心里明白,但语言结结巴巴,说不清楚,有的说不到重点,有的词不达意,有的缺少物理语句,有的结论因果关系颠倒,有的结论缺少控制的变量条件等等.况且从近几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主观性试题的分值比例在增加,其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在提高,初中物理学科早已不再是记住规律、公式与计算而已,更加需要运用准确而清晰的语言表述出物理现象、过程及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意识,给学生充分表达的平台,锻炼学生的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以读导说、强化表达”的具体做法有:
2.1模仿课本说
课堂教学中学生解释一些物理现象时,有时说不清楚,有时说不到实质,有时次序颠倒,有时不用物理语言,笔者就指导学生模仿课本说,课本上怎么写你就怎么说,还原课本的语言范本作用,也就是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本之后,再一字不差地说出来,以树立学生语言表达的自信心.
2.2自我语言说
物理语言毕竟严谨准确,学生刚刚学习时感到有些难度,笔者就引导学生借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自己的语言、生活的语言来叙述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在自我语言准确的前提下渐渐规范,例如开始学习声音时,声音的响度可以说成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音调可以说成声音的高低,学习物态变化时,熔化、汽化、升华概念可以用生活中熟悉的冰、水、水蒸气的变化来表述,学生就感觉容易得多.
2.3小组自由说
课堂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爱面子,怕同学取笑,这种消极因素让他们选择不说话,更谈不上主动参与交流.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积极采用学习小组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大胆讨论交流问题,要求他们人人说话、个个发言,说得好的帮助说得差的,说得差的可以重复说、优先说.学习小组人数少、范围小,学生感觉宽松、自在,说错了又有小组成员的及时纠正,说话的机会比较多,表达的热情比较高.
2.4班级展示说
在小组自由说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各个小组推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语言表达交流展示,鼓励学生大胆说、充分说、比赛说、尽情说,让说得一般的学生得到锻炼,让说得较好的学生得到提高.笔者还注意对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不埋怨、不嘲笑、不中止,更不是简单地去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以它为教学资源,来发现学生思维的错误,或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或由教师来作必要的提醒强调.
唯有阅读才会表达,唯有锻炼才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一次次的阅读和表达,他们的语言表达会越来越规范准确,从而逐步走向成功. 3以读促思、培养思维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以加强记忆,但假如学生在课堂上死读书、读死书,仅仅读什么记什么,这并不是最好的阅读方法.因为阅读并不是目的,通过阅读把所学的内容吸收、消化,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组成部分,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才是目的.若要达到这个目的,阅读之后就要思考,光读书不动脑筋,等于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以读促思、培养思维,即教师多提出问题,让学生多阅读、多讨论、多思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思、培养思维”的具体方法是:
3.1问题法
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对于课本中的一些探究活动,课堂中不能让学生在阅读的层面上照葫芦画瓢,而要多问几个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做,让学生自主思考或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由易到难、步步深入,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思考性、逻辑性、可操作性,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达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例如学生在阅读惯性现象时,笔者提出“锤柄运动状态发生怎么的变化?锤头运动状态怎么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问题;学生在复习“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时,提出“要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必须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拉动木块,为什么这样做?实际操作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大时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问题;再例如学生进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设计时,提出“实验过程中需要改变的是什么量?你打算怎么做?需要控制的是什么量?你打算怎么控制?”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2发散法
即抓住一个知识点进行发散性思维,可提出一连串与之相关或有所递进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找出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寻找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知识的拓宽加深,有利于知识的纵横联系.例如学生在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时,笔者提出:(1)假如只有天平烧杯没有量筒,你如何测量小石块的密度?(2)假如天平没有砝码,但有量筒和烧杯,你如何测量小石块的密度?(3)假如只有弹簧测力计和烧杯,但没有量筒,你又如何测量小石块的密度?(4)假如小石块的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给你天平量筒和烧杯,你如何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等问题让学生发散思考.这种方法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多途径、多角度解答问题的能力.
3.3比较法
即把课本上一些相近、相似、相反的内容,把它们放在一起从条件、过程、构造、原理、结论、能量转化、受力分析等方面加以对照、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分辨、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升,有利于分清它们的异同,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中提出:(1)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有什么异同?(2)电动机与发电机的构造、工作原理、能量转化有什么异同?(3)人站在斜面台阶电梯匀速上升与站在平面台阶电梯匀速上升时受力情况有什么不同?(4)如果小车表面粗糙与光滑,小车由运动变为静止,小车上的木块运动情形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让学生比较思考.这种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有独立见解的能力.
3.4逆推法
即对课本中某一知识进行逆向思考,反过来提出若干问题,往往逆推法提出的问题比较自然,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往往乐于思考、积极思考,有利于认识知识的关联,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实验探究的开展.例如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时,笔者会提出“当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那么当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物体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吗?”,学完“电流的磁场”之后,会提出“利用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利用磁场可以产生电流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逆向思考.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克服理解问题的呆板性,养成从正反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灵活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阅读有助于思考,思考有助于实践,实践有助于提高,长期坚持阅读和思考,一定会取得成功.正如某教育家所说,学生阅读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4以读悟学、培养能力
现行的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本有很多的内容值得阅读,很多的栏目需要阅读,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本不同的阅读栏目,提出快读与慢读、精读与泛读、朗读与默读等不同的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用心领悟,从阅读中领悟知识、领悟方法、领悟内涵、领悟本质.课堂教学中具体的要求是:
4.1对于课本中的“信息快递”
例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活动中,如何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笔者要求学生及时读,为学习活动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不读不行,不读就可能无法开展探究活动.
4.2对于课本中的“社会·物理·社会”栏目,建议学生自主读,通过自主阅读、自我学习,了解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例如,阅读测量物体的质量的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相同物体的总质量,然后再计算一个物体的质量,引导学生重点读,不读不行,不读就可能无法开展实验操作.
4.3对于课本中的“读一读”
例如,读一读:“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摩擦起电”及“怎样梳理知识”,提醒学生认真读,以读助学、以读悟学,领悟物理现象的本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课本中章后的“信息库”,告诉学生慢慢读,领悟正文中一些内容的拓展性说明,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
4.4对于课本中每章后面的“小结与评价”
强调学生用心读,通过阅读对本章知识进行梳理,本章学到了哪些知识,重点是什么,对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本章掌握了哪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等.
学生经过各种各样的阅读训练,学会了阅读,品味了阅读,提升了阅读,学生在阅读中自学,在阅读中领悟,在阅读中成长,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物理课堂既是一个探究体验的课堂,也是一个阅读思考的课堂,只要教师努力加强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自学,通过阅读来记忆,通过阅读来表达,通过阅读来思考,通过阅读来领悟,定会取得别样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