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试验证明,采用“深窄密”、“大垄密”并配合机械化栽培模式,是适合北方大豆高产栽培的技术模式,使大豆亩产量较常规栽培提高20%以上。
【关键词】大豆;深窄密;大垄密;机械化
按照不同土壤类型,因地制宜配套不同栽培模式,实行良种良法相结合,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在岗平白浆土地配套实施以矮杆品种、深松施肥、气吸播种、窄行密植、群体匀质为主要技术要点的“深窄密”模式;低洼白浆土地配套实施以主茎结荚、大垄宽台、垄底深松、分层施肥、垄上机播为技术要点的“大垄密”栽培模式。
1.大豆机械化“深窄密”栽培技术要点及特点
1.1大豆“深窄密”栽培模式的主要技术包括
1.1.1选择适宜的矮秆、半矮秆型的抗倒伏品种,并且所选的品种熟期不宜过早。
1.1.2土壤耕层要有深松的耕作基础,需要达到耕层深厚、地表平整、土壤细碎的良好耕作条件。
1.1.3最佳的种植密度可依据品种、土壤、行距等情况而定,一般为3万——3.3万株/亩,肥力较高地块播种量可降低10%左右,肥力较差地块播种量要增加10%左右。
1.1.4合理施肥,首先要增施农家肥,施用化肥时要氮肥、磷肥、钾肥科学搭配。此外,种植方式条件较好的可采用机械平播方式(行距为30-35厘米)或双条精量点播(平均行距为15-17.5厘米),低洼地区适宜采取宽台(大垄)的“深窄密”栽培模式。
1.2大豆“深窄密”栽培模式的特点
大豆要想获得高产,主要是要解决好“种、水、肥、光”四个方面的问题。“深窄密”栽培技术就是依据这一原理而形成的一种综合高产技术配套的栽培模式。它是以选择矮秆品种为突破口,以气吸式播种机与通用机为载体,结合“深”(即深松、深施肥与分层施肥)、“窄”(即窄行)、“密”(即增加种植密度)的综合高产配套技术,是一项以大型播种机为载体的栽培技术。
“种”即品种,就是要选择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同时要了解品种对实现高产所需要的外界条件要求。
“水”即水分,在旱作(无灌溉)条件下,一是改善土壤条件,通过耕作技术比如深松技术来增加土壤的库容;二是采取一些保墒技术,比如减少机械进田的少耕技术。
“肥”是合理确定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大豆对营养的最大吸收期是花荚期,因此要解决好大豆在花荚期的需肥问题,生产上可通过深施肥与增施叶面肥来解决。
“光”即对光能的利用。据测算,大豆亩产225公斤的光能利用率仅为0.85%,若能将其提高到3%,那么大豆的产量可提高到794公斤/亩。生产上光能利用率的高低,主要体现在群体密度上,通过缩小行距、扩大株距可增大群体密度,提高光能利用率。
2.大豆机械化“大垄密”栽培特点与技术要点
2.1大豆机械化“大垄密”栽培技术特点
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具有抗旱、抗涝、高产的特点,“大垄密”是在“深窄密”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一项垄平结合、宽窄结合、旱涝综防的大豆栽培模式。“大垄密”技术比“三垄”栽培模式增产20%以上,亩产量能够稳定在200公斤以上。
2.1.1共同点
深松、分层施肥、精量点播。“大垄密”栽培技术继承了“三垄”栽培模式的技术优点。一是深松能增加土壤库容、增温、保水、保肥;二是分层施肥可提高化肥有效利用率;三是精量点播确保苗齐、分布均匀。
2.1.2区别
关键在于密度和水分利用两方面:
①“大垄密”是130厘米的垄上播种6行的栽培技术,与“三垄”栽培最主要區别在于合理地增加密度。通过缩小行距,扩大株距的方式,群体布局均匀,光合作用好,达到增加群体密度的要求。
