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人云: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我却说:教《陈情表》后,其人必受教。李密《陈情表》因事陈情,以智陈情,经过他一番陈情,使得晋武帝甘心等他,直到他能出仕为止。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总结,我发现,李密的这两个技巧,我也可以运用于我的课堂中,使得我的学生能够更愉快、更有效地参与课堂,积极学习,
关键词 《陈情表》 因事陈情 以智陈情
古人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欲诏素以孝闻名于世的前朝旧臣李密出仕,想以此来笼络民心,巩固其统治地位,而李密巧妙地以祖母刘氏“供养无主”为由,“辞不就职”、“辞不赴命”,写下感慨千古的《陈情表》,既表明了自己想要供养祖母终老的决心;又让晋武帝心甘情愿地成全他,并且后来也予以他官职。可以说,其中的奥妙是十分值得今人学习的,特别是战斗新课标之下的新时代教师。
在课堂上,许多学生都不爱发言,特别是在有些班级里面,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本身就不太自信,想让他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那简直比登天还难。那么,怎么把李密向晋武帝陈情的技巧运用于课堂之上呢?我就自己引导学生学习《陈情表》后的一些经验做了两点总结。
一、因事陈情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劉夙婴疾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李密一开始以几个镜头明确地告诉晋武帝:祖母亲自把“孤弱”的他带大,现在祖母年
纪大了,常年卧病在床,为了报恩,他一直不懈地服侍在旁,这是先;朝廷的授职诏书一次次地下发,虽然都是很重要的职位,但是他实在无法无视祖母日益严重的病情,所以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但其实谁都看得出来,他的重点还是偏向报养祖母这一边的。
祖母刘氏病重,而他为了报恩,终日服侍汤药,一件平常的事情被他说得凄婉动人,他甘冒抗命杀头之罪,来报刘氏的养育之恩,其孝心来自亲情,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而他说这些事,都是为了后面自己向晋武帝陈不去做官之情做铺垫。
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小小的事情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特别是与他们的家人有关的事情。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哪怕是在农村,他们也都是家里人的掌上明珠。孩子们得到的来自家人的信任与疼爱是无条件的,并且,哪怕他们在学校表现再不好,都仍是家里人的希望与自豪。所以,如果在课堂上以李密对祖母的这种知恩必报,乌鸦反哺的孝道来打动学生的话,是可以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比如,在课堂上一个问题抛出去了,学生也因此沉默了,老师就可以先聊一聊其他的,中和一下气氛,让学生们身心都放松起来。学生在老师问了问题之后,其实不是不会答,他们只是不愿意主动站起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就可以像李密一样,先说一说他们最感兴趣,或是说一说他们最在乎的(比如家人之类的),然后再回到问题上来,我想,一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二、以智陈情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众所周知,晋武帝司马炎是个虐君,他一方面残暴地镇压百姓,另一方面又极力地想要
拉笼前朝旧臣,想要为己所用。李密德才兼备,自然会是他的目标之一。李密如果直截了当地说想要供养祖母刘氏终老,而“辞不就职”的话,那么我想,李密的下场肯定是很难看的。但是李密没有,而是巧妙而委婉地说服了晋武帝。
没有哪个君主能够严格地抵挡住马屁的力量,李密正是看穿了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他在陈述完自己一定要报养刘氏的事实之后,就先给晋武帝戴了一顶高耸且漂亮的帽子:以孝治天下。他巧妙地把两难的境地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了晋武帝身上,使得晋武帝为了保持自己“仁孝”的美好名声,不得不心甘情愿地成全李密,让他在家安安心心地为刘氏送终。这是李密最精明的地方。他到底想不想在晋朝出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确实使得晋武帝在权衡了利弊之后,最终作出了让步,这样的表达方式,既顾全了晋武帝的面子,又给了自己活路。
课堂上,李密的这套做法,也可以化用,用其智,激发学生的热情。
每个学生都希望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特别是老师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自己的夸奖。所以,给予学生恰当的夸奖与鼓励,是使得课堂活跃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其实,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个学生的夸奖,其实就是对其他学生的最有效的“激将法”,每个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想要得到老师的夸奖,那么如果老师懂得适时、有效地给予学生夸奖的话,既能刺激他们积极地思考,又能让他们踊跃发言。既然如此,何不在课前就准备好一些“高帽”,在上课的时候适时地给学生戴上呢?这样,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主动获得知识,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上完《陈情表》之后,我得到的不止是李密感动天地的孝道,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学到了让学生更有效学习和参与课堂的教道。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2]余文森编著.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2011,6
