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到社会的双维度解剖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_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人文的角度观之,百老汇歌剧《屋顶上的提琴手》通过音乐剧如此感性的手法,把人类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文化演变的抽象的开上历程变现得形象生动。通过一个小家庭的社会遭遇,深刻折射出当时的大的社会背景和犹太民族在当时悲惨的遭遇以及犹太族人为了民族的未来而奋斗的历程。同时。该剧也把被主文化淡忘的犹太亚文化的许多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在本剧中表现了出了,集艺术性和思想性与一身,是难得的剧作佳品!
  【关键词】舞美音乐效果文化
  
  一、《屋顶上的提琴手》剧情介绍
  
  1964年,在纽约百老汇帝国剧院首演了音乐剧《屋顶上的提琴手》。该剧1965年获九项托尼奖,拍成电影后即获当年三项奥斯卡奖。该剧在纽约百老汇帝国剧院已经连续上演了3242场,位居20世纪60年代音乐剧之冠。
  故事本身很简单。泰维是个送奶工,他和家人生活在一个乌克兰族的犹太人区安特夫卡村,与当地的俄罗斯人友好相处。泰维日日辛勤地劳作,虽然贫穷却依然快乐过活。与大多数犹太人一样,泰维一直自然地维持着他们的传统,只是世事变幻,不断将他推着向前走。最令泰维操心的三个待嫁女儿纷纷抛下传统和习俗,不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自己选择终身伴侣和未来生活。而此时,安特夫卡村的犹太居民被沙皇下令驱逐,失去了世代生存的家园。但是,剧中并没有用沉重的笔墨来描绘犹太民族的悲剧命运,相反,特维那种打骨子里透出来的幽默感时常让观众会心一笑。
  
  二、舞美与音乐效果赏析
  
  此剧上演后,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宗教仪式方面,免去繁文缉节,用同名唱段加上画面叙述。世俗方面也仅有婚礼场景,主要以舞蹈为叙述元素众人手持蜡烛,唱“日出,日落”,感叹岁月飞逝,人生艰难,接着是一系列舞蹈,新娘及其妹妹的女性舞,新郎及其伙伴的男性舞,典型的犹太男性“瓶舞”将情绪引向高潮,最后是反传统的男女双人舞,甚至社区的宗教精神领袖拉比也加人其中,婚礼仪式中常见的传统犹太“克莱兹默”小乐队一以单簧管和钱一穿插其间。
  剧中的音乐是犹太教会堂调式和典型的百老汇多元乐汇的混合。传统犹太教会堂诵唱的祈祷调式有六到八种之多,适用于不同的仪式功能。会堂调式结构和语言形式贯穿于波克作曲的《屋顶上的提琴手》中,是百老汇为数不多的专门涉及犹太问题的音乐剧之一。此外,某些无意义的重复音节的使用反映了典型的哈西德虔修派犹太人的习惯唱法。传统上之所以用无意义的重复音节,是因为歌词往往被认为过于局限,甚至会打断宗教情绪的涌现。配器是标准的二十多人的小型管弦乐队,加上手风琴和民间弹拨乐器吉他或曼陀林或琉特。剧中有大段歌舞和舞蹈。因为哈西德教派认为歌舞比正式祈祷更能直接与上帝沟通。音乐舞蹈的重要性在干人体各部分有不同的韵律,与旋律各个音符相配每个渴望理解哈西德尼贡旋律型的哈西德派教徒必须学会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对应每个音符起舞。这种舞曲在希伯来语中称为利库德,典型的表演方式是步子很窄,伴以响指、击掌、双手动作及身体摇摆。如“传统”和“如果我是个富人”两首唱段的演唱方式就很典型。
  
  三、文化与代际差异的感性折射
  
  故事以虚构的乌克兰犹太小镇阿纳台夫卡为背景,反映了1905年东欧犹太人社区的生活,由封闭,外部压力和内部停滞,经济落后,知偏狭。但毕竟“启蒙运动的劲风横扫定居区的闭塞街道。”在故事的展开中,犹太人同俄罗斯人的种族差异与冲突,转化为新老两代人围绕婚嫁这一性别话题的“代沟”差异与冲突,其问也穿插着犹太社区内部的贫富阶级差异与冲突。这样,故事形成了种族与世代或年龄两大主题,性别与阶级两小主题。全剧即是围绕这四个主题展开。
  
  1 主亚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它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很大。而亚文化指仅为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以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犹太文化属于典型的民族亚文化。同时在该剧中,泰维与其女儿的冲突又突出表现了主文化与反文化的冲突。在主反文化这一对概念中,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反抗。反文化往往产生于青年群体中。从该剧来看,泰维的女儿们对犹太传统文化的反叛,突出展现了青年一代对自由人生个独立人格的向往,但同时又表现了主文化对其的限制与矫正。以泰维为代表的传统犹太文化在此剧中遭遇了双重冲击:一个是来自外围的俄罗斯主文化群体对犹太亚文化群体的排斥和伤害:一个是来自他的女儿们的相对于传统犹太文化而言的反文化的直接挑战。在这双重的冲击中,犹太传统文化不得不做出让步,一向循规蹈矩的泰维隐约质疑起过去的处世哲学,甚至还包括信仰、礼教,他在传统与转变中被撕裂,又不断地在传统与转变中寻求平衡,维系中心中脆弱的传统之根。
  
