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家达·芬奇

来源 :祝您健康·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gu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芬奇(1452~1519年),既是画家,又是雕塑家、建筑家,并通晓语言、自然科学、数学、哲学、历史,尤其是和他的绘画雕塑密切相关的解剖学,被公认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解剖学家,他在从事解剖学的研究上取得的成效,胜过同时代的专职解剖学家。
  达·芬奇15岁被生父送到意大利著名画家和雕塑家安德里亚·德·韦罗基奥那里当学徒,接受了多方面的训练:绘画、雕塑以及机械工艺技术,尤其是局部解剖。在韦罗基奥工作室10年里,达·芬奇研究了人体的基本结构,画下了许多肌肉、肌腱和脸部等的解剖图,还初步涉及解剖对于绘画和雕塑的应用,成长为一位局部解剖的大师,甚至被吸收进了佛罗伦萨画家行会。
  达·芬奇十分重视解剖演示對医学生的重要意义,随着解剖研究的进行,达·芬奇认识到,这项研究必须句括从婴儿到老年的人体,还要包括胎儿在不同时段的形体。他这一解剖研究的总体计划是要研究人体各部位的骨骼和骨骼表面的皮肤。这项研究进展到最后,他已经解剖过30具人体。他对女性的身体,特别是子宫等生殖器官的结构很感兴趣,绘制出许多素描。此外,达·芬奇还研究过多种动物,包括他最喜欢的公牛和屠宰,场上刚刚杀死的猪。
  阿克塞尔·凯恩等著的《医学史》(中译本叫《西医的故事》)写道:“从14世纪开始,一些渴望知识的医生和艺术家,冒着生命的危险探索人体的秘密,达·芬奇便是很好的解剖学家。他通过在夜间偷偷研究尸体,绘出人体解剖图——这些作品在他生前没有发表。”
  达·芬奇“冒着生命的危险”,以精致的技巧进行人体解剖,不但在方法上,而且在实效上,都受到极高的评价。
  可惜的是,虽然达·芬奇曾在笔记中表示:“1510年冬天,但愿我能完成论解剖的作品”,只是他这一计划还是未能付诸实现。一方面是缺少蚀刻板的印刷技术,因为只有这一技术,才能确保他解剖原图中描绘的精细明暗效果在金属刻板中得以完好再现;另一方面,也缺乏一个主动的合作者。虽然如此,美国史学家丹尼尔·丁·布尔斯廷在他的名著《发现者》中这样评价达·芬奇在解剖学上的地位。
  达·芬奇除写关于绘画、建筑和机械的论文外,他还想写一篇有关解剖的论文。他从没发表过自己的任何一篇论文……如果他完成了他的那篇解剖学论文并且发表出来,那么医学科学可能会进步得更快些……我们从他几千页隐晦杂乱的笔记中收集到的解剖学文字,显示出他观察到并记录了他以前的人从未见到的东西。如果他能设法把他的观点集中起来而不是由于兴趣广泛而分心,那他很可能成为(古希腊大医学家)盖仑的继承人。
  (摘自《中华读书报》)
其他文献
李苦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师和美术教育家。他的爱子李燕从小受他的艺术熏陶,也爱上了绘画。  到了中学,李燕在学校已经有了些名气,老师和同学们都夸他是“小画家”。李燕听多了好话,尾巴就翘起来了。李苦禅发现后,把李燕叫到身边说:“我们今天每人画一幅画,然后一起拿到街上去卖,看谁的价格能卖得更高!”  李燕不知道父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连连摆手说:“那怎么成?我哪能跟您相提并论?”  李苦禅说:“我虽然
期刊
说起邓小平的抽烟、戒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  1988年,邓小平会见香港著名记者陆铿时,确认香烟有害于身体健康,因此美国香烟广告都要同時刊出吸烟有害的声明。邓小平很诚恳地表示:像我这样的人,没有其他的嗜好,只是抽抽香烟。而且年纪这么大了,何必再戒除呢?如果因抽烟而缩短寿命,也只好认了。说得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1988年3月25日至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4月8日下午
期刊
