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安全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系统的安全工作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丰富小学生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提高安全防范和避险能力,让他们远离危险,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养成教育安全意识安全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学校要从小学生抓起,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则是提高安全意識,增强安全防范和避险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安全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安全事故的关系
据有关数据统计,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因为疾病、车祸、火灾、拥挤踩踏等原因非正常死亡,其中75%是小学生,而其中约有80%的事故可以通过预防和应急处理本可避免。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自控力差,而与安全相关的生理和心理知识、社会知识、生活经验及医学常识都相对欠缺,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与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联系。然而在小学教育中有关良好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至今仍很薄弱。没有安全,何谈教育,何谈发展。
(一)小学生频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从客观上看,事故发生的时间、地域、特征等都是不能转移;主观上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自护自救、互救能力逃生技能有限;没有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差,缺乏监管。
(二)小学生安全事故的主要特征。从事故发生的区域、学段、时间、地点、日期、责任等方面分析,学生安全事故发生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农村是小学生安全事故多发地区。小学生安全事故中,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农村小学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学校安全教育缺乏实效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2.低年级学生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各类中小学安全事故中,75%发生在小学,2%发生在初中、高中。相对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安全知识和安全行为习惯都比较欠缺,安全意识相对淡薄,自我防护能力也比较差,这是导致低年级学生安全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
3.节假日是事故多发期,事故多发地点主要集中江河、水塘、水库。双休等节假日及其前后是溺水、其他等事故的集中多发期,全年有98%的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发生在节假日,以溺水事故为主。
4.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行为习惯没有养成是多数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家长对子女的监管不重视,监护不到位,学生自我约束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是学生发生意外事故的又一重要的原因。
二、小学生安全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小学生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安全威胁真的是防不胜防?以人为本,必须从珍视生命开始;关爱生命,必须从安全教育抓起,安全教育又要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抓起,才能让小学生从小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和避险能力,远离危险,健康成长。
强化未成人的安全防范意识,特别是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尤为重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使他们掌握较强的安全素质和避险自救技能,让他们受益一生,是造福全家乃至稳定社会的宝贵财富。通过在小学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安全教育活动与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小学安全教育的规律,是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同样重要而且更为急切的现实课题。
三、当前小学生安全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缺陷的表现形式
(一)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对小学生的考评主要是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对学生素质的考评要求也只局限于“德、智、体、美、劳”有限的方面。生命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处于容易忽视的位置。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习惯于将教学内容局限于知识点的渗透和相应的练习,而往往忽视了相关的生命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多家长自己本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就十分淡薄,更别说教育孩子了,不少家长只有迫切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意愿,把教育的眼光局限于文化课的教学上。
(二)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陈旧。现今,学校的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可能更多的是局限于节假日前安全指导、课间组织学生游戏、体育或活动课的安排等,没有认清小学生生命安全的内容很广,没有认识到授予安全教育的机会和场合很多。而且社会在进步,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的内容应该推陈出新,以前的“红灯停,绿灯行”、“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等的教育内容,应该更新和拓展。对于一些不安全的行为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采取防堵、监测、打击或建立通报系统的方式,是不完善教育模式,我们就需要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更优的教育方式。
四、如何加强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强化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学校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实际,加强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重点进行防水、防电、防火、防毒和防攻击等知识的宣传及交通法规、安全常规等安全行为习惯知识的普及宣传。自觉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做到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横穿马路要留神,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不得无证驾驶摩托车;不得擅自处出游玩,双休日、节假日应征得家长同意后方可外出,外出要早归,严禁彻夜不归;不得在楼道、走廊等处追逐、推拉、嬉闹;不趴在走廊护栏上(特别是人多时),绝不允许坐在护栏上或在上行走,严防意外;晨跑、下楼梯、进出礼堂会场等场所要集中注意力,以免跌倒,更要防止撞、推、踩;不得擅自下河、下溪、下库和下塘等游泳;食堂就餐时自觉排队,不拥挤、不推搡,以防烫伤;不食用霉变食物和三无产品,以防食物中毒等。
(二)内化教育,强化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遵守。
总之,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懂得的知识又少,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但是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加上天生好动、好奇,又具有模仿性强的特征,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三)家校联动,提升教育质量。教育者叶圣陶曾说过,“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情境影响对孩子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人格,是一点一滴进行培养的,是通过不断的熏陶,正面教育而形成的,因此教师,要付出耐心,恒心,爱心去教育孩子,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可见,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细节做起,持之以恒,才能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掌握安全防范和避险能力,远离危险,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好习惯 好人生-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好习惯》 作者: 孙云晓 邹泓
