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奇异的现象:著名的景观(主要为名山胜水或具特殊意义的地名),往往缘于某些需要而不时迁移。因而,常常出现景观易址,异地同名。大家熟悉的“衡山”、“会稽山”、“九江”、“郢”,以及较为陌生的“千家峒”,等等,皆是。“衡山”,最早出现于“犬戎之国”(今陕西凤翔北,见《吕氏春秋·求人》);(南岳)衡山,则移至安徽霍山及天柱山(见《尔雅》);再后,更移到湖南衡阳之北(汉代为湘南县,三国属衡阳县,西晋改衡山县,见《湖南省志》)。“九江”,原在长江、下隽(今岳阳)西北一带(《尚书·禹贡》);春秋战国以降,秦人拔郢,楚都东迁,“九江”亦随之东移古浔阳之地(今江西九江市,见《水经注》)。瑶民(含“徭夷”、“蛮夷”,下同)宗奉的精神家园“千家峒”,自先秦至元明,亦是几度迁移。所不同的是,“衡山”、“九江”及“郢”的先后变异,多有经史典籍记载,易于探寻;而瑶人“千家峒”的数次迁移,主要依靠口头文化传承。因此,对于后者的探索,更为艰难,但却也富于情趣。这里,拟对几个不同时期(分别以早、中、晚三期区别)的“千家峒”作一些简要的探索。
早期的“千家峒”。众所周知,长期以“千家峒”为本民族(或部族)“精神家园”的瑶人,系盘瓠之后裔,以犬为图腾。瑶人之“瑶”(原为“徭”、“摇”),其始字为“”。《说文·方言》释云:“,瓦器也,从缶肉声”。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曰:“为瓦器之通名,因谓烧瓦窑为,后又增穴为窑也;,陶器之转。”也即“”最初系烧制陶器之人,以善制陶器而闻名遐迩。故知“”原是一个制陶能手的山地部族;而从后世流行以“”为“窑”称谓的方言俗语看,其地在淮、汝之间(今鲁南、豫西、豫东南一带,“”——瑶人始地泰山会稽山,正在鲁南);其时则可上溯尧、舜之际(尧为陶唐氏,制陶能手的代表,且为陶神之一。舜则姚姓,“姚”与“”同音)。后来,“(摇)人南迁,其中重要一支到达“江汉之浒”(今武汉一带)。《盘王大歌·十二姓瑶人游天下》唱述其先民迁徙经过:“先唱瑶人出世源,瑶人出世武昌府,发入青山四处游,龙头山上耕种好……”据此,“”人已从渔猎经济转入农耕经济为主的时期。结合有关史料,周代,瑶族先民“蛮夷”(“荆蛮”)在横跨长江南北的云梦泽畔活动频繁;春秋战国时,苗瑶先民在“左洞庭,右彭蠡”(今岳阳、九江)一带建立“三苗国”;自汉魏至晋唐,湘州(治潭州,今长沙)一直为荆湘重镇,居民中杂有夷人名徭。
据史志所载及近年考古(兼实地考察)发现,“三苗国”或湘州所属的长沙郡临湘县(治所在今长沙市)境内龙窖山上“千家峒”,可能是瑶人创制的最早的千家峒。这从其所在位置、地形、遗迹及有关资料可作推断。
《盘王大歌·千家峒歌》中唱述:“瑶人武昌府,飘航过海到千家。”如前所述,“徭”“夷”中的一支从鲁、豫南迁“江汉之浒”武昌一带,在那里生活了若干代。缘于部族生齿日繁,支系分流;或者战乱、灾害等原因,瑶(徭)人先民不得不离开“武昌府”“龙头山上”,举族“飘航过海”来到“千家峒”。那么,这“飘航过海”指的是什么?最初的千家峒在何处,有何景观特点?湖南瑶学家李本高先生认为,《千家峒歌》中唱的“飘航过海”,指的是长江和洞庭湖。因为“瑶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山地民族,过的是刀耕火种的游垦生活,从未见过大江大海。来到长江岸边以后,看见波浪涛〔滔〕天,天连水,水连天,自然以为(长)江与(洞庭)湖就是海。何况‘八百里洞庭’,在古代确实有如大海。”(李本高《〈评皇券牒〉研究》)渡过长江、洞庭湖之后,来到南楚境域,从《千家峒歌》唱述的“红光撒满三江口,青山添彩水染金”得知,瑶族先民在巴陵(今岳阳)三江口上岸,并在它的周边选择本部族满意的地方安顿下来,重建家园。