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他的发现,一亿年前的恐龙首次以鲜活的局部形态展现在人类面前。刑立达从恐龙足迹中勾勒史前世界,推动、重塑中国脊椎动物古生态系统,并以此为介质,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与思辨精神。
时间失效了
琥珀,这一类松脂化石,开启了古生物研究的新领域。层层包裹的松脂,让亿万年前的生物遗体得以免于侵蚀。“以前研究化石,很多时候要连蒙带猜。但琥珀里的动物跟生前没太多区别。”35岁的邢立达眼睛很亮,说话时眼神如钻子般往对方眼里钻,给人一种信服感。
1995年,古生物界首次发现了里面带毛的恐龙化石,引起了恐龙与鸟类亲缘关系的大争论。而在2016年邢立达发现的这块琥珀化石中,科学家们通过系列技术处理,在一段恐龙尾巴上看到了清晰的羽毛、羽枝结构。“它的羽毛很独特,羽毛演化有5个阶段,最开始可能像人的头发,一根一根,后来开始开叉、旋转、不对称、对称等等,有很多细节。”邢立达说,这些发现对研究现代鸟类及羽毛进化过程有重大意义。
对于具体分类,他仍遗憾得撇嘴。“我没有跟媒体说过,但是我们对这个恐龙尾巴琥珀非常失望,因为它扫描出来的尾椎骨骼跟皮肉等软组织贴得太紧,对具体分类造成非常大的障碍。”
邢立达介绍,物种一般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而这块琥珀中的生物,只能分到中间部分,对我们传统的古生物学家来说是非常粗略的分类,所以很可惜,你只能说这是某一类别。”
几年前,山东即墨一处工地发现了几百个恐龙脚印。赶到现场时,邢立达才知道在媒体曝光次日,工地用推土机铲破了全部的足迹化石。在建筑方扔掉的废土中,邢立达翻找出山东省发现的第一例翼龙(最早飞向蓝天的脊椎动物)足迹。他非常痛心地告诉施工者,“如果再等两天,再给我们两天时间,也不影响你们施工,起码我们可以把足迹信息记录下来。”
眼下,全球古生物学家的研究都面临粗放型经济模式下的建筑开采的破坏,许多古生物遗迹在建筑施工中被发现并摧毁。邢立达在心里暗暗许愿,再遇到相关新闻或化石信息,就立即启动24小时响应机制,联系当地人或当地大学专家、政府部门加入足迹点的挖掘和保护。
十年间,邢立达在中国各地留下了探索足迹,包含一百多个足迹点,其中九成是自费去的。
“没人给你算绩效和工作量,但国内全职做这个的只有两三个人,那你不做,这些恐龙足迹很容易因为开路施工被破坏,或者自然风化坍塌。”邢立达声音清脆,“就是没有了。”
汇成了地图
“我偶尔跟老婆出去逛街,几乎每次都捡到零钱。”十多年的野外调研,邢立达自认养成了“在地上看东西”的好习惯,搜索方面比较敏感,运气也确实很好。有一年他去江西赣州,在公交站等车时,一回头,在小土墙上发现了呈放射状排列的一窝恐龙蛋化石;还有次去肃北野外时他冲锋衣掉了,回头找衣服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牙齿,最后挖掘出五六条小恐龙的化石。
爽利地接受了“幸运”这一底色,邢立达隐去野外考察中的另一部分故事:在缅北为躲避地方武装冷枪,抱着标本、相机在湿滑丛林里狂奔数公里;在伊朗与伊拉克交界处的野外,遭遇极端分子,躲在墓地才逃出生天。野外调研遇到地震、坍塌、坠滑的死生一线,他不愿多提。
跌宕精彩的瞬间只是少数,更多时间用在漫长的车旅和重复性的工作。踩久了绝壁、泥浆地,住久了帐篷旅馆,回到有安全、防滑路面的城市,邢立达有时也恍惚,然后一转头又辗转在一处处陌生的野外。
人类对恐龙的认知在不断拓宽、深入,相继发现恐龙的羽毛和颜色,如中华龙鸟的尾巴竟然是橙白两色。但这些6600万年前就已灭亡的生物的生理和社会化情况,在邢立达看来,人类知之甚少,很多时候只能从现生动物猜测。在发现雷龙足迹化石后,科学家发现,人类之前对雷龙和其它蜥脚类恐龙生活习性的猜想是完全错误的。
