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最基本的独立学习活动。它对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和发展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业作为一个学习环节,应包括两个部分:完成作业和评价作业。对学生来说,两部分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即不仅要完成作业,而且要对作业的正确性与作业的质量作出自己的评价;对教师来说,是诊断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老师上课,课后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批改作业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数学教学改革应包括作业批改方法的改革。
一、传统作业批改方式存在的问题
所谓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主要是指目前多数老师仍然采用的:学生做作业,作业做完成后,交给老师,由老师进行批改。大多数都是全批全改。老师批完作业后,发给学生,学生再做作业。这就是传统的循环往复的作业批改方法。这种批改方式的特点是老师、学生“分工”明确。学生只管做作业。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时代培养新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地暴露出了作业全批全改的弊端:
1 教师负担过重。学生数学作业天天有,学生就天天做,老师就天天改。长此往,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批改作业,成了教师们的一项过重的负担。如果一个教师任两个班的数学,每班按45人计算,每次要批改90本作业,若每次留4道小题,一次要批改360道题。每本作业若平均用半分钟,就要花去3小时左右的时间。还有小测验、其它辅助性学习材料还有两到三本等。教师的时间大部分被批改作业“吃掉了”,真正用于钻研教材、备课的时间还能有多少呢?
2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其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思想突出的特点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学生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不管对与错。教师只管批改。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期会使学生对自己的作业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也缺乏必须具备的自我评价能力。因而每个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作业的批改。通过有教师指导的自我批改,以提高鉴别作业正误和自我评价能力。
3 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不准确,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不是以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和自我评价能力为指导思想,所以有些学生对作业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有的学生平时作业做的干净、整洁、正确率也高,但就是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与正常规律不相符合的。学生为了按时让老师批改只好抄袭,老师也跟着“上当受骗”。最终是既骗了老师又害了自己。究其原因。与老师规定的必须按时交,不交就不批阅有一定的关系。教师批改这样的作业,纯悴是在做无用功。而且会使教师产生错误的判断、认为学生都懂了,从而加快教学进度,布置作业时难度系数也会加大,后果是不堪设想。
从教师批改作业来分析,常用的符号一般有“√”、“×”、“?”等简单符号。学生看到作业本后,立刻就能看出对与错,但对于做错的题,却不知错在何处,如何修改,得到的只有百思不得其解。教师用这些简单的符号(对自己来说是非常明了的),为批改作业所花费的大量心血对学生来说几乎是自费了。
不难看出,传统数学作业批改方式,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应用、重结论、轻过程等等多种弊端。这种弊端反映在学生身上,相当数量的学生数学基本功差,作业责任心不强,严重制约着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反映在教师身上,沉重的作业批改负担影响了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对中学数学作业批改方式改革的尝试
1 个别批改法:是指教师在通览学生作业的基础上选出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批改。特别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当面进行批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步骤,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寻找正确的解答方法。还可以边改边问:“这些题是运用了哪些学过的法则、公式解出的?求这一步必须先知道什么?”等等。从而把作业批改的过程变成了检查、辅导、纠错的过程。
2 同桌批改法:是指同桌两个学生互换作业进行批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批改教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和动手操作作业。如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背记作业,可用这种方法来互查是否记熟了。对于一些自编应用题、作图题等,利用同桌学生有利的位置条件,通过小声地交换意见,对错误进行订正。
3 小组批改法:是指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作业批改小组。由组长负责,对组内作业逐一进行批改。有些较复杂的应用题,解答方法多样,解题过程复杂,需要适当的讨论,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批改。看作业本是否整洁、书写是否认真,格式是否规范;检查作业运算方法、步骤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现象;检查作业题中是否有独特的解法;检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等。这样批改,学生能畅所欲言,有利于充分发表意见,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及时改错。
4 独立批改法:是指教师提出批改要求和等级标准后,让学生独立进行作业批改。一些简单的计算题、文字题和步骤简单的应用题,教师采取出示答案或让学生报答案的方法,让学生根据正确答案批改自己的作业。教师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教会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错误性质。
让学生参与作业批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通过让学生对作业进行自批自改,可以训练其自信心和勇于探究的品质。学生掌握这种批改方法,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从不习惯到习惯、不熟练到熟练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由教师主持,分步分项对学生进行训练,慢慢的随着学生批改能力的增强,教师可逐步放手让学生批改。
为了培养、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强调学生自批、互批作业。改变传统的批改方式,并不是说教师就不收、不检查、不批改学生作业。而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及时从作业中反馈信息、提取取信息,及时有效地调控教学。
强调作业批改的目的在于着眼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使作业批改的过程成为教育的过程。改革作业的批改方法。旨在改变传统的单纯地由教师包办的作业批改方式,把学生纳入到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来。使其在教师指导下。参与作业评价和改正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鉴别作业正误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随着学生对作业责任心的增強,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学生作业质量也随之得到提高,错误减少了,也就能相应地减轻教师的批改负担了,更重要的的教学的真正目的达到了。
作业作为一个学习环节,应包括两个部分:完成作业和评价作业。对学生来说,两部分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即不仅要完成作业,而且要对作业的正确性与作业的质量作出自己的评价;对教师来说,是诊断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老师上课,课后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批改作业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数学教学改革应包括作业批改方法的改革。
一、传统作业批改方式存在的问题
所谓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主要是指目前多数老师仍然采用的:学生做作业,作业做完成后,交给老师,由老师进行批改。大多数都是全批全改。老师批完作业后,发给学生,学生再做作业。这就是传统的循环往复的作业批改方法。这种批改方式的特点是老师、学生“分工”明确。学生只管做作业。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时代培养新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地暴露出了作业全批全改的弊端:
1 教师负担过重。学生数学作业天天有,学生就天天做,老师就天天改。长此往,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批改作业,成了教师们的一项过重的负担。如果一个教师任两个班的数学,每班按45人计算,每次要批改90本作业,若每次留4道小题,一次要批改360道题。每本作业若平均用半分钟,就要花去3小时左右的时间。还有小测验、其它辅助性学习材料还有两到三本等。教师的时间大部分被批改作业“吃掉了”,真正用于钻研教材、备课的时间还能有多少呢?