作为“好入山壑,不乐平旷”(汉应劭《风俗通义》)的山地部族,这个满意的地方就是“千家峒”。对此,《千家峒歌》描绘、赞美不绝:“千家峒口雾腾腾,十二姓瑶人立寨村。定居起屋开田地,从头开山种阳春。”“云雾纷纷千家峒,石山背后是峒头……”“大峒宽广田好种,冬收五谷大丰登……”可见瑶人祖先早期的千家峒,是建立在云雾缭绕、峒内广阔的原野上,显得既隐蔽神秘,却又宏伟奇观。这是缘于便于防备强大的异族入侵,同时又暗藏着本部族(民族)的坦诚与谲诡(可能与干宝《搜神记》说的“外痴内黠”在环境建构上之体现不无关联)。此种外敛内坦,别有天地的自然景观及人文生态,成为瑶(徭)人自先秦至元明漫长岁月“理想家园”的固定模式,不只是早期千家峒如此,就是中、晚期“千家峒”亦大体相同。
正是凭借这样突出的自然景观及峒寨布局的特点,在千百年而下的近现代,终于发现、寻觅到了早期千家峒的遗地,也让海内外许多盘瓠子孙沉浸于晚期千家峒的余响的陶醉之中,乃至还对中期“千家峒”寄予不尽的怀念和遐想。
上世纪90年代中,李本高先生根据《岳阳市志》、《岳阳风土记》等典籍所载,认为今岳阳市临湘县龙窖山是瑶人早期“千家峒”所在的遗址。随着实地考察的深入及遗迹发现的增多,临湘龙窖山早期“千家峒”的真正面貌和历史价值将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并且越来越多地引起海内外的关注。
中期“千家峒”。魏晋南北朝时期,缘于战乱及连年天灾等原因,瑶人先民不得不洒泪离别土地肥沃、风光秀美的洞庭湖平原边缘的“千家峒”,举族分别向东、向南、向西迁移。《盘王大歌·十二姓瑶人游天下》以抒情短歌的形式,分段唱述了此次大迁徙的某些片断:“人逢乱世难躲开,朝廷兵勇进峒来……”“层层官兵人马众,峒中老少难抵挡。众人商量离峒走,千家大峒又抛荒。”值得注意的是,从有关资料来看,瑶(“徭”)人先辈这次“离峒走”,可能由于生齿日繁,或者出发的地方依山傍水,因而与前次单一的“飘航过海”有所不同。其逃难的方式和迁移的线路,大致有沿湖、沿江(均水行)及陆行三种。
从洞庭湖“飘航”南行,可能仍是当时最便捷的方式与线路。魏晋南北朝时,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它的范围比近现代的洞庭湖要广阔浩渺得多。故古谚云:“八百里洞庭,北起嘉山(在澧州,今津市市),南到潭州(长沙),西抵河濮(沅水两岸分别是常德、桃源),东达巴陵(今岳阳)。”因此,瑶人从早期千家峒迁出,沿湖走水路,可自洞庭湖东岸径直“飘航”到常德、桃源一带。自然,由于交通工具原始、简陋,湖上风高浪险,雾遮云绕,且是仓皇举族(支族)逃离,因而其“飘航”的艰险不言而喻。这并非臆测,而是有徭(瑶)人《盘古歌》中的唱述为证:“……当初住在千家峒,仙人抄手看云边。千般言语且莫唱,且唱桃源出世边。桃源不离千家峒,撑船过海雾纷纷。南岸过了抄头看,千家峒口对桃源。”把这次(第二次)迁徙概括为“千家峒口对桃源”或“桃源不离千家峒”,自然是举重若轻式的诗(歌)的语言,但它确实又是一语破的,十分中肯。瑶学家曾经说过:此“桃源洞,很可能是指今湖南桃源县境内的桃源洞。瑶民从千家峒出来,撑船过‘海’往南正是桃源县境。”(李本高《〈评皇券牒〉研究》)
至于从长江“飘航”而下,经江西而南折至广东,或陆行翻越罗霄山脉到达湘东南酃州(今炎陵、桂东等县),其远途跋涉和曲折迂回,当然更为艰辛困厄。不过,因不在本题阐述范围之内,故从略。
