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给眼睛带上眼镜,给嘴巴涂上唇膏,给脸搽上香香,给头发做护膜,给鼻子去黑头,却从来不给耳朵什么,它们总是被我们忽略的一对,默默为我们接收外界的信息,是时候重视起来了。
声音的人体旅程
声音说白了就是声波,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波动,耳朵的作用就是将这种波动辨别出来,然后转化成神经信号传达给大脑,在声音的此次旅程中担当着运载工具。
解剖学中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声音会依次经过这三站。
第一站 外耳
外耳廓是声音最初到达的位置,它有着非凡的聚集和反射波的作用,能从空气或其他材质中将声音分辨出来,然后把它们收集到外耳道。可能的意外
耳廓冻伤
冬季寒冷的天气尤其容易伤害到外耳廓,使耳朵冻伤,出现红肿、发热、瘙痒等症状,甚至感觉刺痛,虽然不至于影响听力,但是严重的耳廓冻伤会发生皮肤溃疡,长期冻伤可能还会坏死而造成终身残废。
外耳道受伤
我们常常会忍不住用耳勺或棉签去止痒、清除耳垢,这样做对耳朵的伤害很严重。就算没有主动去“侵犯”外耳道,它也可能受到小飞虫等异物的“骚扰”。
护耳有招
戴上暖和的帽子或耳罩,是预防耳廓冻伤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如果耳朵已经被冻伤了。千万不要立即用热水敷。也不要用力搓,最好涂上冻疮软膏,严重到溃烂的话,需要马上看医生。
其实正常人耳中的耳屎是可以自动排出的,并不需要掏。如果感觉耳屎太多,听力受到影响,不得不掏的话,也要讲究安全的方法:将浸湿的棉签稍微挤干,在外耳道内朝一个方向慢慢旋转,待耳屎被泡软之后便可以随棉签带出来。
耳朵里钻进小飞虫怎么办?
最稳妥的办法是,将耳朵朝着有光亮的地方,或者向耳朵里打光,小飞虫就可能会朝有光的方向飞出来。也可以向耳朵里滴入干净的食用油,把头偏下90°,让飞虫随着油一起流出来。
第二站 中耳
声波接触到外耳道终点处的鼓膜,引起了鼓膜振动。鼓膜身为外耳和中耳的交界点,虽然只是一层薄薄的黏膜,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阻隔了外界异物和细菌进入中耳鼓室,更是把声音刺激传达给听骨链的关键,如果鼓膜受到损害,听力也会受影响。鼓膜的振动带动了听小骨的振动,使声音可以去往它的第三站。
可能的意外
鼓膜穿孔 一个耳光、一次挖耳、飞溅入耳的腐蚀性液体、气压的急剧变化如巨响、射击、气浪等,甚至一个热吻,都有可能导致鼓膜穿孔。
中耳炎 尽管中耳炎在儿童中比较多见,但是成年人如果生活中不注意保护,也会有患中耳炎的危险。由于鼻腔后部与中耳腔想通,感冒期间擤鼻子太过用力便很容易将鼻腔分泌物擤入中耳腔而引起中耳炎;在污水中游泳也可能使细菌进入中耳。
护耳有招
1 飞机降落前,耳朵都会因为外压增加而产生疼痛,有这样几种方法可以避免耳痛:用力吞咽,打开耳咽管;保持嘴部活动,比如嚼口香糖;不停地打呵欠:捏住鼻子同时用另一只手按住比较舒服的那只耳朵,然后像擤鼻涕一样用鼻孔出气,这种办法感冒时慎用。
2 不要用手击打耳朵,也不要击打头部。
3 正确的擤鼻子方法:左右鼻腔轮流擤,不要同时捏住两边鼻孔。
4 有中耳炎、鼓膜穿孔等疾病,最好不要游泳。
第三站 内耳
声音通过内耳的前庭传到外淋巴,声波触动了这里的基底膜,使基底膜上的纤毛产生电能并传到神经中枢去。这就是听觉的产生,剩下的就是神经中枢的工作了。
可能的意外
噪音伤害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运动期间,我们内耳的毛细胞会比平时更加敏感,而强大的噪音容易损害脆弱的毛细胞,导致听力下降甚至暂时丧失听力。
耳鸣 由于工作上过大的压力,产生的紧张精神会导致身体内分泌更多肾上腺素,造成内耳血管发生痉挛,导致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发耳鸣甚至导致神经性耳聋。
护耳有招
1 尽量少用耳塞听音乐,比起头戴式耳机,耳塞更容易损坏听力;选用杂音小、质量好的耳机;把音乐声音控制在80分贝以下。
2 改掉边慢跑边听音乐的习惯,不要频繁地参加摇滚音乐会。
3 如果不可避免地需要长期在强噪音环境下工作,最好戴上防护耳罩。
4 远离爆炸现场,强烈突发的爆炸声可能会导致爆震性耳聋。
5 学会自我减压,保证合理的作息时间,多吃蔬菜、水果。
耳朵需要知道的数字
50-3000Hz 20-20000Hz
人类听觉范围是有限的,多数年轻人的听力范围是20-20000Hz,而人类正常说话的声波频率范围是50-3000Hz。人类的听力范围远比狗和蝙蝠小得多,而且到了中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范围会越来越小。
90分贝
经常处于90分贝噪音环境下,你的听力可能会受到损害。如何判断周围的噪音环境是否90分贝呢?如果距离你只有几步远的朋友以正常音量与你说话,你却听得不太清楚,那么就要注意了!
