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dhyd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李时珍在修订《本草纲目》的过程中与徒弟庞宪夜宿古寺的情景。课文中不断闪现着一个个浸透苦水的镜头: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手拄枯枝,背着行囊,在山野村间艰难跋涉着,寒风拂起了他干枯的白发;阴暗潮湿的古寺中,灰尘四起,屋顶露天,窗户被寒风吹得哗啦作响,李时珍正在专心地记录着……面对这样一篇课文,我们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我想: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人文和工具方面的价值,将文本传达的人文信息和训练的工具资源带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进而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态度、语言表达得到提升。课文中有一种叫“价值”的东西在苦与乐之间行走。
  一、触摸数字——“苦”之初体验
  《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共16部,52卷,约200万字,其中收录了1892种药,收集医方达11096个,这其中不知饱含了李时珍多少心血和汗水。这些鲜活的数字定能震撼孩子们的心灵。而对“苦”的初体验,一定能从这些数字的触摸中所得。于是上课伊始,我就开始了这样的一段教学: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李时珍修订了医学名著《本草纲目》,请看这样一段资料:(课件出示,标红数字)
  [《本草纲目》共计16部,52卷,约200万字,共收录了1892种药,收集医方达11096个,书中附有手绘插图1160幅。此书是我国医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学生自由读。
  师:你从这一个个鲜红的数字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本草纲目》收集的药方很多。
  生:我感受到《本草纲目》为人类所做的贡献很大。
  师:孩子们,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书中的文字,一只眼睛看文字的背后。你们从这一串数字的背后又读出了什么呢?
  生:老师,我读出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很不容易。
  生:我读出了李时珍在修订的过程中肯定吃了很多苦,因为这么多字、这么多药方都要一个个地收集。
  师:是啊,其中之苦岂是一句话能道来的呢?用“千言万语”尚不为过。
  在这个片段中,我让孩子品读这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数字,不但读出文字的本身意义,更要读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万千辛苦”。孩子们在品读思考的过程中,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苦之初体验”由此形成,这就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形成了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面的寻苦品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寻苦品苦——“苦”之细体验
  课文的字字句句无不传递着“苦”的讯息。为了让学生与文本、与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我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去寻苦品苦,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让一幅幅“艰辛”的画面印入学生的脑海。
  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
  [自主探究:
  寻苦、品苦
  阅读提示:
  画出你感受到苦的语句,扣住关键词细细品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学生自学十分钟左右后,小组同学交流读书感受。)
  师: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的学习当中。
  生:“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我从“安徽、河南、湖北等地”感受到李时珍察访药材走了很远很远,历经好几个大省,而且走的时间很长。
  师: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学生读书,但读得平淡)孩子,你口中的李时珍走的时间好像还不长,再读。
  生:“晓行夜宿”让我想到:天刚蒙蒙亮,他们就上路了;别人已经休息,他们还没有住处。
  师:孩子,你把一个词读成一幅画面了,不简单。
  生:我有补充。他们察访药材必须到深山丛林中,所以他们走的路很难行,甚至都是高山悬崖,还很危险。那时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只能靠两只脚。
  师:是啊,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上万里的行程,不知磨坏了多少双鞋,磨出了多少个血泡啊!我们感受到他们“行之苦”。(板书:行)
  生:这段话中“饥餐渴饮”是说他们吃得很苦。
  师:孩子,下面有一句话就是描写他们吃得苦。
  出示:
  [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这里的“啃”能换成“吃”吗?
  生:不能。过去为了方便,他们只能带馒头或饼,时间一久,这些东西已经很硬,只能“啃”了。
  师:一个动作也让人揪心啊!
  在这个片段中,正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潜心会文,静静地在语言文字中穿行了几个来回,与语言文字耳鬓厮磨,才有了学生对文本,对人物的深入理解、深刻感悟、深情表达,孩子们在语言的“深水区”尽情游弋着。也许,语文课真的应该静下来,老师应该慢下来,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沉入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世界。只有耐心地等待,静心地守候,才能等来精彩,守出感动!教师以不见自我的方式,才能成就学生的尽情生长。在课堂上,请让孩子“自助游”,教师只能做“伴游”。“慢慢走,欣赏啊!”
