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提高初中科学课的有效性呢?方法是多元的,但是落点大致是统一的,那就是从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科学课教学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常用方法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科学里面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中,可以列举一些物理学上的伟大发现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所起的重大作用,和一些伟大物理学家对社会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等,激发起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和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有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冲突,使之发觉自己原有的认识还存在某种不足,还有待深入,从而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1.2 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科学的核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哪一种课型,要把科学方法渗透在知识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和复习课教学中,从科学家在当时的背景、条件出发,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到获得突破性发现,创造中获得借鉴.
1.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充分调动学生揭露矛盾、发掘问题的积极性,要为学生探究问题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理想和抱负、攀登科学高峰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严肃、求实、细微、专注、有恒心的探索精神.
1.4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新课程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课是初中最具探究味,最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学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地假设、联想、创新、引申、拓展、多思、多变,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不仅仅要有发散度,还需要聚合度,所以我们在问题的设置上,还需要选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较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
2 以教材为本,多元化整合教学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要想提高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多元化整合教学资源.
2.1 教材二次开发,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其实质是找到并建立关系的过程,即找到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非人为的(即新、旧知识与相关观念间的逻辑联系),具有实质性(即新知识的符号表征与原有认知中的符号、概念和命题等表征形式能够匹配.有意义的学习材料是认知学习理论关注的焦点.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教材中的知识呈现必须逻辑性,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的相应部分必须存在意义上的联结并保持一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经验相互作用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改造,最终获得新知识.从该理论我们发现有意义学习与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出发点不谋而合.
2.2 充分挖掘课本中的习题资源
当前学生的负担重重在哪里?笔者认为重在作业量大,题海战术严重,因为浸于题海,所以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习题需不需要,那肯定是需要的,我们学习最终都要以解决具体的问题来考核与评价.那么习题资源如何选呢?笔者认为书本的课堂练习往往是对于本节知识的总结和复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教师要切实从课本出发,脚踏实地,为学生打好基础,认真对待课本习题.有些教师崇尚题海战术,认为学生要提高学习成绩,必须要多接触难题,而觉得课本习题过于简单而忽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初中阶段的科学考试,更多地是对于学生基础知识是否掌握扎实和透彻进行考察,而不会出现大量的难题,并且难题有时候只是对于基础知识的一个改变,考察学生是否能够举一反三,如果能够将课本习题掌握透彻,那么是有机会能够解决难题的.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习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对课堂练习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由特殊问题得出一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3 生活化、情境化的资源应用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学生最熟悉的是自己的生活,在课堂上或通过语言描述,或通过图片展示,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思维,同时感到科学学习的价值性,我们在整合学习资源时,要注重资源的生活化、情境化.从预习开始,我们就要通过生活化的视角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激发学生情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自主追求,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在教学中,需要以生活的观察与研究为基础.有效联系生活与科学间的关系有如下两个好处:其一,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材料,让学生在课外充裕的时间里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能让学生感悟到科学与生活是如此之接近,更能体验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科学给人类带来的便捷与快乐,更加珍惜生活,热爱生命.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惯性”这个概念时,笔者以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图片情境1:汽车急刹车,车子轮子不动了,但是却在地面上留下了很明显的胎痕.
图片情境2:坐公交车时,原来静止的汽车,突然启动,站在汽车上的人后倾.
图片情境3:坐公交车时,原来匀速运动的汽车,突然刹车,站在汽车上的人会前倾.
通过这3个情境,引导学生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共性的特征.
3 优化教学方法,促进效率攀升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我们老师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高耗低效,为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都在教学方法的优化上做足功夫.对于初中科学学科教学,笔者认为教学方法上应做实如下几点.
3.1 以实验为抓手,发展学生能力
实验是科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科学教学必须以实验教学为抓手.
(1)确保做好分组实验.分组实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结果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2)优化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比分组实验更简单、容易操作,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改革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高演示效果;还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补充实验,辅助课堂教学,通过演示实验新奇的实验现象提高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以及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的数据记忆比较、分析、归纳、综合,形成规律或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能力.
3.2 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直接关系着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条件,只有不断的转变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尽量多采用开放式教学或活动式教学,而对于学生而言,同一个班级个体差异明显,如何有效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可以用于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
例如,复习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梳理知识,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要复习的知识进行分类,并要求将具体的方案写出来,接着由小组代表发言,公布自己小组的讨论、学习的结果,包括知识难点、疑点和学习方案.最后,教师参与到学习中来,选出最好的学习方案,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补充,然后边讲边板书,并让学生做好记录.这样,学生就能在自学、互学的过程中掌握本节复习内容,既能使同学间互相查漏补缺,又能增强同学间交流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科学课教学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常用方法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科学里面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中,可以列举一些物理学上的伟大发现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所起的重大作用,和一些伟大物理学家对社会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等,激发起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和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有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冲突,使之发觉自己原有的认识还存在某种不足,还有待深入,从而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1.2 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科学的核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哪一种课型,要把科学方法渗透在知识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和复习课教学中,从科学家在当时的背景、条件出发,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到获得突破性发现,创造中获得借鉴.
