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2005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普通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因此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的条件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预习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施有效预习。
  问题一:预习在学生眼里根本就不算作业。老师经常会抱怨:明明是让学生预习过的,上课时学生还是啥也不知道……
  原因分析:教师自己不重视预习。教师布置的作业中,一般有一项是预习新课,但对预习效果缺乏量化要求,形同虚设。学生不重视预习,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学生认为反正老师也看不出来我预习了没有。久而久之,预习就真的变得可有可无了。
  问题二:预习对学生来说就是把课文读一遍,读完了就预习完了,不知道怎样才算是预习。
  原因分析:第一:老师对学生的预习,要么不作任何要求,要么对学生的预习要求千篇一律,提出几个问题,在书本上找寻答案,久而久之,预习让学生感到茫然或者索然无味。
  问题三: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新课,却没有给学生讲怎样去预习,缺少对学生的有效指导。
  原因分析:一方面可能是老师认为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自主”,老师不应该过问;另一方面可能是老师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所以在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简单草率。时间一长,学生既不能掌握预习的方法,也无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也就不会去预习。
  那么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首先,教师必须重视预习。学会预习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在思想上要重视学生的预习,还要通过对预习效果的检查及评价来体现出教师的重视。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指导到位,预习习惯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学生的预习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往往是零散的、没有明确目的的、不规范的,因而预习成效也是较低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使學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自学教材,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自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预习首先要向学生传授预习的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就历史学科而言,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资源(如导入框、正文、小字部分等),抓住历史学习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用不同的符号标注,不懂的地方要打上问号。在实际操作中给学生提出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预习完之后,回答三个问题:(1)你学会了什么?(2)有什么不懂的地方?(3)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有了明确的预习要求,学生就不会觉得预习仅仅是浏览书本,而是按要求阅读教材,边读边思考,这种预习主动积极,效果自然就高了。
  再次,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预习活动。预习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去阅读教材,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去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等。预习方式因人而宜、因内容而宜。如试做泥活字、做资料卡片,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质疑预习,提高预习效果。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精神开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备课对学情缺乏了解,学生的“惑”没解,学习成效不明显。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中存在的困惑与障碍,然后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解决,就能真正达到解惑的目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困惑调整教学内容,以学定教,就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可以说,真正有质量的预习,能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老师包办的越多,学生就越懒惰,学生的能力就越差。教师应该通盘考虑教学内容安排,设计预习的问题和方法,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引导学生预习,能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普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G]
其他文献
2017年,山东省决定从9月份开始启动新一轮课改,实行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方案、新高考方案,但由于当时新教材尚处于审定中,决定暂时使用旧版教材作为过渡,并制定了《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对“三新一旧”的教学和考试进行指导。按照新课程方案,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考和等级考两类。合格考的主要功能是衡量学生能否毕业,并作为高考招生的主要依据。在此背景下,山东组织了2018年夏季、2018
执教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以来,如何提高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效率成为困扰本人很久的一个问题。经过长期的观摩学习和实践摸索,本人认为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效率的提高与是否遵循新课程标准是密切相关的。  新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是根据《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知识观念。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简单转移和传递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理性精神、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要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生活热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涵育核心素养。笔者结合“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一框,基于共享单车这一生活热点,通过巧设辩论活动、激发理性精神,巧设探究活动、培养政治认同,巧设模拟活动、提高法治意识三个方面探讨涵育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巧设辩论活动,激发理性精神  生活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并且对每个教育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影响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整合效果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二是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首先,初中
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材必修版主要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教材编写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教材理论性的知识既是源于生活又是对生活的总结。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乡土资源联系在一起,还原知识的本来面目。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我在《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中深度挖掘乡土资源,然后通过主题情景式的教学模式呈现出来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复习课。学生已经学习完本章内容,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材通过读图思考、活动设计、典型案例分析等,阐述了农业区位的概念及含义,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和特征等。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识记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了解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学科
1940年2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宪政》中指出,“把独立和民主结合起来”,“没有民主,抗日是要失败的。有了民主,就是抗他十年八年,我们也一定会胜利”。1940年3月,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中提出了建立“三三制”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即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中共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制度。  按照中央指示,中共林县县委(当时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学校对校外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视。2015年,《新安龙潭峡中学地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组开展了校外实践教学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地理校外实践教学中存在课前准备不足、课中组织不力、课后总结不够等问题,现以新安龙潭峡中学地理校外实践教学为例,谈一谈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课前准备阶段  1.制度建设不够。  与课内教学相比,校外教学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龙潭
【摘要】小学英语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对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性,英语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需要融入一定的情境中,而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教学。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却忽视了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应用。本文以小学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意义,同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提高
一、引言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一直是近年来教学中的重点。美国当代认知教育学家奥苏贝尔在其“有意义式学习”理论中提出“发现式学习”,指的是由学生自己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由此可见,发现式学习更注重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先行材料来发现新知识,内化新知识。现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例,进行具体的实践与思考。  二、教学案例设计、实施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