“恐龙学科跟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不存在恒久不变的道理,它的知识随时都在更新,变化非常大。”邢立达说,科学就是勇于质疑,除了传递知识,更重要在于传递科学内核,一种打破权威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集齐龙珠,召唤恐龙
白垩纪琥珀中的蜥蜴、小青蛙、古鸟……在邢立达的“上古生物动物园”中,有四五百件琥珀脊椎动物化石。这些标本大部分储存在他与三五好友创立的一个非公立琥珀研究所中。今年年初邢立达去美国时,很多美国一流学者都对这个研究所的标本数量感到震惊。“我觉得,我们已经集齊琥珀世界著名的龙珠,现在可以召唤群龙了。”邢立达笑道。
找他买卖化石的人也不少。“鉴定中介再交易,化石买卖就跟古董买卖一样。”邢立达介绍,此前由于古生物法规和监管缺失,化石买卖一度猖獗,一些地区出现有组织的古生物化石开采,一块石头,一本万利。而不专业的滥采滥开,破坏了这些珍贵的资源。
“我们所有标本都按照国家的规定,一一编号、拍照、入库,禁止商业性买卖。”邢立达的馆藏标本大多从缅甸购买获得,“里面有我所有积蓄”,他表示,资金的支持者还有他的亲人与一些认同他梦想的好朋友。
去年,缅甸国家地质学会的一位秘书长来北京培训,邢立达告诉对方,等缅甸政权稳定之后,他馆内收藏的所有来自缅甸的琥珀标本,都将归还给他们未来的国家级博物馆。“他听了极为感动,连声说感谢。我觉得这是应该的,是一个科学家的职业操守,你不应该掠夺人家的东西。我们已经研究了,就已经非常满足了,不应该再占有这些东西。”邢立达说。
恐龙在这个蔚蓝星球称霸了1.6亿年,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几千年,而地质的一个时间单位就是百万年。“以地质阶段时间来看,恐龙灭绝,可理解为一刹。”他说,地质时间和人类文明的时间大相径庭。最近五年,邢立达每年到野外考察近两百天,最多一年达270天。他飞快地野外调研,飞快地写科普。他从石头中勾勒出有血肉的恐龙及它们所处的亘古世界,与自然风化和推土机抢夺时间。
时间失效了
琥珀,这一类松脂化石,开启了古生物研究的新领域。层层包裹的松脂,让亿万年前的生物遗体得以免于侵蚀。“以前研究化石,很多时候要连蒙带猜。但琥珀里的动物跟生前没太多区别。”35岁的邢立达眼睛很亮,说话时眼神如钻子般往对方眼里钻,给人一种信服感。

1995年,古生物界首次发现了里面带毛的恐龙化石,引起了恐龙与鸟类亲缘关系的大争论。而在2016年邢立达发现的这块琥珀化石中,科学家们通过系列技术处理,在一段恐龙尾巴上看到了清晰的羽毛、羽枝结构。“它的羽毛很独特,羽毛演化有5个阶段,最开始可能像人的头发,一根一根,后来开始开叉、旋转、不对称、对称等等,有很多细节。”邢立达说,这些发现对研究现代鸟类及羽毛进化过程有重大意义。
对于具体分类,他仍遗憾得撇嘴。“我没有跟媒体说过,但是我们对这个恐龙尾巴琥珀非常失望,因为它扫描出来的尾椎骨骼跟皮肉等软组织贴得太紧,对具体分类造成非常大的障碍。”
邢立达介绍,物种一般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而这块琥珀中的生物,只能分到中间部分,对我们传统的古生物学家来说是非常粗略的分类,所以很可惜,你只能说这是某一类别。”

眼下,全球古生物学家的研究都面临粗放型经济模式下的建筑开采的破坏,许多古生物遗迹在建筑施工中被发现并摧毁。邢立达在心里暗暗许愿,再遇到相关新闻或化石信息,就立即启动24小时响应机制,联系当地人或当地大学专家、政府部门加入足迹点的挖掘和保护。
十年间,邢立达在中国各地留下了探索足迹,包含一百多个足迹点,其中九成是自费去的。