1.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充分调动学生揭露矛盾、发掘问题的积极性,要为学生探究问题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理想和抱负、攀登科学高峰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严肃、求实、细微、专注、有恒心的探索精神.
1.4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新课程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课是初中最具探究味,最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学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地假设、联想、创新、引申、拓展、多思、多变,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不仅仅要有发散度,还需要聚合度,所以我们在问题的设置上,还需要选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较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
2 以教材为本,多元化整合教学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要想提高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多元化整合教学资源.
2.1 教材二次开发,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其实质是找到并建立关系的过程,即找到新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非人为的(即新、旧知识与相关观念间的逻辑联系),具有实质性(即新知识的符号表征与原有认知中的符号、概念和命题等表征形式能够匹配.有意义的学习材料是认知学习理论关注的焦点.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教材中的知识呈现必须逻辑性,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的相应部分必须存在意义上的联结并保持一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经验相互作用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改造,最终获得新知识.从该理论我们发现有意义学习与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出发点不谋而合.
2.2 充分挖掘课本中的习题资源
当前学生的负担重重在哪里?笔者认为重在作业量大,题海战术严重,因为浸于题海,所以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习题需不需要,那肯定是需要的,我们学习最终都要以解决具体的问题来考核与评价.那么习题资源如何选呢?笔者认为书本的课堂练习往往是对于本节知识的总结和复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教师要切实从课本出发,脚踏实地,为学生打好基础,认真对待课本习题.有些教师崇尚题海战术,认为学生要提高学习成绩,必须要多接触难题,而觉得课本习题过于简单而忽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初中阶段的科学考试,更多地是对于学生基础知识是否掌握扎实和透彻进行考察,而不会出现大量的难题,并且难题有时候只是对于基础知识的一个改变,考察学生是否能够举一反三,如果能够将课本习题掌握透彻,那么是有机会能够解决难题的.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习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对课堂练习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由特殊问题得出一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3 生活化、情境化的资源应用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学生最熟悉的是自己的生活,在课堂上或通过语言描述,或通过图片展示,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思维,同时感到科学学习的价值性,我们在整合学习资源时,要注重资源的生活化、情境化.从预习开始,我们就要通过生活化的视角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激发学生情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自主追求,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在教学中,需要以生活的观察与研究为基础.有效联系生活与科学间的关系有如下两个好处:其一,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材料,让学生在课外充裕的时间里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能让学生感悟到科学与生活是如此之接近,更能体验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科学给人类带来的便捷与快乐,更加珍惜生活,热爱生命.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惯性”这个概念时,笔者以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图片情境1:汽车急刹车,车子轮子不动了,但是却在地面上留下了很明显的胎痕.
图片情境2:坐公交车时,原来静止的汽车,突然启动,站在汽车上的人后倾.
图片情境3:坐公交车时,原来匀速运动的汽车,突然刹车,站在汽车上的人会前倾.
通过这3个情境,引导学生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共性的特征.
3 优化教学方法,促进效率攀升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我们老师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高耗低效,为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都在教学方法的优化上做足功夫.对于初中科学学科教学,笔者认为教学方法上应做实如下几点.
3.1 以实验为抓手,发展学生能力
实验是科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科学教学必须以实验教学为抓手.
(1)确保做好分组实验.分组实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结果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2)优化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比分组实验更简单、容易操作,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改革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高演示效果;还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补充实验,辅助课堂教学,通过演示实验新奇的实验现象提高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以及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的数据记忆比较、分析、归纳、综合,形成规律或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能力.
3.2 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直接关系着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条件,只有不断的转变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尽量多采用开放式教学或活动式教学,而对于学生而言,同一个班级个体差异明显,如何有效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可以用于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
例如,复习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梳理知识,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要复习的知识进行分类,并要求将具体的方案写出来,接着由小组代表发言,公布自己小组的讨论、学习的结果,包括知识难点、疑点和学习方案.最后,教师参与到学习中来,选出最好的学习方案,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补充,然后边讲边板书,并让学生做好记录.这样,学生就能在自学、互学的过程中掌握本节复习内容,既能使同学间互相查漏补缺,又能增强同学间交流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