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联合PD-1抑制剂一线治疗Lewis肺癌移植瘤的疗效及其调控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机制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changjing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一线治疗Lewis肺癌移植瘤的疗效及其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调控的可能机制。

方法

建立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模型,成瘤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化疗组、免疫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顺铂、PD-1抑制剂和顺铂+PD-1抑制剂,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生长情况及生存期。流式细胞仪检测并比较各组CD8T细胞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比例。

结果

治疗结束后第2天,对照组、化疗组、免疫治疗组、联合治疗组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1 662.0±209.0)mm3、(1 189.2±155.6)mm3、(991.1±146.6)mm3、(761.7±141.8)mm3,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78,P<0.001);3个治疗组小鼠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显著小于化疗组和免疫治疗组,免疫治疗组显著小于化疗组(均P<0.05)。实验期间共有3只小鼠死亡(对照组2只,化疗组1只)。4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12、14、18 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06,P<0.001);3个治疗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显著长于化疗组和免疫治疗组,免疫治疗组显著长于化疗组(均P<0.05)。4组小鼠的外周血中CD8T细胞比例分别为(28.5±1.2)%、(33.9±2.9)%、(34.0±2.5)%、(42.4±1.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32,P<0.001);3个治疗组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显著高于化疗组和免疫治疗组(均P<0.05)。4组小鼠的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比例分别为(23.5±1.3)%、(26.7±1.4)%、(34.2±2.8)%、(41.3±2.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1.65,P<0.001);3个治疗组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显著高于化疗组和免疫治疗组,免疫治疗组显著高于化疗组(均P<0.05)。4组小鼠的脾组织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8.6±0.5)%、(7.2±0.3)%、(6.3±0.4)%、(5.4±0.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06,P<0.001);3个治疗组脾组织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化疗组和免疫治疗组,免疫治疗组显著低于化疗组(均P<0.05)。

结论

化疗、PD-1抑制剂可通过下调Treg细胞比例、上调CD8T细胞比例等增强机体免疫细胞功能的途径提高机体免疫系统的抗肿瘤作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无论在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方面,还是在抑制肿瘤生长及延长移植瘤小鼠生存期方面均显著优于单纯化疗和免疫治疗。

其他文献
小细胞肺癌是发生于肺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治疗效果不佳,易耐药、复发和远处转移。因此,探寻易获得的预测参数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现血细胞参数中部分指标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中有广泛的研究。深入了解血细胞参数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预测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对预测小细胞肺癌疗效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靶向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1/PD-L1)的免疫抑制剂是目前实体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通过分子影像方法检测实体肿瘤患者体内PD-1/PD-L1表达情况能够预测肿瘤患者能否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小分子多肽抑制剂具有相对分子质量低、在肿瘤微环境中扩散速度快、分布均匀、容易到达实体肿瘤深部等显著优势。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小分子多肽抑制剂的分子探针PET显像,能够非侵入性、实时、定量地检测肿瘤患者
紫草素具有抗肿瘤活性,不仅可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与浸润,还可通过诱导活性氧簇生成等促进胶质瘤发生程序性坏死。紫草素联合内质网应激抑制剂及调控微小RNA表达可进一步提高其对胶质瘤的杀伤效应,通过纳米颗粒修饰紫草素有助于增强其对胶质瘤的靶向性。紫草素联合靶向治疗药物或化疗药物有望克服胶质瘤细胞的耐药问题。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既往用来诊断贫血的数字化指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其新的临床意义:除了急慢性肾脏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心血管疾病外,RDW升高在实体瘤及血液肿瘤中也具有一定的预后意义,甚至可以作为某些肿瘤诊断的参考指标。尽管相关机制尚未明确,但作为廉价易获取的临床参数,RDW为肿瘤临床诊断及预后提供了新的方向。
近年来,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细胞可介导多种免疫逃逸机制躲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杀伤,其中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1/PD-L1)介导的免疫逃逸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近期研究发现PD-1/PD-L1抑制剂与以上治疗综合应用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可增强抗肿瘤效果,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期。免疫治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优化给药策略联合化疗在晚期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呼吸肿瘤内科收治的27例ⅢB~Ⅳ期野生型NSCLC患者,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优化给药策略联合化疗,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周期治疗,每1周期观察不良反应,每2周期行CT评价疗效。结果完成疗效评价的25例患者中部分缓解11例、病情稳定11例、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骨桥蛋白(OP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食管癌患者10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HIF-1α、OPN的表达情况,分析HIF-1α、OPN的表达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食管癌组织中HIF-1α、OP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采取开胸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与术前肺功能指标的关系,为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河北省秦皇岛军工医院就诊并行开胸手术的8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成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前肺功能指标最大自主通气量(MVV)、最大自主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用力肺活量(FVC)、用力肺活
目的探究左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联合表柔比星对胃癌患者应激反应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8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表柔比星治疗,研究组则采用左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联合表柔比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
目的探究CT灌注扫描定量分析对直肠癌患者放化疗后肿瘤消退分级(TRG)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间诊断及治疗的直肠癌患者94例,根据手术标本结果分为反应组(TRG3~4级)及无反应组(TRG 0~2级)。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CT灌注扫描,治疗采用放化疗及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CT灌注扫描参数包括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