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阶段,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本文简要阐述了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几个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情感教育;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世界观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历来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教育实践中,为适应社会的功利性,往往表现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人的个性情感,出现了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的结果。如果学生只是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很难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渗透情感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情感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素材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作了一些尝试。
1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环保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素材,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水和空气是人类和动植物赖于生存的必要物质,同学们通过学习《水》和《空气》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缺乏以及空气、水被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课后,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活动: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浪费水以及污染空气、污染水的现象,然后要求同学们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最后布置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你为防治水污染或者防治空气污染做一件实事,同学们能够踊跃参与这些活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我们不经意间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而且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三五成群到堰塘处理垃圾,有的同学植树,还有的同学给附近的工厂领导写信提供排污治污的方案,这些充分说明同学们已经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学习和活动中,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当同学们学到化学肥料的相关内容时,同学们能够正确分析化肥使用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人类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大自然中索取矿物资源,通过学习《燃料和热量》、《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同学们认识到金属资源以及三大化石燃料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同学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了崇尚节约的好风尚。
2 结合化学发展史,增强同学们民族自豪感
在课堂上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制火药以及烧制瓷器、冶炼金属这些典型的化学工艺,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使同学们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是勤劳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进一步介绍我国化学家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制碱技术的封锁,发展我国民族化学工艺毅然放弃美国舒适的生活,回到贫穷的祖国,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利用名人的高贵品德,感染同学们,促使同学们形成爱国的意识,从而把学习化学与报效祖国相联系,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爱国的热情。
3 学习科学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青少年是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同学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往往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这一时期教师应该利用科学理论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对立统一性,通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不灭的道理,能够有力地批判法轮功组织能将“铝变成金”的歪理邪学,通过分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给人类带来的利弊,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从而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物质是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等微粒总是不停运动的,让同学们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这些科学理论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与文明,反对迷信与愚昧的思想,逐步形成科學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4 结合化学物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化学教学中,学生对抽象的理论以及枯燥乏味的化学符号感到厌烦,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素材对同学们激起美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璀璨夺目的金刚石,这些物质外在的颜色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情感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塑造学生自我成功的意向,还应在教学中利用科学家的事例,激励同学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同学们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收稿日期:2010-05-21
【关键词】情感教育;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世界观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历来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教育实践中,为适应社会的功利性,往往表现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人的个性情感,出现了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的结果。如果学生只是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很难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渗透情感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情感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素材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作了一些尝试。
1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环保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素材,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水和空气是人类和动植物赖于生存的必要物质,同学们通过学习《水》和《空气》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缺乏以及空气、水被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课后,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活动: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浪费水以及污染空气、污染水的现象,然后要求同学们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最后布置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你为防治水污染或者防治空气污染做一件实事,同学们能够踊跃参与这些活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我们不经意间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而且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三五成群到堰塘处理垃圾,有的同学植树,还有的同学给附近的工厂领导写信提供排污治污的方案,这些充分说明同学们已经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学习和活动中,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当同学们学到化学肥料的相关内容时,同学们能够正确分析化肥使用给人类带来的利弊。
人类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大自然中索取矿物资源,通过学习《燃料和热量》、《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同学们认识到金属资源以及三大化石燃料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同学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了崇尚节约的好风尚。
2 结合化学发展史,增强同学们民族自豪感
在课堂上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制火药以及烧制瓷器、冶炼金属这些典型的化学工艺,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使同学们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是勤劳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进一步介绍我国化学家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制碱技术的封锁,发展我国民族化学工艺毅然放弃美国舒适的生活,回到贫穷的祖国,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利用名人的高贵品德,感染同学们,促使同学们形成爱国的意识,从而把学习化学与报效祖国相联系,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爱国的热情。
3 学习科学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青少年是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同学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往往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这一时期教师应该利用科学理论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对立统一性,通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不灭的道理,能够有力地批判法轮功组织能将“铝变成金”的歪理邪学,通过分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给人类带来的利弊,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从而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物质是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等微粒总是不停运动的,让同学们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这些科学理论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与文明,反对迷信与愚昧的思想,逐步形成科學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4 结合化学物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化学教学中,学生对抽象的理论以及枯燥乏味的化学符号感到厌烦,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素材对同学们激起美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璀璨夺目的金刚石,这些物质外在的颜色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情感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塑造学生自我成功的意向,还应在教学中利用科学家的事例,激励同学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同学们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收稿日期:201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