“没人给你算绩效和工作量,但国内全职做这个的只有两三个人,那你不做,这些恐龙足迹很容易因为开路施工被破坏,或者自然风化坍塌。”邢立达声音清脆,“就是没有了。”
汇成了地图
“我偶尔跟老婆出去逛街,几乎每次都捡到零钱。”十多年的野外调研,邢立达自认养成了“在地上看东西”的好习惯,搜索方面比较敏感,运气也确实很好。有一年他去江西赣州,在公交站等车时,一回头,在小土墙上发现了呈放射状排列的一窝恐龙蛋化石;还有次去肃北野外时他冲锋衣掉了,回头找衣服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牙齿,最后挖掘出五六条小恐龙的化石。
爽利地接受了“幸运”这一底色,邢立达隐去野外考察中的另一部分故事:在缅北为躲避地方武装冷枪,抱着标本、相机在湿滑丛林里狂奔数公里;在伊朗与伊拉克交界处的野外,遭遇极端分子,躲在墓地才逃出生天。野外调研遇到地震、坍塌、坠滑的死生一线,他不愿多提。
跌宕精彩的瞬间只是少数,更多时间用在漫长的车旅和重复性的工作。踩久了绝壁、泥浆地,住久了帐篷旅馆,回到有安全、防滑路面的城市,邢立达有时也恍惚,然后一转头又辗转在一处处陌生的野外。

人类对恐龙的认知在不断拓宽、深入,相继发现恐龙的羽毛和颜色,如中华龙鸟的尾巴竟然是橙白两色。但这些6600万年前就已灭亡的生物的生理和社会化情况,在邢立达看来,人类知之甚少,很多时候只能从现生动物猜测。在发现雷龙足迹化石后,科学家发现,人类之前对雷龙和其它蜥脚类恐龙生活习性的猜想是完全错误的。
“恐龙学科跟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不存在恒久不变的道理,它的知识随时都在更新,变化非常大。”邢立达说,科学就是勇于质疑,除了传递知识,更重要在于传递科学内核,一种打破权威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集齐龙珠,召唤恐龙
白垩纪琥珀中的蜥蜴、小青蛙、古鸟……在邢立达的“上古生物动物园”中,有四五百件琥珀脊椎动物化石。这些标本大部分储存在他与三五好友创立的一个非公立琥珀研究所中。今年年初邢立达去美国时,很多美国一流学者都对这个研究所的标本数量感到震惊。“我觉得,我们已经集齊琥珀世界著名的龙珠,现在可以召唤群龙了。”邢立达笑道。
找他买卖化石的人也不少。“鉴定中介再交易,化石买卖就跟古董买卖一样。”邢立达介绍,此前由于古生物法规和监管缺失,化石买卖一度猖獗,一些地区出现有组织的古生物化石开采,一块石头,一本万利。而不专业的滥采滥开,破坏了这些珍贵的资源。
“我们所有标本都按照国家的规定,一一编号、拍照、入库,禁止商业性买卖。”邢立达的馆藏标本大多从缅甸购买获得,“里面有我所有积蓄”,他表示,资金的支持者还有他的亲人与一些认同他梦想的好朋友。
去年,缅甸国家地质学会的一位秘书长来北京培训,邢立达告诉对方,等缅甸政权稳定之后,他馆内收藏的所有来自缅甸的琥珀标本,都将归还给他们未来的国家级博物馆。“他听了极为感动,连声说感谢。我觉得这是应该的,是一个科学家的职业操守,你不应该掠夺人家的东西。我们已经研究了,就已经非常满足了,不应该再占有这些东西。”邢立达说。
恐龙在这个蔚蓝星球称霸了1.6亿年,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几千年,而地质的一个时间单位就是百万年。“以地质阶段时间来看,恐龙灭绝,可理解为一刹。”他说,地质时间和人类文明的时间大相径庭。最近五年,邢立达每年到野外考察近两百天,最多一年达270天。他飞快地野外调研,飞快地写科普。他从石头中勾勒出有血肉的恐龙及它们所处的亘古世界,与自然风化和推土机抢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