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让各国陷入困境的是新冠病毒给经济贸易带来的严重影响。各国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过去很多年亚洲经济发展由日本主导或作为“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模式,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和中国的腾飞已荡然无存,东亚在经济合作中主导力量缺位。谁又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起领导的作用?本人认为,亚洲各国当前引领的历史任务应该赋予中国,东亚如何发展看中国如何引领。
关键词:“东亚模式”;RCEP;《巴黎条约》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步伐的推进
二十一世纪是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疫情和美国总统大选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尽管美国不断退出各种国际组织,但是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无法阻挡的。经济全球化又推动着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难以游离于其外,不受其影响。然而东亚经济如何发展,共生理论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共生发展是东亚区域经济在逆全球化下发展的必然选择。[1]
1“、东亚模式”的出现。“东亚模式”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在全球经济要素的作用下,随着东亚的兴起而发生的。然而,1997年的金融危机,使“东亚模式”的神话破灭。于是,整个亚洲社会,甚至整个世界都在反思“东亚模式”。亚洲金融危机血的经验教训,也使东盟各国深深认识到与东北亚各国加强合作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于是,东盟转折性地提出并积极推进“东亚地区主义”的构想,主动地把自己当作“东亚”的一部分,而不再像过去那样突出东南亚的整体性。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的多边贸易体制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东盟国家逐步认识到启动新的合作层次、构筑全方位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决定开展“外向型”经济合作。在这种形势下“,10+1”和“10+3”合作机制应运而生。
此外,在东盟的推动下,2005年 12月,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6 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吉隆坡举行首届东亚峰会。由于峰会有16个参与国,因此峰会也被称为“10+6”峰会,这标志着东亚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迈出了关键一步,充分展现了东亚各国加速整合并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坚定决心。《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RCEP)谈判于2015年底结束。协定的内容将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广泛领域。同时,协定还将设立开放准入条款。在谈判结束之后,其他经济伙伴可申请加入协定。
二、欧盟区域合作主导力量的分析与借鉴
欧盟自成立50多年以来,成员国从最初的6 国发展到目前的27国。欧盟成员国的人口已超过4.5亿,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超过10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30%,经济实力可与美国相匹敌。欧盟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对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示范作用和推动效应。
1、德法引领和推动欧盟的发展。从二战后的1951年 4月 18日,法、德、意、荷、比、卢,在法德的倡导下,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到1952年 7月 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到欧洲共同体,到1993年 11月 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这都是在法德(英)的主导下和其他国家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而形成的,德法两国一直是在化解矛盾中引导一体化的进程和发展。
2、欧盟各国的合作的博弈。欧盟说到底是个利益共同体,它的存在与发展是因为它能实现成员国单独所无法实现的利益。欧盟也与其它区域组织一样,在发展中遇到过许多困难诸如政策问题、主导权问题和主权让渡等问题。欧盟是各成员国在共同点经济和政治利益基础上的产物,又是它们之间各种不同利益的结合体。[3]
在欧盟的扩大和一体化进程中,也曾出现过许多问题与困境。如在共同外交与安全领域,在独立防务建设上,在争夺欧盟内部主导权等方面,很难达到共识,有时甚至出现过僵持局面,但是以德法为主导的欧盟都能推动其化解矛盾。
三、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谁主沉浮
20世纪后10年及二十一世纪初,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萧条低迷状态,在此同时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腾飞。中日经济发展的格局和势头的逆转导致了东亚“雁行模式”的终结。那么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在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整合各国之间的关系,谁又能在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道路上起主导作用,引领东亚经济的发展,使之尽快变成世界经济的第三级,这已成为东亚乃至世界各国十分关注和考虑的问题。
1、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日本。虽然在亚洲中国迅速崛起,但是日本仍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发展优势,科技竞争实力仅次于美国。然而,正如澳大利亚学者加文认为,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失败,正是由于日本没有提供一个能给邻国带有归属感,或者乐于参加的共同体的图象。[4]所以,日本不能够引领东亚经济发展。
日本公布《2001年通商白皮书》也承认,日本主导亚洲经济的时代已告结束,往后中国在带动亚洲的成长上将扮演更大的竞争者与推动者的角色。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当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制造业大国,中国工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技术制造业飞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5]还有其它优于其它发达国家的等等方面。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以及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首先起到了凝聚力的作用。
在东亚区域合作中,东盟作为一个区域合作组织或“超国家”的组织,却没有“超国家”的权威…。但是东盟一直不懈地努力壮大自己的集体力量和影响,并以一个“联合起来的大国”身份分别与中日韩等国进行经济合作谈判,从而大大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客观上消除了可能被大国“左右”的担忧。
世界大变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东亚崛起支撑的。东亚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占到三成,从增量来看,目前全球经济增长的60%来自东亚地区。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崛起中,东亚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的迅速崛起引起大国关系格局的变化,更引起了世界和东亚经济格局的变化。
综上,在区域经济合作比较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中国应该起到引领和推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作用。疫情之后,中國成为全球第二季度经济发展指标最好的国家。希望中国能够在东亚甚至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注释:
[1] 欧走余;彭思倩:逆全球化背景下东亚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研究东北亚论坛2019,28(4)
[2] 姬晏敏:浅析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前景商业经济2015,(32):257-257
[3] 白英瑞:《欧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3。P.60
[4](澳)加文·麦考马克:《虚幻的乐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P.183
[5] 吴建华:《东亚现代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5。P.87
[6] 周口日报nb.D411600zhoukourb_20081107_A1版 要闻王雪坤: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分析,载国际贸易论坛,2005/1。P.1
参考文献:
[1] 唐彦林,李晓晨.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N].中国信息报社,2010(08)
[2] 曲艺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及我国的对策[N].艺峰经济,2009(08)
[3] 陈耿宣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回顾与战略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22).