  2 代际的冲突与碰撞
  泰维女儿对传统婚姻的反派,既是反文化的结果,又是代际沟通所产生的问题。以他的二女儿为例。他的二女儿为了追求革命和正义,嫁给了一个非犹太的革命者,这在其父亲看来是无法理解的和接受的,这种代际;中突的解决最终是文化力量和文化力量持有者力量的结果,在该剧中,泰维最终让步。让女儿和非犹太人结了婚。这种妥协一方面反映了泰维的传统中所带有的开明和理解,一方面有反映了泰维在面对“文化震惊”现象时限于自身力量有限的无赖。
  从人文的角度观之,此剧通过音乐剧如此感性的手法,把人类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文化演变的抽象的形上历程变现得形象生动。通过一个小家庭的社会遭遇,深刻折射出当时的大的社会背景和犹太民族在当时悲惨的遭遇以及犹太族人为了民族的未来而奋斗的历程。同时,该剧也把被主文化淡忘的犹太亚文化的许多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在本剧中表现了出了,集艺术性和思想性与一身,是难得的剧作佳品!
其他文献
[摘要]借助归化翻译策略,从电影片名翻译的信息价值、审美价值、商业价值出发,探讨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  [关键词]归化 电影片名 价值    所谓归化(adaptation),就是源语(sourcelanguage)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为归宿,也就是用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最切近自然对等”概念进行翻译,以实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  
【摘要】《建国大业》短短时期票房即突破4亿,创造了前所未有之最,《建国大业》的成功,与各方面的有机配合协作分不开,除了创意、艺术性和明星的加入外,舆论宣传的造势,强有力的市场营销,甚至上映时机等都有很大作用,都是重要因素。  【关键词】《建国大业》创意观赏性红花与绿叶    《建国大业》曩耋片成功的主要因素  主流电影,过去习称主旋律电影,是我国电影中起主导作用的电影类型,是国产电影的主干。然而,
摘要:电影越来越国际化,中国的电影走出去,外国的电影走进来。因此电影翻译也成为“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从中英文电影译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中英文电影名存在的差异实际上是中英文化差异的反应。电影名在翻译过程中可采用归化策略也可采用异化策略,从一些译例看出,有时两者结合才是良策。但有时为了吸引观众,在翻译时就会采用夸张手法。  关键词:电影名 翻译 异化 同化    电影是一门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
【摘要】《非诚勿扰》标志着冯小刚平民化气质的回归,该部影片以当代城市青年男女婚恋为题材,呈现了他们不同的婚恋家庭观认知和生活状态。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明媚温情背后,蕴含着贺岁片有意无意的无奈和媚俗,更多的更是欢笑落幕后,对影片深处悲剧美学意蕴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非诚勿扰》 温情回归 悲剧意蕴 文艺审美    贺岁片《非诚勿扰》是冯小刚继《夜宴》、《集结号》之后的荣归之作。四年之后冯小刚再度
[摘要]小说《爱人同志》没有复杂的故事,也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但以思想深度以及精神、情感的震撼力达到令人信服的高度。作者以深刻的人性关怀,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纳入自己的创作。小说深入人物内心,解剖人们最隐秘的心理流程,最细微的心理变化,将人性本质的幽暗与卑微表达到极限,鲜明地展现出小说的终极指向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追问。  [关键词]荒诞 虚无 孤独 生存困境    浙江籍作家艾伟的短篇小说创作常
摘要 影片《工地上的女人》是一部反映女性农民工在都市生活的婚恋作品。从主人公追求做人的尊严意识的深化;在金钱和爱情之间的两难抉择;逃离都市,回归乡土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主人公对崇高人性的追求和寻找幸福生活归宿的愿望。  关键词 《工地上的女人》 都市 爱情    影片《工地上的女人》和许多农民工题材的作品一样,也是一部关注农民工在都市中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的作品,但和以往的那些影片不同的是,这部由
摘要:大学音乐专业课教学中的音乐欣赏教学是由感知欣赏发展到感情欣赏最后上升到理性欣赏的。如果这三个阶段运用一些通俗、易于接受,音乐形象具体的影视音乐,让学生通过画面、剧情等,从视听两方面欣赏音乐,则欣赏课就会非常顺利地进行。影视音乐对学生的音乐欣赏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音乐欣赏 感知欣赏 感情欣赏 理性欣赏 影视音乐 学生    一、音乐欣赏是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要]电影通过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人类创造文化、创造历史、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强大力量,但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有着各自的特点及发展情况。从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及世界电影产业的严峻挑战来看,中国电影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电影 艺术电影 商业电影 冯小刚 张艺谋    引言    电影是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它通过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向世
本来希望《黄金甲》可以掷地有声,成为“中国式大片”结束蹒跚学步进而走向稳健与成熟的标志,因为《雷雨》故事本身的迷乱与动人就让人心生这样的期待,加上张艺谋对大片已是数试身手,更让人有理由相信《黄金甲》具备了终结中国大片“叫座不叫好”局面的机缘与可能。中国大片绝不能止步于吹皱一池电影的春水,引起若干的电影之外的话题与是非,在人们几近习以为常的喧哗与骚动之外,有更多的人在瞩望中国式大片的本质性提升。而此
摘要 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后都简称《姨妈》)的题名和编剧、导演所谈论的一“后现代”其实就是现代,而影片在现实的遭遇才是后现代生活的典型体现。  关键词 后现代 “姨妈” 困境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的生存境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自己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怎样更好的适应甚至优化我们这个时代……这是思想界不得不面临的也是时刻困扰的难题。也许“后现代”不足以完全的概括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