要指出的是,中期“千家峒”(桃源洞,可能与道教的流播亦有关)的原始口承文化资料甚少。但是,陶潜化用民间传说、故事等进行再创作的著名散文《桃花源记》,可作这方面的某些弥补。不过,缘于《桃花源诗并记》是作家文学,而“千家峒”歌谣、传说(故事)等则为民间文学(或以口头传承为主的民俗文化),故而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其传统文化等方面,“桃花源”(桃源洞)与“千家峒”既有前后相承乃至某些相同(如环境建构的固定模式等)的一面,也有在表达手段、创作方式和文化思想(属于儒家还是道家思想倾向)的基本相异的一面。
晚期“千家峒”。《千家峒古本书》对瑶人从桃源洞被迫迁出,其中一支辗转流落到都庞岭下“永明界”(今江永县),有着如实唱述:“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三月十九日……朝廷兵差又到,走上桑木源……一半转出〔去〕九嶷山,一半出来永明界。妻儿男女哭纷纷,转回看看云盖岭,措手分离不奈何……”
湘桂粤边界原永明县大远乡(今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的千家峒,是元明以降瑶民几度迁移后的晚期“千家峒”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处。它沿袭(或“仿造”)早期“千家峒”的景观及习俗均甚好。在自然景观上,它完全像《千家峒歌》、《千家峒传说》、《千家峒源流记》及其他有关资料所说的一样。通过穿岩及长达20多米长的一条天然隧道(隧道蜿蜒曲折,暗流潺潺);走完石洞,展现在面前的便是万顷良田、纵横阡陌、屋舍散布的方圆几十里的一片盆地;四周环山,山高林密,一条河水从中淌过,清澈碧绿。在大远乡境内,还保存着上峒、中峒和下峒三个峒,马胫、熊胫、平西、南蛇四块大田,以及狗头山、石童子、平西岩、飞岩瀑布、白水瀑布、双潭印月、溪口温泉等名胜古迹。这些无不表明“永明界”千家峒,既酷似“秦人古洞”里面的“桃花源”,更像《千家峒源流记》(手抄本)中记述过的早期“千家峒”。
不仅如此,更有留存下来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镌刻在当地瑶、汉等民族群众心灵上的千家峒民间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在“永明界”长期流传的《瑶族故地千家峒》、《千家峒的传说》、《千家峒》、《平石岩和石童子》、《狗头狮子的传说》、《盘瓠的故事》、《狗王》、《棋盘山》等有关“千家峒”和“盘王”的传说故事,使人们不只看到千古以来一脉相承的盘瓠信仰(如盘王愿,犬图腾)、热情好客、“怀旧”、“念祖”(瑶人子孙不分山南海北、他国异域,一直念念不忘盘王及“千家峒”)等习俗风情,更重要的还深切地感受到瑶民与天斗(常见的大旱)、与地斗(诸如猛兽虫豸、山岚毒瘴)、与反动派官兵斗的反抗精神和坚毅性格(所谓“蛮劲”)。
特别要提出来的是,瑶山上下广为流传的瑶人“奶子果”的传说故事,所表现出来的顽强、坚毅,尤为撼人心弦,催人泪下。《瑶族故地千家峒的传说》中讲述,当派来催交赋税的官兵围困千家峒几天几夜以后,瑶军饥寒交迫,嘴巴干裂,身子疲软,却依然在顽强抵抗,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千家峒)和同胞。瑶山大嫂(乃至小姑)们,只得挤出奶汁来喂养伤残瑶军。小姑盘宅妹(未婚)挤不出奶汁,拼命挤出来的却是鲜红的血。“那血一滴到地上,眨眼间满山满岭便长出了鲜红的奶子果。瑶军吃了奶子果来了神气,汇合瑶民一起杀下山去突出重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从此,瑶人被迫离开“永明界”千家峒,流散岭南岭北、海外异域。但是,瑶胞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管过了多少世纪,他(她)们心目中的“千家峒”,记忆里的“奶子果”,以及盘王和炎黄老祖宗,则是生生世世、永远不会忘记的。这是非常珍贵的“千家峒”人(瑶胞)寻根的情结,更是瑶民坚毅顽强和“念祖”爱国的民族精神之体现。