曾国藩是一位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临终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了每天读书的12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
期刊
近期,一份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结果,再度为“吃鱼的好处”找到了“实锤”——每周至少吃鱼一次的儿童,比很少吃鱼甚至不吃鱼的儿童睡眠更好,且智商分数高出1/4。研究发现,鱼类中富含的Ω-3脂肪酸与智力的改善有关,也与更好的睡眠有关。研究数据发现,那些每周吃鱼不少于2次的孩子在智商測试中的得分,比那些“很少”吃鱼或者“从不”吃鱼的孩子高出4.8分;此外,鱼类摄入的增加还与睡眠障碍减少有关,等同于
期刊
太太棒出一个扁圆状铜家伙宣布:“看,家里的文物!这还是我的嫁妆呢……”我脱口叫出:“啊——久违了,汤婆子!”想当年使用此物时功夫到家者无需漏斗,手拎沸水壶往其樱桃小口一注至满,先合上胶圈内塞,再旋紧螺纹外盖,以保证即使翻转也滴水不漏。  汤婆子的用途是在冷湿雨天为棉毛衣物去潮加温。一般1~2小时、大冷天换一次沸水就可基本达标,即使去老虎灶泡水,所耗也不过几分钱。到晚上用毕,如手感合适,就放入被窝祛
期刊
手机铃响了,我拿起一看,是老家的,但号码陌生。接通后,那边是一个苍老的妇人声音,第一句就热络地称呼我的名字,聊了十来分钟才知道是我妈一位年过八旬的堂姐,我们一共也就见过两次面——大概是我妈“周游列国”时留的号码,老人家没人陪聊,这天通信录里八成是该轮到我了。  我认真地陪老人聊了二十来分钟,末了,老人感慨道:“你妈这辈子不容易,你得好好报答你妈呀!”顿时,我的心中某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喷薄而出,勉強应
期刊
秘鲁应用科学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女性腹部脂肪数量多会增加患焦虑症的可能性。  研究者选取了5580名平均年龄将近50岁的拉丁美洲中年女性,考察了她们的腰围-身高比与患上焦虑症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在这些人中,有58%是绝经后女性,61.3%的人说自己患有焦虑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腰围身高比处于最前1/3和中间1/3的女性更容易患上焦虑症。其中,腰围-身高比处于最前1/3的女性更有可能显示出焦虑症的迹象。
期刊
社会学专家郭楚英曾在文中写到:“中国女人的一生大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父母而活,第二阶段为丈夫孩子而活,却独独没有为自己而活。”  无论是传统男权思想的后遗症,还是性别本身的劣势,许多女性的身份必须依托一个“家庭”单位才能显示出来,于是她们成了乖女儿、贤妻良母……遗憾的是,独独没有成为她自己。90%的女人都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所以,赖以生存的安全感,就不得不由他人来给予。  大多数的婚姻都会
期刊
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甘肃临泽县,那时没有电视,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而收音机是最高档的电器,谁家有一台收音机,不逊色于现在的一辆小汽车。  我们村上有一户较富裕的家庭是最早拥有收音机之家。每天只要有节目,他家收音机的音量就开到最大,半个村子的人都能听见。如果有村民们爱听的地方戏,还将收音机摆放到门口的桌子上,村民们围拢在一起,听得津津有味。  记得有一个评书节目,是刘兰芳和袁阔成分别演播的《岳飞
期刊
俄罗斯:用手语交流  俄罗斯人进餐时,有时会使用一些手语,比如将手横放在頸部比划一下,表示“我已经吃到嗓子眼儿了,不能再吃了”;用手指在颈部轻轻弹一下,则表示要喝酒。  波兰:就餐者不能是单数  波兰人在宴请客人时有不少讲究,第一就是忌讳就餐者是单数。这是因为,波兰人认为单数是不吉利的,因而客人接到请柬后尽量不要无故缺席,以免造成不便。  英国:吃饭时不能沉默寡言  在英国人看来,与友共餐不仅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