关键词 《陈情表》 因事陈情 以智陈情
古人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欲诏素以孝闻名于世的前朝旧臣李密出仕,想以此来笼络民心,巩固其统治地位,而李密巧妙地以祖母刘氏“供养无主”为由,“辞不就职”、“辞不赴命”,写下感慨千古的《陈情表》,既表明了自己想要供养祖母终老的决心;又让晋武帝心甘情愿地成全他,并且后来也予以他官职。可以说,其中的奥妙是十分值得今人学习的,特别是战斗新课标之下的新时代教师。
在课堂上,许多学生都不爱发言,特别是在有些班级里面,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本身就不太自信,想让他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那简直比登天还难。那么,怎么把李密向晋武帝陈情的技巧运用于课堂之上呢?我就自己引导学生学习《陈情表》后的一些经验做了两点总结。
一、因事陈情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劉夙婴疾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李密一开始以几个镜头明确地告诉晋武帝:祖母亲自把“孤弱”的他带大,现在祖母年
纪大了,常年卧病在床,为了报恩,他一直不懈地服侍在旁,这是先;朝廷的授职诏书一次次地下发,虽然都是很重要的职位,但是他实在无法无视祖母日益严重的病情,所以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但其实谁都看得出来,他的重点还是偏向报养祖母这一边的。
祖母刘氏病重,而他为了报恩,终日服侍汤药,一件平常的事情被他说得凄婉动人,他甘冒抗命杀头之罪,来报刘氏的养育之恩,其孝心来自亲情,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而他说这些事,都是为了后面自己向晋武帝陈不去做官之情做铺垫。
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小小的事情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特别是与他们的家人有关的事情。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哪怕是在农村,他们也都是家里人的掌上明珠。孩子们得到的来自家人的信任与疼爱是无条件的,并且,哪怕他们在学校表现再不好,都仍是家里人的希望与自豪。所以,如果在课堂上以李密对祖母的这种知恩必报,乌鸦反哺的孝道来打动学生的话,是可以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比如,在课堂上一个问题抛出去了,学生也因此沉默了,老师就可以先聊一聊其他的,中和一下气氛,让学生们身心都放松起来。学生在老师问了问题之后,其实不是不会答,他们只是不愿意主动站起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就可以像李密一样,先说一说他们最感兴趣,或是说一说他们最在乎的(比如家人之类的),然后再回到问题上来,我想,一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二、以智陈情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众所周知,晋武帝司马炎是个虐君,他一方面残暴地镇压百姓,另一方面又极力地想要
拉笼前朝旧臣,想要为己所用。李密德才兼备,自然会是他的目标之一。李密如果直截了当地说想要供养祖母刘氏终老,而“辞不就职”的话,那么我想,李密的下场肯定是很难看的。但是李密没有,而是巧妙而委婉地说服了晋武帝。
没有哪个君主能够严格地抵挡住马屁的力量,李密正是看穿了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他在陈述完自己一定要报养刘氏的事实之后,就先给晋武帝戴了一顶高耸且漂亮的帽子:以孝治天下。他巧妙地把两难的境地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了晋武帝身上,使得晋武帝为了保持自己“仁孝”的美好名声,不得不心甘情愿地成全李密,让他在家安安心心地为刘氏送终。这是李密最精明的地方。他到底想不想在晋朝出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确实使得晋武帝在权衡了利弊之后,最终作出了让步,这样的表达方式,既顾全了晋武帝的面子,又给了自己活路。
课堂上,李密的这套做法,也可以化用,用其智,激发学生的热情。
每个学生都希望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特别是老师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自己的夸奖。所以,给予学生恰当的夸奖与鼓励,是使得课堂活跃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其实,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个学生的夸奖,其实就是对其他学生的最有效的“激将法”,每个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想要得到老师的夸奖,那么如果老师懂得适时、有效地给予学生夸奖的话,既能刺激他们积极地思考,又能让他们踊跃发言。既然如此,何不在课前就准备好一些“高帽”,在上课的时候适时地给学生戴上呢?这样,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主动获得知识,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上完《陈情表》之后,我得到的不止是李密感动天地的孝道,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学到了让学生更有效学习和参与课堂的教道。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2]余文森编著.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