在新的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千家峒”早已成为“历史的回响”。但它对了解瑶人及“蛮夷”的历史,激扬海内外瑶胞的“念祖”和寻根,仍然具有独特的、强大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早期的“千家峒”。众所周知,长期以“千家峒”为本民族(或部族)“精神家园”的瑶人,系盘瓠之后裔,以犬为图腾。瑶人之“瑶”(原为“徭”、“摇”),其始字为“”。《说文·方言》释云:“,瓦器也,从缶肉声”。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曰:“为瓦器之通名,因谓烧瓦窑为,后又增穴为窑也;,陶器之转。”也即“”最初系烧制陶器之人,以善制陶器而闻名遐迩。故知“”原是一个制陶能手的山地部族;而从后世流行以“”为“窑”称谓的方言俗语看,其地在淮、汝之间(今鲁南、豫西、豫东南一带,“”——瑶人始地泰山会稽山,正在鲁南);其时则可上溯尧、舜之际(尧为陶唐氏,制陶能手的代表,且为陶神之一。舜则姚姓,“姚”与“”同音)。后来,“(摇)人南迁,其中重要一支到达“江汉之浒”(今武汉一带)。《盘王大歌·十二姓瑶人游天下》唱述其先民迁徙经过:“先唱瑶人出世源,瑶人出世武昌府,发入青山四处游,龙头山上耕种好……”据此,“”人已从渔猎经济转入农耕经济为主的时期。结合有关史料,周代,瑶族先民“蛮夷”(“荆蛮”)在横跨长江南北的云梦泽畔活动频繁;春秋战国时,苗瑶先民在“左洞庭,右彭蠡”(今岳阳、九江)一带建立“三苗国”;自汉魏至晋唐,湘州(治潭州,今长沙)一直为荆湘重镇,居民中杂有夷人名徭。
据史志所载及近年考古(兼实地考察)发现,“三苗国”或湘州所属的长沙郡临湘县(治所在今长沙市)境内龙窖山上“千家峒”,可能是瑶人创制的最早的千家峒。这从其所在位置、地形、遗迹及有关资料可作推断。
《盘王大歌·千家峒歌》中唱述:“瑶人武昌府,飘航过海到千家。”如前所述,“徭”“夷”中的一支从鲁、豫南迁“江汉之浒”武昌一带,在那里生活了若干代。缘于部族生齿日繁,支系分流;或者战乱、灾害等原因,瑶(徭)人先民不得不离开“武昌府”“龙头山上”,举族“飘航过海”来到“千家峒”。那么,这“飘航过海”指的是什么?最初的千家峒在何处,有何景观特点?湖南瑶学家李本高先生认为,《千家峒歌》中唱的“飘航过海”,指的是长江和洞庭湖。因为“瑶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山地民族,过的是刀耕火种的游垦生活,从未见过大江大海。来到长江岸边以后,看见波浪涛〔滔〕天,天连水,水连天,自然以为(长)江与(洞庭)湖就是海。何况‘八百里洞庭’,在古代确实有如大海。”(李本高《〈评皇券牒〉研究》)渡过长江、洞庭湖之后,来到南楚境域,从《千家峒歌》唱述的“红光撒满三江口,青山添彩水染金”得知,瑶族先民在巴陵(今岳阳)三江口上岸,并在它的周边选择本部族满意的地方安顿下来,重建家园。作为“好入山壑,不乐平旷”(汉应劭《风俗通义》)的山地部族,这个满意的地方就是“千家峒”。对此,《千家峒歌》描绘、赞美不绝:“千家峒口雾腾腾,十二姓瑶人立寨村。定居起屋开田地,从头开山种阳春。”“云雾纷纷千家峒,石山背后是峒头……”“大峒宽广田好种,冬收五谷大丰登……”可见瑶人祖先早期的千家峒,是建立在云雾缭绕、峒内广阔的原野上,显得既隐蔽神秘,却又宏伟奇观。这是缘于便于防备强大的异族入侵,同时又暗藏着本部族(民族)的坦诚与谲诡(可能与干宝《搜神记》说的“外痴内黠”在环境建构上之体现不无关联)。此种外敛内坦,别有天地的自然景观及人文生态,成为瑶(徭)人自先秦至元明漫长岁月“理想家园”的固定模式,不只是早期千家峒如此,就是中、晚期“千家峒”亦大体相同。