  同时,“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啃”,一个个词语撞击着学生们的心灵,学生真真切切地寻到了“苦”,实实在在地品到了“苦”。对“苦”的深层次的体验必将为感受人物形象、触摸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品质起到关键性的助推作用。这不正是“价值”之所在吗?
  三、比较联想——“苦”法深揣摩
  1.想象画面,渲染情境
  课题是《李时珍夜宿古寺》,那么古寺必定是文章的焦点所在。作者用“慢镜头”对古寺进行了细描刻画,细腻的描画让荒凉、脏乱、阴暗、潮湿的破败古寺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引导想象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想象,用心听,用心看,将破败的古寺在脑海里变得立体起来、清晰起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夜幕渐渐降临,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野间出现了一间破败的古寺。读一读这一段,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并想象。
  生:我看到了古寺里到处是灰尘,地上都是枯枝败叶,师徒俩刚一推门,灰尘便落得他们满头满身。
  生:我看到了露天的屋顶、破烂的墙壁、歪斜的房梁,这间古寺好像随时都会倒塌。
  师:多危险啊!这就叫——断壁残垣。
  生:墙上长满了青苔,古寺里阴暗潮湿,长满蜘蛛网的神像看起来可怕极了。
  生:我仿佛听到了远处有狼的嚎叫声,地上的枯草堆里还有几只老鼠在爬。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古寺,更让我们感受到李时珍住之苦。让我们读出自己的体会。
  2.比较阅读,揣摩写法
  这篇课文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这古寺的环境描写也值得学生体会其作用,领悟其妙处。于是,我设计了将细致描写古寺的语句去掉。(原文即变成: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引导学生与原文比较阅读。通过比较阅读,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文本内容,真正体会到细致的环境刻画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塑造人物的形象,为学生接下来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作好铺垫。
  3.抓住细节,品读文字
  在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的严谨认真态度。“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从“端详”中可以感受到李时珍观察仔细,从“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中可以读出李时珍的态度严谨,以身试药,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举动,但李时珍自己却并不以为意,让学生能从中领略到人物的品质是高尚的。这样的细节在文中还有很多地方都有所呈现,因而在引导学生品读时,我也作了一个顺势利导,让学生真正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
  四、想象写苦——“苦”之再升华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理解文本内容、品味文本语言、感受人物形象,这仅仅是语文学习的表层,而更好地运用语言才是语文学习的内核。学生将语言流泻于笔端,才能真正实现从“舌尖上的语言”到“笔尖上的语言”的华丽转身。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语言的学习,才更高效。
  在前面的寻苦品苦、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总结出了本课的写作方法:行、言、色、景皆为人服务。有了这样的写法指路,学生下面的语言训练显得更为有效、高效了。同时,前面品味语言、渲染环境、感受形象的过程中,学生强烈的感情压于心中,也到了喷薄欲出、不得不说、不得不写的程度,因此,此时的语言表达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夜宿古寺只是修订《本草纲目》过程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请你也来想象一下,写一写,别忘了用上刚才总结的写作方法,学着用行、言、色、景来表现。
  出示:
  [想象写话:
  数九隆冬,
  三伏盛夏,
  突然狂风大作, ]
  学生练习想象写话。
  生:数九隆冬,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李时珍的手被冻得又红又肿,他顶着寒风在悬崖上攀爬着,坚硬的石块割破了他的手指,鲜血直流。徒弟庞宪心疼地说:“师傅,风雪这么大,我们休息一会儿吧。看您都受伤了。”李时珍笑了笑说:“我没事。我们要抓紧时间,别让老百姓们再受苦了……”
  生: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迷得人睁不开眼。路旁的小树被吹得东摇西摆。这时,李时珍正和庞宪艰难地行走在路上,他们弯着腰,低着头,生怕狂风把他们吹跑。庞宪紧紧地拉住老师的手:“师傅,风太大了,我们这样很危险的,不如先躲躲吧。”“今天,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药方,怎么能停下?我们要坚持……”
  生:……
  学生的描写细致生动,语言感人肺腑,加上动人的音乐、深情的朗读,让所有师生感动不已。学生的语言得到了训练,写作得到了指导,情感得到了升华,精神得到了洗礼。叶圣陶先生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语文学习重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教材上,更重要的是将它作为学习语言的例子和途径,学会用语言才是最终的目标。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以“苦”为中心,文本价值就这样行走在课堂之上,行走在苦与乐之间!?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精彩演绎,环环紧扣,行云流水,看起来无可挑剔。可是,学习真正发生了吗?本文以《黄河的主人》为例,通过课堂观察,比较不同课堂教学观支撑的教学课例中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特征,呼唤课堂转型,构建以学生为主,围绕真实的学习问题,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四Q”课堂模式。   【关键词】课堂转型 “四Q”课堂 真正发生 课堂教学观   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精彩演