[2]《叶圣陶教育文集》 作者: 叶圣陶
【关键词】养成教育安全意识安全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学校要从小学生抓起,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则是提高安全意識,增强安全防范和避险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安全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安全事故的关系
据有关数据统计,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因为疾病、车祸、火灾、拥挤踩踏等原因非正常死亡,其中75%是小学生,而其中约有80%的事故可以通过预防和应急处理本可避免。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自控力差,而与安全相关的生理和心理知识、社会知识、生活经验及医学常识都相对欠缺,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与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联系。然而在小学教育中有关良好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至今仍很薄弱。没有安全,何谈教育,何谈发展。
(一)小学生频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从客观上看,事故发生的时间、地域、特征等都是不能转移;主观上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自护自救、互救能力逃生技能有限;没有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差,缺乏监管。
(二)小学生安全事故的主要特征。从事故发生的区域、学段、时间、地点、日期、责任等方面分析,学生安全事故发生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农村是小学生安全事故多发地区。小学生安全事故中,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农村小学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学校安全教育缺乏实效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2.低年级学生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各类中小学安全事故中,75%发生在小学,2%发生在初中、高中。相对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安全知识和安全行为习惯都比较欠缺,安全意识相对淡薄,自我防护能力也比较差,这是导致低年级学生安全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
3.节假日是事故多发期,事故多发地点主要集中江河、水塘、水库。双休等节假日及其前后是溺水、其他等事故的集中多发期,全年有98%的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发生在节假日,以溺水事故为主。
4.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行为习惯没有养成是多数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家长对子女的监管不重视,监护不到位,学生自我约束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是学生发生意外事故的又一重要的原因。
二、小学生安全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小学生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安全威胁真的是防不胜防?以人为本,必须从珍视生命开始;关爱生命,必须从安全教育抓起,安全教育又要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抓起,才能让小学生从小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和避险能力,远离危险,健康成长。
强化未成人的安全防范意识,特别是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尤为重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使他们掌握较强的安全素质和避险自救技能,让他们受益一生,是造福全家乃至稳定社会的宝贵财富。通过在小学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安全教育活动与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小学安全教育的规律,是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同样重要而且更为急切的现实课题。
三、当前小学生安全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缺陷的表现形式
(一)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对小学生的考评主要是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对学生素质的考评要求也只局限于“德、智、体、美、劳”有限的方面。生命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处于容易忽视的位置。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习惯于将教学内容局限于知识点的渗透和相应的练习,而往往忽视了相关的生命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多家长自己本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就十分淡薄,更别说教育孩子了,不少家长只有迫切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意愿,把教育的眼光局限于文化课的教学上。
(二)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陈旧。现今,学校的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可能更多的是局限于节假日前安全指导、课间组织学生游戏、体育或活动课的安排等,没有认清小学生生命安全的内容很广,没有认识到授予安全教育的机会和场合很多。而且社会在进步,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的内容应该推陈出新,以前的“红灯停,绿灯行”、“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等的教育内容,应该更新和拓展。对于一些不安全的行为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采取防堵、监测、打击或建立通报系统的方式,是不完善教育模式,我们就需要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更优的教育方式。
四、如何加强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强化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学校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实际,加强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重点进行防水、防电、防火、防毒和防攻击等知识的宣传及交通法规、安全常规等安全行为习惯知识的普及宣传。自觉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做到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横穿马路要留神,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不得无证驾驶摩托车;不得擅自处出游玩,双休日、节假日应征得家长同意后方可外出,外出要早归,严禁彻夜不归;不得在楼道、走廊等处追逐、推拉、嬉闹;不趴在走廊护栏上(特别是人多时),绝不允许坐在护栏上或在上行走,严防意外;晨跑、下楼梯、进出礼堂会场等场所要集中注意力,以免跌倒,更要防止撞、推、踩;不得擅自下河、下溪、下库和下塘等游泳;食堂就餐时自觉排队,不拥挤、不推搡,以防烫伤;不食用霉变食物和三无产品,以防食物中毒等。
(二)内化教育,强化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遵守。
总之,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懂得的知识又少,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但是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加上天生好动、好奇,又具有模仿性强的特征,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三)家校联动,提升教育质量。教育者叶圣陶曾说过,“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情境影响对孩子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人格,是一点一滴进行培养的,是通过不断的熏陶,正面教育而形成的,因此教师,要付出耐心,恒心,爱心去教育孩子,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可见,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细节做起,持之以恒,才能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掌握安全防范和避险能力,远离危险,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好习惯 好人生-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好习惯》 作者: 孙云晓 邹泓
[2]《叶圣陶教育文集》 作者: 叶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