作者简介:
李建民 男 1961.12出生,长春光华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刘守静:长春光华学院学生
关键词:“东亚模式”;RCEP;《巴黎条约》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步伐的推进
二十一世纪是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疫情和美国总统大选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尽管美国不断退出各种国际组织,但是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无法阻挡的。经济全球化又推动着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难以游离于其外,不受其影响。然而东亚经济如何发展,共生理论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共生发展是东亚区域经济在逆全球化下发展的必然选择。[1]
1“、东亚模式”的出现。“东亚模式”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在全球经济要素的作用下,随着东亚的兴起而发生的。然而,1997年的金融危机,使“东亚模式”的神话破灭。于是,整个亚洲社会,甚至整个世界都在反思“东亚模式”。亚洲金融危机血的经验教训,也使东盟各国深深认识到与东北亚各国加强合作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于是,东盟转折性地提出并积极推进“东亚地区主义”的构想,主动地把自己当作“东亚”的一部分,而不再像过去那样突出东南亚的整体性。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的多边贸易体制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东盟国家逐步认识到启动新的合作层次、构筑全方位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决定开展“外向型”经济合作。在这种形势下“,10+1”和“10+3”合作机制应运而生。
此外,在东盟的推动下,2005年 12月,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6 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在吉隆坡举行首届东亚峰会。由于峰会有16个参与国,因此峰会也被称为“10+6”峰会,这标志着东亚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迈出了关键一步,充分展现了东亚各国加速整合并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坚定决心。《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RCEP)谈判于2015年底结束。协定的内容将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广泛领域。同时,协定还将设立开放准入条款。在谈判结束之后,其他经济伙伴可申请加入协定。
二、欧盟区域合作主导力量的分析与借鉴
欧盟自成立50多年以来,成员国从最初的6 国发展到目前的27国。欧盟成员国的人口已超过4.5亿,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超过10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30%,经济实力可与美国相匹敌。欧盟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对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示范作用和推动效应。
1、德法引领和推动欧盟的发展。从二战后的1951年 4月 18日,法、德、意、荷、比、卢,在法德的倡导下,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到1952年 7月 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到欧洲共同体,到1993年 11月 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这都是在法德(英)的主导下和其他国家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而形成的,德法两国一直是在化解矛盾中引导一体化的进程和发展。
2、欧盟各国的合作的博弈。欧盟说到底是个利益共同体,它的存在与发展是因为它能实现成员国单独所无法实现的利益。欧盟也与其它区域组织一样,在发展中遇到过许多困难诸如政策问题、主导权问题和主权让渡等问题。欧盟是各成员国在共同点经济和政治利益基础上的产物,又是它们之间各种不同利益的结合体。[3]
在欧盟的扩大和一体化进程中,也曾出现过许多问题与困境。如在共同外交与安全领域,在独立防务建设上,在争夺欧盟内部主导权等方面,很难达到共识,有时甚至出现过僵持局面,但是以德法为主导的欧盟都能推动其化解矛盾。
三、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谁主沉浮
20世纪后10年及二十一世纪初,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萧条低迷状态,在此同时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腾飞。中日经济发展的格局和势头的逆转导致了东亚“雁行模式”的终结。那么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在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整合各国之间的关系,谁又能在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道路上起主导作用,引领东亚经济的发展,使之尽快变成世界经济的第三级,这已成为东亚乃至世界各国十分关注和考虑的问题。
1、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日本。虽然在亚洲中国迅速崛起,但是日本仍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发展优势,科技竞争实力仅次于美国。然而,正如澳大利亚学者加文认为,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失败,正是由于日本没有提供一个能给邻国带有归属感,或者乐于参加的共同体的图象。[4]所以,日本不能够引领东亚经济发展。
日本公布《2001年通商白皮书》也承认,日本主导亚洲经济的时代已告结束,往后中国在带动亚洲的成长上将扮演更大的竞争者与推动者的角色。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当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制造业大国,中国工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技术制造业飞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5]还有其它优于其它发达国家的等等方面。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以及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首先起到了凝聚力的作用。
在东亚区域合作中,东盟作为一个区域合作组织或“超国家”的组织,却没有“超国家”的权威…。但是东盟一直不懈地努力壮大自己的集体力量和影响,并以一个“联合起来的大国”身份分别与中日韩等国进行经济合作谈判,从而大大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客观上消除了可能被大国“左右”的担忧。
世界大变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东亚崛起支撑的。东亚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占到三成,从增量来看,目前全球经济增长的60%来自东亚地区。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崛起中,东亚占据重要地位。中国的迅速崛起引起大国关系格局的变化,更引起了世界和东亚经济格局的变化。
综上,在区域经济合作比较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中国应该起到引领和推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作用。疫情之后,中國成为全球第二季度经济发展指标最好的国家。希望中国能够在东亚甚至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注释:
[1] 欧走余;彭思倩:逆全球化背景下东亚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研究东北亚论坛2019,28(4)
[2] 姬晏敏:浅析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前景商业经济2015,(32):257-257
[3] 白英瑞:《欧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3。P.60
[4](澳)加文·麦考马克:《虚幻的乐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P.183
[5] 吴建华:《东亚现代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5。P.87
[6] 周口日报nb.D411600zhoukourb_20081107_A1版 要闻王雪坤: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分析,载国际贸易论坛,2005/1。P.1
参考文献:
[1] 唐彦林,李晓晨.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N].中国信息报社,2010(08)
[2] 曲艺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及我国的对策[N].艺峰经济,2009(08)
[3] 陈耿宣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回顾与战略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22).
作者简介:
李建民 男 1961.12出生,长春光华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刘守静:长春光华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