声音的人体旅程
声音说白了就是声波,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波动,耳朵的作用就是将这种波动辨别出来,然后转化成神经信号传达给大脑,在声音的此次旅程中担当着运载工具。
解剖学中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声音会依次经过这三站。
第一站 外耳
外耳廓是声音最初到达的位置,它有着非凡的聚集和反射波的作用,能从空气或其他材质中将声音分辨出来,然后把它们收集到外耳道。可能的意外
耳廓冻伤
冬季寒冷的天气尤其容易伤害到外耳廓,使耳朵冻伤,出现红肿、发热、瘙痒等症状,甚至感觉刺痛,虽然不至于影响听力,但是严重的耳廓冻伤会发生皮肤溃疡,长期冻伤可能还会坏死而造成终身残废。
外耳道受伤
我们常常会忍不住用耳勺或棉签去止痒、清除耳垢,这样做对耳朵的伤害很严重。就算没有主动去“侵犯”外耳道,它也可能受到小飞虫等异物的“骚扰”。
护耳有招
戴上暖和的帽子或耳罩,是预防耳廓冻伤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如果耳朵已经被冻伤了。千万不要立即用热水敷。也不要用力搓,最好涂上冻疮软膏,严重到溃烂的话,需要马上看医生。
其实正常人耳中的耳屎是可以自动排出的,并不需要掏。如果感觉耳屎太多,听力受到影响,不得不掏的话,也要讲究安全的方法:将浸湿的棉签稍微挤干,在外耳道内朝一个方向慢慢旋转,待耳屎被泡软之后便可以随棉签带出来。
耳朵里钻进小飞虫怎么办?
最稳妥的办法是,将耳朵朝着有光亮的地方,或者向耳朵里打光,小飞虫就可能会朝有光的方向飞出来。也可以向耳朵里滴入干净的食用油,把头偏下90°,让飞虫随着油一起流出来。
第二站 中耳
声波接触到外耳道终点处的鼓膜,引起了鼓膜振动。鼓膜身为外耳和中耳的交界点,虽然只是一层薄薄的黏膜,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阻隔了外界异物和细菌进入中耳鼓室,更是把声音刺激传达给听骨链的关键,如果鼓膜受到损害,听力也会受影响。鼓膜的振动带动了听小骨的振动,使声音可以去往它的第三站。
可能的意外
鼓膜穿孔 一个耳光、一次挖耳、飞溅入耳的腐蚀性液体、气压的急剧变化如巨响、射击、气浪等,甚至一个热吻,都有可能导致鼓膜穿孔。
中耳炎 尽管中耳炎在儿童中比较多见,但是成年人如果生活中不注意保护,也会有患中耳炎的危险。由于鼻腔后部与中耳腔想通,感冒期间擤鼻子太过用力便很容易将鼻腔分泌物擤入中耳腔而引起中耳炎;在污水中游泳也可能使细菌进入中耳。
护耳有招
1 飞机降落前,耳朵都会因为外压增加而产生疼痛,有这样几种方法可以避免耳痛:用力吞咽,打开耳咽管;保持嘴部活动,比如嚼口香糖;不停地打呵欠:捏住鼻子同时用另一只手按住比较舒服的那只耳朵,然后像擤鼻涕一样用鼻孔出气,这种办法感冒时慎用。
2 不要用手击打耳朵,也不要击打头部。
3 正确的擤鼻子方法:左右鼻腔轮流擤,不要同时捏住两边鼻孔。
4 有中耳炎、鼓膜穿孔等疾病,最好不要游泳。
第三站 内耳
声音通过内耳的前庭传到外淋巴,声波触动了这里的基底膜,使基底膜上的纤毛产生电能并传到神经中枢去。这就是听觉的产生,剩下的就是神经中枢的工作了。
可能的意外
噪音伤害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运动期间,我们内耳的毛细胞会比平时更加敏感,而强大的噪音容易损害脆弱的毛细胞,导致听力下降甚至暂时丧失听力。
耳鸣 由于工作上过大的压力,产生的紧张精神会导致身体内分泌更多肾上腺素,造成内耳血管发生痉挛,导致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发耳鸣甚至导致神经性耳聋。
护耳有招
1 尽量少用耳塞听音乐,比起头戴式耳机,耳塞更容易损坏听力;选用杂音小、质量好的耳机;把音乐声音控制在80分贝以下。
2 改掉边慢跑边听音乐的习惯,不要频繁地参加摇滚音乐会。
3 如果不可避免地需要长期在强噪音环境下工作,最好戴上防护耳罩。
4 远离爆炸现场,强烈突发的爆炸声可能会导致爆震性耳聋。
5 学会自我减压,保证合理的作息时间,多吃蔬菜、水果。
耳朵需要知道的数字
50-3000Hz 20-20000Hz
人类听觉范围是有限的,多数年轻人的听力范围是20-20000Hz,而人类正常说话的声波频率范围是50-3000Hz。人类的听力范围远比狗和蝙蝠小得多,而且到了中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范围会越来越小。
90分贝
经常处于90分贝噪音环境下,你的听力可能会受到损害。如何判断周围的噪音环境是否90分贝呢?如果距离你只有几步远的朋友以正常音量与你说话,你却听得不太清楚,那么就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