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线条画画似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幼小的孩子第一次拿起笔画出的就是线条。这些乱七八糟的线条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很值得珍爱。装饰画就是运用简单的花纹或线条在画面上或已经剪好的各种不同形状的纸上及不同的轮廓上和谐地有规律地作画,对这些图案进行装饰[1]。装饰画比较受孩子们的喜爱,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掌握色彩和图案。
【关键词】幼儿;装饰画;教学;创造
中国分类号:J201
幼儿装饰画较为自由,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创作,无论能力高低,均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装饰画趣味性强,富于变幻。在一张空白手绢、一个空白花瓶、一个空白杯子上面,将一些重复图案进行有序排列,或两边对称的放置,便色彩艳丽、极富韵律的呈现在眼前,给人惊奇感[2]。
一、幼儿装饰画教学需把握的几点原则
(一)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和能力差异,正确地启发和引导幼儿自主性绘画,鼓励幼儿主动探讨、发现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才能使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促进幼儿最大限度地发展。
(二)启发性的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幼儿的提问、难题要本着引导、启发的态度去对待,不能马上将答案、问题指出来告诉幼儿,这样可以让幼儿养成思考、想象的习惯。
(三)创造性的原则。重在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尊重幼儿的主观和情感的表达,对幼儿富有个性的表现加以鼓励,支持幼儿“大胆地想”、“放手的画”。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应注意活动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在整个系列活动完成之后,从幼儿的一系列作品中能明显的发现幼儿一次次进步的过程,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二、开展幼儿装饰画教学的实施过程和心得体会
(一)内容的选择
装饰画本身是将生活原形进行抽象,形成单独纹样,逐步构成装饰画的,再加上儿童的一些身心特点,对完全陌生的事物和太过熟悉的内容不感兴趣,只有对一些略有了解的内容才是最感兴趣的,因此我们要多挖掘儿童身边的题材来开展活动。
(二)幼儿装饰画教学的基本过程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总结出4个教学环节:一是观察形象、情景体验环节;二是引导提问、巩固认识环节;三是幼儿创作、教师引导环节;四是作品欣赏、评价反思环节。这四个基本环节最主要的都是引导并激发幼儿绘画、思考的自主性。这样的教学过程,更重视幼儿作画前的观察和想象,更强调教师的随机引导,更突出过程中的评价与欣赏。
(三)幼儿装饰画教学的指导策略
这些指导策略包括:挖掘幼儿感兴趣的题材,丰富绘画内容;通过情绪体验环节,激发幼儿投入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深入观察,丰富幼儿的经验;共同讨论作画方法,发挥幼儿的独创性;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发挥幼儿的创作潜能;进行鼓励式和个性化的点评和表扬,满足孩子的成就感。
在以上几点指导策略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环节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整个活动是在教师“看似无意却有意”的引导下进行的。如自由选择作画材料、自由表现作品、大胆互评等环节,虽然表面是在教师的“低控制”下,其实教师一直在关注每位幼儿,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引导幼儿在既定目标的指引下,富有个性的表现、绘画。
幼儿装饰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幼儿绘画技能的提高,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喜好、发挥自己的水平、养成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来接触信息、感知世界,获得经验,提升认识,自主地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绘画的主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也就是说只有让孩子在装饰画活动中积极想象、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活动中,才能达到相对的效果。
对于如何提高幼儿的装饰能力及兴趣,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激发幼儿对装饰画创造的兴趣
在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有充足的热情,让幼儿仔细观察并讨论示范作品的装饰方式及精致之处,哪些是可取之处,教师还要尽可能地主动参与到幼儿相互之间的交流中,时不时地赞赏幼儿的建议或想法如何如何地新颖、如何如何地发挥了功效,在创造过程中不要使孩子感到有任何的拘束感,要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完成自己的作品,不至于出现盲目装饰的现象。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好奇心
好奇心越强的孩子想象力也就越丰富。作为教师要珍惜幼儿在装饰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幼儿在装饰画活动中,会将许多作品画得乱七八糟或者与课题无关,甚至还问东问西,这时教师千万不能打击幼儿或者嘲讽幼儿,更不能显得颇不耐烦,殊不知道这样会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望,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应用适当的方法将他慢慢引到课题当中,让孩子不会产生抗拒感或者是厌恶感,同時也能培养孩子在装饰画中爱思考、爱提问、爱创作的好习惯。
3.引导幼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身边装饰作品的变幻莫测以及多样化。提供一些起着引导性作用的图片让幼儿欣赏,如:窗户上悬挂的窗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上面的花纹及图案都是如何有规律地排列着的,怎样装饰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这个窗帘上是空白一片的,该如何装饰才能使它更加引人注目呢?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诱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心理。通过这种方式使幼儿的装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比较能掌握的重要方式。
4.丰富、正确的操作材料
《纲要》中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也认为: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的材料越丰富,选择的余地越大,幼儿的想象空间也就越大,越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其实不然,因为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多而杂的投放材料,尽管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也会使幼儿分心、胡乱地选择材料进行装饰,适宜地投放材料如同给孩子插上一对隐形的翅膀。
我始终坚信我们的孩子在装饰画活动中会有更加突飞猛进的进步!如何让孩子真正地融入到装饰画活动中,身在其中、乐在其中!成为我今后继续探索与实践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相信到那时我会对装饰画更加熟悉,更加了解。