②对水分的利用和保持更加合理是“大垄密”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三垄”栽培有利于防涝不抗旱,平作的“深窄密”栽培防旱但不抗涝,而“大垄密”栽培技术是小垄变大垄,增加库容,平作改垄作有利于排水防涝,是综合二者优缺点形成的垅平结合,宽窄结合,旱涝综防的栽培模式。
2.2大豆机械化“大垄密”栽培技术要点
“大垄密”作为一项先进、高产、高效的主推技术措施,必须正确把握好全程各项配套技术措施要点,做到良种良法相结合,抓住农时是关键,提高技术措施到位率,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大垄密”栽培技术的增产优势。
2.2.1抓好基础整地,确保整地质量
以深松为基础,以秋起垄为前提,严禁湿整湿播。不达标准不能播种。
2.2.2抓好播后苗前化学灭草,确保灭草效果
选用高效、安全的多元除草剂配方,封闭锄草剂要播后立即喷施,干旱年份可夜间施药,增加用水量。
2.2.3抓好精量点播,确保群体的密度、匀度,以气吸播种机为好
适宜密度为3—3.3万株/亩。
2.2.4抓好品种选择、确保高产高效
选择矮秆、半矮秆品种,一般株高60-70厘米,最高不超过80厘米的品种,可选品种有垦丰16、红丰11。
2.2.5抓好叶面肥、调节剂的应用,确保花荚发育、不倒伏
叶面肥使用时应注意配肥种类、使用时期及应用次数等问题。大豆全生育期一般应用叶面肥三遍。第一遍在6月下旬大豆三出复叶展开至六出复叶展开时期使用。第二遍叶面肥应在7月中旬,大豆初花期使用。第三遍叶面肥在8月上、中旬大豆结荚、鼓粒期使用。前期以含氮或含激素类的微肥为主,后期以含磷钾的微肥为主。
2009年试验面积200亩,平均亩产194公斤,比比三垄栽培增产 29公斤;2010年试验面积500亩,平均亩产 215 公斤,比三垄栽培亩增产45公斤,亩增纯效益 70元。可见“深窄密”和“大垄密”栽培技术具有其明显的高产、稳产优势,尤其在瘠薄的白浆土地区增产更加显著。■
【关键词】大豆;深窄密;大垄密;机械化
按照不同土壤类型,因地制宜配套不同栽培模式,实行良种良法相结合,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在岗平白浆土地配套实施以矮杆品种、深松施肥、气吸播种、窄行密植、群体匀质为主要技术要点的“深窄密”模式;低洼白浆土地配套实施以主茎结荚、大垄宽台、垄底深松、分层施肥、垄上机播为技术要点的“大垄密”栽培模式。
1.大豆机械化“深窄密”栽培技术要点及特点
1.1大豆“深窄密”栽培模式的主要技术包括
1.1.1选择适宜的矮秆、半矮秆型的抗倒伏品种,并且所选的品种熟期不宜过早。
1.1.2土壤耕层要有深松的耕作基础,需要达到耕层深厚、地表平整、土壤细碎的良好耕作条件。
1.1.3最佳的种植密度可依据品种、土壤、行距等情况而定,一般为3万——3.3万株/亩,肥力较高地块播种量可降低10%左右,肥力较差地块播种量要增加10%左右。
1.1.4合理施肥,首先要增施农家肥,施用化肥时要氮肥、磷肥、钾肥科学搭配。此外,种植方式条件较好的可采用机械平播方式(行距为30-35厘米)或双条精量点播(平均行距为15-17.5厘米),低洼地区适宜采取宽台(大垄)的“深窄密”栽培模式。
1.2大豆“深窄密”栽培模式的特点
大豆要想获得高产,主要是要解决好“种、水、肥、光”四个方面的问题。“深窄密”栽培技术就是依据这一原理而形成的一种综合高产技术配套的栽培模式。它是以选择矮秆品种为突破口,以气吸式播种机与通用机为载体,结合“深”(即深松、深施肥与分层施肥)、“窄”(即窄行)、“密”(即增加种植密度)的综合高产配套技术,是一项以大型播种机为载体的栽培技术。
“种”即品种,就是要选择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同时要了解品种对实现高产所需要的外界条件要求。