【摘要】数学教学中存在许多思维训练的无效现象:有些教师的思维训练只光应付例后的巩固练习,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有些思维训练题难度偏大,造成教学的冷场;有些思维训练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有的思维训练不重视思维训练的开放性,削弱了训练的有效性。“每日思训”实践活动的研发,旨在体现知识的连贯性、情境性和应用性,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兴趣性、主动
【摘要】数学集体备课能凝聚集体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教师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要提高数学集体备课质量,就要在教师提前介入研读教材、互动交流研讨问题、个人加减编写教案三个关键着力点上下功夫,让集体智慧与个人智慧交相辉映,让资源共享和谐共生。   【关键词】集体备课 研读教材 研讨问题 个人加减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同学科、同年级(或
仔猪腹泻被视作是由某种特定因素引起的,因此其治疗也可以通过去除这种诱因而实现。根据本系列的上一篇文章来看待仔猪腹泻问题可能得出:为什么不让仔猪的生活环境处于最佳状态呢?本文主要从饲料/营养的角度进行讨论。  就全球来看,减少抗生素在动物生产中的使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担忧治疗剂量的氧化锌在动物生产中使用所产生的后果。在欧盟的某些国家,氧化锌在动物生产中的使用是允许的。随
【摘要】本文从数学文化的角度诠释了“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设计中教师运用故事的情节把整节课串联起来,从刚开始的激趣引入,让学生对数学文化有了初步感受,再到课中环节的深入体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本节课有关的数学文化知识,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文化 烘托 渲染 浸润  【案例背景】  “用字母表示数”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之前
内容摘要:“52010”高效英语课堂(即5分钟的学科专项训练,20分钟精讲点拨,10分钟习得生成),让学生掌握自学英语的技能,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以自助的方式完成简单的英语学习任务,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把课堂的时间留给较难掌握的知识上,留给课堂中的互助与师助环节上,完成整个知识链的学习。最终让我们的孩子插上自主学习的翅膀,畅游于英语学习的天地中。  关键词:“52010” 起源 构建 成
【摘 要】所有的校本研修人员分为若干小组,每个人针对设定的主题发表见解,碰撞激发创新点子,研讨并形成集体的大智慧。这样的汇谈的精髓就在于:分享 碰撞、融合 共创。采用“世界咖啡”的汇谈方法,改变研修环境,赋能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世界咖啡 赋能于人 引发思考 人人在场 授人以“遇”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随着
【摘 要】科学童话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它把科学知识与童话的新奇趣味紧密结合起来,寓知识于童话的趣味之中。在教学中,如何通过阅读童话故事,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体会童话丰富的想象,感受童话的奇妙,达到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教学为例,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设想”三个方面对这一文体的教学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科学童话 趣味 想象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
课本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取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和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重要平台。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想得最多的往往是如何有的放矢地设计、补充一些练习,对教材中的习题比较容易忽视,舍不得花时间亲自去试做每一道习题。讲评也往往停留在学生做好后校对答案的层面上,缺少深入思考和解读,使得课本习题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笔者认为,用心“下水”试做课本习题,仔细揣摩编
深海是地球表面最后一块人类远未涉足的区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社会谋求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新疆域,也是当今大国竞争的焦点。然而从全球角度来看,海域广阔而资源受限,如何在广阔深邃的海洋水下环境实现如海面一般精确、快速、高效的观测,至今却是困扰科研人员的世界性难题之一。  2016年,《自然》杂志报道了一项研究成果,利用“海洋声学遥测”技术,研究人员成功在大陆架尺度实现了对水下信息精确实时成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