参考文献:
1.周嘉勋.《装饰画教学创意应用》.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
2.李钊.《幸福孩子从画画开始》.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5月
【关键词】幼儿;装饰画;教学;创造
中国分类号:J201
幼儿装饰画较为自由,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创作,无论能力高低,均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装饰画趣味性强,富于变幻。在一张空白手绢、一个空白花瓶、一个空白杯子上面,将一些重复图案进行有序排列,或两边对称的放置,便色彩艳丽、极富韵律的呈现在眼前,给人惊奇感[2]。
一、幼儿装饰画教学需把握的几点原则
(一)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和能力差异,正确地启发和引导幼儿自主性绘画,鼓励幼儿主动探讨、发现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才能使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促进幼儿最大限度地发展。
(二)启发性的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幼儿的提问、难题要本着引导、启发的态度去对待,不能马上将答案、问题指出来告诉幼儿,这样可以让幼儿养成思考、想象的习惯。
(三)创造性的原则。重在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尊重幼儿的主观和情感的表达,对幼儿富有个性的表现加以鼓励,支持幼儿“大胆地想”、“放手的画”。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应注意活动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在整个系列活动完成之后,从幼儿的一系列作品中能明显的发现幼儿一次次进步的过程,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二、开展幼儿装饰画教学的实施过程和心得体会
(一)内容的选择
装饰画本身是将生活原形进行抽象,形成单独纹样,逐步构成装饰画的,再加上儿童的一些身心特点,对完全陌生的事物和太过熟悉的内容不感兴趣,只有对一些略有了解的内容才是最感兴趣的,因此我们要多挖掘儿童身边的题材来开展活动。
(二)幼儿装饰画教学的基本过程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总结出4个教学环节:一是观察形象、情景体验环节;二是引导提问、巩固认识环节;三是幼儿创作、教师引导环节;四是作品欣赏、评价反思环节。这四个基本环节最主要的都是引导并激发幼儿绘画、思考的自主性。这样的教学过程,更重视幼儿作画前的观察和想象,更强调教师的随机引导,更突出过程中的评价与欣赏。
(三)幼儿装饰画教学的指导策略
这些指导策略包括:挖掘幼儿感兴趣的题材,丰富绘画内容;通过情绪体验环节,激发幼儿投入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深入观察,丰富幼儿的经验;共同讨论作画方法,发挥幼儿的独创性;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发挥幼儿的创作潜能;进行鼓励式和个性化的点评和表扬,满足孩子的成就感。
在以上几点指导策略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环节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整个活动是在教师“看似无意却有意”的引导下进行的。如自由选择作画材料、自由表现作品、大胆互评等环节,虽然表面是在教师的“低控制”下,其实教师一直在关注每位幼儿,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引导幼儿在既定目标的指引下,富有个性的表现、绘画。
幼儿装饰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幼儿绘画技能的提高,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喜好、发挥自己的水平、养成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来接触信息、感知世界,获得经验,提升认识,自主地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绘画的主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也就是说只有让孩子在装饰画活动中积极想象、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活动中,才能达到相对的效果。
对于如何提高幼儿的装饰能力及兴趣,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激发幼儿对装饰画创造的兴趣
在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有充足的热情,让幼儿仔细观察并讨论示范作品的装饰方式及精致之处,哪些是可取之处,教师还要尽可能地主动参与到幼儿相互之间的交流中,时不时地赞赏幼儿的建议或想法如何如何地新颖、如何如何地发挥了功效,在创造过程中不要使孩子感到有任何的拘束感,要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完成自己的作品,不至于出现盲目装饰的现象。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好奇心
好奇心越强的孩子想象力也就越丰富。作为教师要珍惜幼儿在装饰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幼儿在装饰画活动中,会将许多作品画得乱七八糟或者与课题无关,甚至还问东问西,这时教师千万不能打击幼儿或者嘲讽幼儿,更不能显得颇不耐烦,殊不知道这样会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望,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应用适当的方法将他慢慢引到课题当中,让孩子不会产生抗拒感或者是厌恶感,同時也能培养孩子在装饰画中爱思考、爱提问、爱创作的好习惯。
3.引导幼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身边装饰作品的变幻莫测以及多样化。提供一些起着引导性作用的图片让幼儿欣赏,如:窗户上悬挂的窗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上面的花纹及图案都是如何有规律地排列着的,怎样装饰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这个窗帘上是空白一片的,该如何装饰才能使它更加引人注目呢?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诱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心理。通过这种方式使幼儿的装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比较能掌握的重要方式。
4.丰富、正确的操作材料
《纲要》中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也认为: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的材料越丰富,选择的余地越大,幼儿的想象空间也就越大,越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其实不然,因为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多而杂的投放材料,尽管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也会使幼儿分心、胡乱地选择材料进行装饰,适宜地投放材料如同给孩子插上一对隐形的翅膀。
我始终坚信我们的孩子在装饰画活动中会有更加突飞猛进的进步!如何让孩子真正地融入到装饰画活动中,身在其中、乐在其中!成为我今后继续探索与实践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相信到那时我会对装饰画更加熟悉,更加了解。
参考文献:
1.周嘉勋.《装饰画教学创意应用》.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
2.李钊.《幸福孩子从画画开始》.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