正是凭借这样突出的自然景观及峒寨布局的特点,在千百年而下的近现代,终于发现、寻觅到了早期千家峒的遗地,也让海内外许多盘瓠子孙沉浸于晚期千家峒的余响的陶醉之中,乃至还对中期“千家峒”寄予不尽的怀念和遐想。
上世纪90年代中,李本高先生根据《岳阳市志》、《岳阳风土记》等典籍所载,认为今岳阳市临湘县龙窖山是瑶人早期“千家峒”所在的遗址。随着实地考察的深入及遗迹发现的增多,临湘龙窖山早期“千家峒”的真正面貌和历史价值将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并且越来越多地引起海内外的关注。
中期“千家峒”。魏晋南北朝时期,缘于战乱及连年天灾等原因,瑶人先民不得不洒泪离别土地肥沃、风光秀美的洞庭湖平原边缘的“千家峒”,举族分别向东、向南、向西迁移。《盘王大歌·十二姓瑶人游天下》以抒情短歌的形式,分段唱述了此次大迁徙的某些片断:“人逢乱世难躲开,朝廷兵勇进峒来……”“层层官兵人马众,峒中老少难抵挡。众人商量离峒走,千家大峒又抛荒。”值得注意的是,从有关资料来看,瑶(“徭”)人先辈这次“离峒走”,可能由于生齿日繁,或者出发的地方依山傍水,因而与前次单一的“飘航过海”有所不同。其逃难的方式和迁移的线路,大致有沿湖、沿江(均水行)及陆行三种。
从洞庭湖“飘航”南行,可能仍是当时最便捷的方式与线路。魏晋南北朝时,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它的范围比近现代的洞庭湖要广阔浩渺得多。故古谚云:“八百里洞庭,北起嘉山(在澧州,今津市市),南到潭州(长沙),西抵河濮(沅水两岸分别是常德、桃源),东达巴陵(今岳阳)。”因此,瑶人从早期千家峒迁出,沿湖走水路,可自洞庭湖东岸径直“飘航”到常德、桃源一带。自然,由于交通工具原始、简陋,湖上风高浪险,雾遮云绕,且是仓皇举族(支族)逃离,因而其“飘航”的艰险不言而喻。这并非臆测,而是有徭(瑶)人《盘古歌》中的唱述为证:“……当初住在千家峒,仙人抄手看云边。千般言语且莫唱,且唱桃源出世边。桃源不离千家峒,撑船过海雾纷纷。南岸过了抄头看,千家峒口对桃源。”把这次(第二次)迁徙概括为“千家峒口对桃源”或“桃源不离千家峒”,自然是举重若轻式的诗(歌)的语言,但它确实又是一语破的,十分中肯。瑶学家曾经说过:此“桃源洞,很可能是指今湖南桃源县境内的桃源洞。瑶民从千家峒出来,撑船过‘海’往南正是桃源县境。”(李本高《〈评皇券牒〉研究》)
至于从长江“飘航”而下,经江西而南折至广东,或陆行翻越罗霄山脉到达湘东南酃州(今炎陵、桂东等县),其远途跋涉和曲折迂回,当然更为艰辛困厄。不过,因不在本题阐述范围之内,故从略。
要指出的是,中期“千家峒”(桃源洞,可能与道教的流播亦有关)的原始口承文化资料甚少。但是,陶潜化用民间传说、故事等进行再创作的著名散文《桃花源记》,可作这方面的某些弥补。不过,缘于《桃花源诗并记》是作家文学,而“千家峒”歌谣、传说(故事)等则为民间文学(或以口头传承为主的民俗文化),故而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其传统文化等方面,“桃花源”(桃源洞)与“千家峒”既有前后相承乃至某些相同(如环境建构的固定模式等)的一面,也有在表达手段、创作方式和文化思想(属于儒家还是道家思想倾向)的基本相异的一面。
晚期“千家峒”。《千家峒古本书》对瑶人从桃源洞被迫迁出,其中一支辗转流落到都庞岭下“永明界”(今江永县),有着如实唱述:“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三月十九日……朝廷兵差又到,走上桑木源……一半转出〔去〕九嶷山,一半出来永明界。妻儿男女哭纷纷,转回看看云盖岭,措手分离不奈何……”