2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其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思想突出的特点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学生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不管对与错。教师只管批改。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期会使学生对自己的作业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也缺乏必须具备的自我评价能力。因而每个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作业的批改。通过有教师指导的自我批改,以提高鉴别作业正误和自我评价能力。
3 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不准确,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不是以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和自我评价能力为指导思想,所以有些学生对作业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有的学生平时作业做的干净、整洁、正确率也高,但就是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与正常规律不相符合的。学生为了按时让老师批改只好抄袭,老师也跟着“上当受骗”。最终是既骗了老师又害了自己。究其原因。与老师规定的必须按时交,不交就不批阅有一定的关系。教师批改这样的作业,纯悴是在做无用功。而且会使教师产生错误的判断、认为学生都懂了,从而加快教学进度,布置作业时难度系数也会加大,后果是不堪设想。
从教师批改作业来分析,常用的符号一般有“√”、“×”、“?”等简单符号。学生看到作业本后,立刻就能看出对与错,但对于做错的题,却不知错在何处,如何修改,得到的只有百思不得其解。教师用这些简单的符号(对自己来说是非常明了的),为批改作业所花费的大量心血对学生来说几乎是自费了。
不难看出,传统数学作业批改方式,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应用、重结论、轻过程等等多种弊端。这种弊端反映在学生身上,相当数量的学生数学基本功差,作业责任心不强,严重制约着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反映在教师身上,沉重的作业批改负担影响了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对中学数学作业批改方式改革的尝试
1 个别批改法:是指教师在通览学生作业的基础上选出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批改。特别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当面进行批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步骤,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寻找正确的解答方法。还可以边改边问:“这些题是运用了哪些学过的法则、公式解出的?求这一步必须先知道什么?”等等。从而把作业批改的过程变成了检查、辅导、纠错的过程。
2 同桌批改法:是指同桌两个学生互换作业进行批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批改教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和动手操作作业。如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背记作业,可用这种方法来互查是否记熟了。对于一些自编应用题、作图题等,利用同桌学生有利的位置条件,通过小声地交换意见,对错误进行订正。
3 小组批改法:是指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作业批改小组。由组长负责,对组内作业逐一进行批改。有些较复杂的应用题,解答方法多样,解题过程复杂,需要适当的讨论,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批改。看作业本是否整洁、书写是否认真,格式是否规范;检查作业运算方法、步骤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现象;检查作业题中是否有独特的解法;检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等。这样批改,学生能畅所欲言,有利于充分发表意见,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及时改错。
4 独立批改法:是指教师提出批改要求和等级标准后,让学生独立进行作业批改。一些简单的计算题、文字题和步骤简单的应用题,教师采取出示答案或让学生报答案的方法,让学生根据正确答案批改自己的作业。教师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教会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错误性质。
让学生参与作业批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通过让学生对作业进行自批自改,可以训练其自信心和勇于探究的品质。学生掌握这种批改方法,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从不习惯到习惯、不熟练到熟练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由教师主持,分步分项对学生进行训练,慢慢的随着学生批改能力的增强,教师可逐步放手让学生批改。
为了培养、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强调学生自批、互批作业。改变传统的批改方式,并不是说教师就不收、不检查、不批改学生作业。而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及时从作业中反馈信息、提取取信息,及时有效地调控教学。
强调作业批改的目的在于着眼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使作业批改的过程成为教育的过程。改革作业的批改方法。旨在改变传统的单纯地由教师包办的作业批改方式,把学生纳入到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来。使其在教师指导下。参与作业评价和改正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鉴别作业正误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随着学生对作业责任心的增強,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学生作业质量也随之得到提高,错误减少了,也就能相应地减轻教师的批改负担了,更重要的的教学的真正目的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