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预习课文一般是先读读课文,然后围绕导学案上提出的问题想一想,再参照参考书写一写,书上却是“空空如也”。但是,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那么简单,同样要注重在书上多动笔。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预习时,能用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点一点,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这难道不是一种有效的预习课文的方法吗?
那么,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需要对文中哪些内容进行圈点、画线、批注呢?
1.揭示内容、主旨的关键词句
这里说的关键词句其实就是文眼,圈住了它,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如在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一文中,“明朗”一词就是作者眼中江南冬景的总特点,下文所描绘的五幅冬景图都是围绕这一特点来写的;《金岳霖先生》一文,汪曾祺就是围绕金岳霖“有趣”这个特点来展开细节描写的。
又如老舍《想北平》中:“可是,我真爱北平。”“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是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曹文轩《前方》中:“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是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体现文章线索的词句
如苏轼《赤壁赋》一文是围绕“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这样的情感线索来写的;又如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是围绕“激动极了”——“穿心的悲痛”——“喜气洋洋”——“埋葬欢乐”——“心轻松和光明些了”——“悲愁的心”这样的心理线索来展开叙述的。
3.反映段落中心的词句
如《江南的冬景》一文,郁达夫围绕江南冬景“明朗”的特点描绘了五幅图:“可爱”的曝背谈天图、“生气”的午后冬郊图、“悠闲”的寒村微雨图、“美丽”的江南冬雨图、“逍遥”的旱冬闲步图。抓住了这五个词,就把握了这五幅图的特点。
4.反复出现的词句
要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它们对表达作者情感、反映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
如鲁迅《祝福》一文中,四叔“皱眉”这一细节共出现3次。祥林嫂初到鲁镇,四叔“皱了皱眉”,是讨厌她是个寡妇,是个不吉利的人;祥林嫂从河边淘米回来,神色慌张,四叔又“皱了皱眉”,是担心她是从婆家逃出来的,是个不守礼教的人。祥林嫂再到鲁镇,四叔“照例皱过眉”,是认为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因此祝福时不让她沾手。由此看出,四叔是个保守、顽固、自私、无情的封建礼教卫道士。
又如《想北平》中老舍反复写自己“说不出”对北平的爱,其实他并不是“说不出”,而是言语不能完全表达他对整个北平的极致的爱,因为爱得太深,所以无从表达,这种爱已经深深地渗入了老舍的血里、骨髓里。
5.修饰的词语
文章中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修饰语,却蕴涵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在阅读时应该圈出类似这样的词语。
如张洁在《我的四季》中写到“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其中“细瘦的”、“锈钝的”都能体现出少年时期耕种人生的艰辛。
再如《祝福》中“我”问短工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短工“淡然的”回答,鲁镇的女人听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听完后“满足的”去了,这里“淡然的”、“满足的”均能体现鲁镇人的冷漠无情,在他们眼里祥林嫂是可有可无的,祥林嫂的存在只不过增加了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由此可以体会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6.运用写作技巧处
如老舍在《想北平》中将北平与巴黎、美国等作对比,写出了北平“动中有静”、“布置匀调”、“接近自然”的特点,用“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直抒胸臆的句子表达自己对北平深厚的爱;韩少功《我心归去》的第一节描写法国物质环境的优裕,是为下文写身在异乡的寂寞冷清、思念故乡作铺垫的;《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侧面、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贾宝玉俊朗、叛逆、蔑视世俗、要求平等的性格特点。
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景、物、情的关系,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环境的渲染、人物的刻画。在这些地方作必要的批注,可以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写法,对自己的写作会有较大的帮助,还可以写些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苏教版必修一《想北平》、《我心归去》和《乡土情结》三课为学生作了很好的示范。
7.饱含深情、富有哲理的句子
文章里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画下这些句子并在空白处写些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感悟,这样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并会给我们以生活的启发。
如“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海伦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预习时,能用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点一点,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这难道不是一种有效的预习课文的方法吗?
那么,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需要对文中哪些内容进行圈点、画线、批注呢?
1.揭示内容、主旨的关键词句
这里说的关键词句其实就是文眼,圈住了它,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如在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一文中,“明朗”一词就是作者眼中江南冬景的总特点,下文所描绘的五幅冬景图都是围绕这一特点来写的;《金岳霖先生》一文,汪曾祺就是围绕金岳霖“有趣”这个特点来展开细节描写的。
又如老舍《想北平》中:“可是,我真爱北平。”“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是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曹文轩《前方》中:“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是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体现文章线索的词句
如苏轼《赤壁赋》一文是围绕“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这样的情感线索来写的;又如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是围绕“激动极了”——“穿心的悲痛”——“喜气洋洋”——“埋葬欢乐”——“心轻松和光明些了”——“悲愁的心”这样的心理线索来展开叙述的。
3.反映段落中心的词句
如《江南的冬景》一文,郁达夫围绕江南冬景“明朗”的特点描绘了五幅图:“可爱”的曝背谈天图、“生气”的午后冬郊图、“悠闲”的寒村微雨图、“美丽”的江南冬雨图、“逍遥”的旱冬闲步图。抓住了这五个词,就把握了这五幅图的特点。
4.反复出现的词句
要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它们对表达作者情感、反映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
如鲁迅《祝福》一文中,四叔“皱眉”这一细节共出现3次。祥林嫂初到鲁镇,四叔“皱了皱眉”,是讨厌她是个寡妇,是个不吉利的人;祥林嫂从河边淘米回来,神色慌张,四叔又“皱了皱眉”,是担心她是从婆家逃出来的,是个不守礼教的人。祥林嫂再到鲁镇,四叔“照例皱过眉”,是认为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因此祝福时不让她沾手。由此看出,四叔是个保守、顽固、自私、无情的封建礼教卫道士。
又如《想北平》中老舍反复写自己“说不出”对北平的爱,其实他并不是“说不出”,而是言语不能完全表达他对整个北平的极致的爱,因为爱得太深,所以无从表达,这种爱已经深深地渗入了老舍的血里、骨髓里。
5.修饰的词语
文章中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修饰语,却蕴涵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在阅读时应该圈出类似这样的词语。
如张洁在《我的四季》中写到“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其中“细瘦的”、“锈钝的”都能体现出少年时期耕种人生的艰辛。
再如《祝福》中“我”问短工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短工“淡然的”回答,鲁镇的女人听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听完后“满足的”去了,这里“淡然的”、“满足的”均能体现鲁镇人的冷漠无情,在他们眼里祥林嫂是可有可无的,祥林嫂的存在只不过增加了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由此可以体会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6.运用写作技巧处
如老舍在《想北平》中将北平与巴黎、美国等作对比,写出了北平“动中有静”、“布置匀调”、“接近自然”的特点,用“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直抒胸臆的句子表达自己对北平深厚的爱;韩少功《我心归去》的第一节描写法国物质环境的优裕,是为下文写身在异乡的寂寞冷清、思念故乡作铺垫的;《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侧面、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贾宝玉俊朗、叛逆、蔑视世俗、要求平等的性格特点。
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景、物、情的关系,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环境的渲染、人物的刻画。在这些地方作必要的批注,可以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写法,对自己的写作会有较大的帮助,还可以写些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苏教版必修一《想北平》、《我心归去》和《乡土情结》三课为学生作了很好的示范。
7.饱含深情、富有哲理的句子
文章里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画下这些句子并在空白处写些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感悟,这样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并会给我们以生活的启发。
如“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