“水”即水分,在旱作(无灌溉)条件下,一是改善土壤条件,通过耕作技术比如深松技术来增加土壤的库容;二是采取一些保墒技术,比如减少机械进田的少耕技术。
“肥”是合理确定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大豆对营养的最大吸收期是花荚期,因此要解决好大豆在花荚期的需肥问题,生产上可通过深施肥与增施叶面肥来解决。
“光”即对光能的利用。据测算,大豆亩产225公斤的光能利用率仅为0.85%,若能将其提高到3%,那么大豆的产量可提高到794公斤/亩。生产上光能利用率的高低,主要体现在群体密度上,通过缩小行距、扩大株距可增大群体密度,提高光能利用率。
2.大豆机械化“大垄密”栽培特点与技术要点
2.1大豆机械化“大垄密”栽培技术特点
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具有抗旱、抗涝、高产的特点,“大垄密”是在“深窄密”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一项垄平结合、宽窄结合、旱涝综防的大豆栽培模式。“大垄密”技术比“三垄”栽培模式增产20%以上,亩产量能够稳定在200公斤以上。
2.1.1共同点
深松、分层施肥、精量点播。“大垄密”栽培技术继承了“三垄”栽培模式的技术优点。一是深松能增加土壤库容、增温、保水、保肥;二是分层施肥可提高化肥有效利用率;三是精量点播确保苗齐、分布均匀。
2.1.2区别
关键在于密度和水分利用两方面:
①“大垄密”是130厘米的垄上播种6行的栽培技术,与“三垄”栽培最主要區别在于合理地增加密度。通过缩小行距,扩大株距的方式,群体布局均匀,光合作用好,达到增加群体密度的要求。
②对水分的利用和保持更加合理是“大垄密”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三垄”栽培有利于防涝不抗旱,平作的“深窄密”栽培防旱但不抗涝,而“大垄密”栽培技术是小垄变大垄,增加库容,平作改垄作有利于排水防涝,是综合二者优缺点形成的垅平结合,宽窄结合,旱涝综防的栽培模式。
2.2大豆机械化“大垄密”栽培技术要点
“大垄密”作为一项先进、高产、高效的主推技术措施,必须正确把握好全程各项配套技术措施要点,做到良种良法相结合,抓住农时是关键,提高技术措施到位率,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大垄密”栽培技术的增产优势。
2.2.1抓好基础整地,确保整地质量
以深松为基础,以秋起垄为前提,严禁湿整湿播。不达标准不能播种。
2.2.2抓好播后苗前化学灭草,确保灭草效果
选用高效、安全的多元除草剂配方,封闭锄草剂要播后立即喷施,干旱年份可夜间施药,增加用水量。
2.2.3抓好精量点播,确保群体的密度、匀度,以气吸播种机为好
适宜密度为3—3.3万株/亩。
2.2.4抓好品种选择、确保高产高效
选择矮秆、半矮秆品种,一般株高60-70厘米,最高不超过80厘米的品种,可选品种有垦丰16、红丰11。
2.2.5抓好叶面肥、调节剂的应用,确保花荚发育、不倒伏
叶面肥使用时应注意配肥种类、使用时期及应用次数等问题。大豆全生育期一般应用叶面肥三遍。第一遍在6月下旬大豆三出复叶展开至六出复叶展开时期使用。第二遍叶面肥应在7月中旬,大豆初花期使用。第三遍叶面肥在8月上、中旬大豆结荚、鼓粒期使用。前期以含氮或含激素类的微肥为主,后期以含磷钾的微肥为主。
2009年试验面积200亩,平均亩产194公斤,比比三垄栽培增产 29公斤;2010年试验面积500亩,平均亩产 215 公斤,比三垄栽培亩增产45公斤,亩增纯效益 70元。可见“深窄密”和“大垄密”栽培技术具有其明显的高产、稳产优势,尤其在瘠薄的白浆土地区增产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