湘桂粤边界原永明县大远乡(今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的千家峒,是元明以降瑶民几度迁移后的晚期“千家峒”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处。它沿袭(或“仿造”)早期“千家峒”的景观及习俗均甚好。在自然景观上,它完全像《千家峒歌》、《千家峒传说》、《千家峒源流记》及其他有关资料所说的一样。通过穿岩及长达20多米长的一条天然隧道(隧道蜿蜒曲折,暗流潺潺);走完石洞,展现在面前的便是万顷良田、纵横阡陌、屋舍散布的方圆几十里的一片盆地;四周环山,山高林密,一条河水从中淌过,清澈碧绿。在大远乡境内,还保存着上峒、中峒和下峒三个峒,马胫、熊胫、平西、南蛇四块大田,以及狗头山、石童子、平西岩、飞岩瀑布、白水瀑布、双潭印月、溪口温泉等名胜古迹。这些无不表明“永明界”千家峒,既酷似“秦人古洞”里面的“桃花源”,更像《千家峒源流记》(手抄本)中记述过的早期“千家峒”。
不仅如此,更有留存下来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镌刻在当地瑶、汉等民族群众心灵上的千家峒民间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在“永明界”长期流传的《瑶族故地千家峒》、《千家峒的传说》、《千家峒》、《平石岩和石童子》、《狗头狮子的传说》、《盘瓠的故事》、《狗王》、《棋盘山》等有关“千家峒”和“盘王”的传说故事,使人们不只看到千古以来一脉相承的盘瓠信仰(如盘王愿,犬图腾)、热情好客、“怀旧”、“念祖”(瑶人子孙不分山南海北、他国异域,一直念念不忘盘王及“千家峒”)等习俗风情,更重要的还深切地感受到瑶民与天斗(常见的大旱)、与地斗(诸如猛兽虫豸、山岚毒瘴)、与反动派官兵斗的反抗精神和坚毅性格(所谓“蛮劲”)。
特别要提出来的是,瑶山上下广为流传的瑶人“奶子果”的传说故事,所表现出来的顽强、坚毅,尤为撼人心弦,催人泪下。《瑶族故地千家峒的传说》中讲述,当派来催交赋税的官兵围困千家峒几天几夜以后,瑶军饥寒交迫,嘴巴干裂,身子疲软,却依然在顽强抵抗,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千家峒)和同胞。瑶山大嫂(乃至小姑)们,只得挤出奶汁来喂养伤残瑶军。小姑盘宅妹(未婚)挤不出奶汁,拼命挤出来的却是鲜红的血。“那血一滴到地上,眨眼间满山满岭便长出了鲜红的奶子果。瑶军吃了奶子果来了神气,汇合瑶民一起杀下山去突出重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从此,瑶人被迫离开“永明界”千家峒,流散岭南岭北、海外异域。但是,瑶胞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管过了多少世纪,他(她)们心目中的“千家峒”,记忆里的“奶子果”,以及盘王和炎黄老祖宗,则是生生世世、永远不会忘记的。这是非常珍贵的“千家峒”人(瑶胞)寻根的情结,更是瑶民坚毅顽强和“念祖”爱国的民族精神之体现。
在新的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千家峒”早已成为“历史的回响”。但它对了解瑶人及“蛮夷”的历史,激扬海内外瑶胞的“念祖”和寻根,仍然具有独特的、强大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