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閱读教学讲析课文时,往往需要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突破口”。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地登门入室,准确地领会文章的精华和作者的意图,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选择课文的突破口显得尤其重要。根据笔者的经验,寻找突破口,切口要小,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从题目突破
好的题目,醒目有神,能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感官,起到吸引读者、一气读完的作用。文章的题目,有的提示所写的内容范围,有的表明文章的中心,有的暗示文章的结构层次。比如《将相和》一文教学时,可以分析这个题目,它是一个主谓短语,题眼是“和”。学生肯定产生很多疑问,鼓励让他们质疑,教师也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将”是谁?“相”是谁?他们各是怎样的人?他们原来为什么不和(矛盾)?他们又是如何和好(解决矛盾)?他们和好的意义什么?反映了什么主题?笔者将题目作为突破口,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寻求答案的欲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主发表看法,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肯定正面的看法,纠正片面的看法,这样,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多向交流,课堂教学重难点一一突破。
二、从线索突破
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常见的线索有:时间、事件、事物、思想感情等。把线索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有利于整体把握文章,能使各个教学环节顺畅。比如《灯光》一文教学时,抓住两条线索来展开教学。第一个线索是灯光,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文章哪些地方写到了灯光?第二个线索是“多好啊”,让学生快读课文认真思考:文中三次“多好啊”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说这话时,他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是什么好?小组讨论,学生发言,课堂交流,师生解决。
三、从细节突破
“于细微处见真情”,好的细节描写,往往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也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和遭际,因此,把细节描写作为分析人物形象的突破口,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爱之链》一文教学时,分析乔依形象时,可从乔依为老妇人修车的细节中突破:“为了干活方便,他摘下来破手套,两只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他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他的手蹭破了,也顾不上擦流出的血”“当他干完活时,两只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结合这些富有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概括出乔依具有如下优秀的品质:用尽全力,不怕脏累,乐于助人,真心诚意地替老妇人修车。
四、从关键字词突破
每篇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字词,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作用。它们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教学时,可以抓住宇航员遨游太空发出的感叹句,梳理出两个矛盾的关键词“可爱”和“破碎”,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分析,围绕地球为什么这么可爱,为什么容易破碎,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阅读,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五、从重点句子突破
抓住文中重要的句子,或中心句或过渡句作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有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立意所在。比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教学时,可以抓住文中“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这一过渡句作为突破口。“物理天才”承上,“生活强者”启下,巧妙地把全文分成两个部分。据此提出两个问题:找出前文中描写霍金是物理天才的词句;分析霍金作为生活强者在命运让他失去太多时候的面对人们的不解所做的回答。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霍金的伟大之处——物理上的贡献;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感受霍金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当然,课文的突破口还有很多,诸如表现手法、人物形象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突破口不一定是课文的重难点,但一定是抓住局部带动全篇的关键点。寻找突破口,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切忌过大,让学生抓得住够得着;力求适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和表达的欲望。语文教师要善于对课文作整体性把握,创造性地找到最佳教学突破口,达到教师主导教和学生主体学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民主小学(226200)
一、从题目突破
好的题目,醒目有神,能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感官,起到吸引读者、一气读完的作用。文章的题目,有的提示所写的内容范围,有的表明文章的中心,有的暗示文章的结构层次。比如《将相和》一文教学时,可以分析这个题目,它是一个主谓短语,题眼是“和”。学生肯定产生很多疑问,鼓励让他们质疑,教师也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将”是谁?“相”是谁?他们各是怎样的人?他们原来为什么不和(矛盾)?他们又是如何和好(解决矛盾)?他们和好的意义什么?反映了什么主题?笔者将题目作为突破口,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寻求答案的欲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主发表看法,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肯定正面的看法,纠正片面的看法,这样,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多向交流,课堂教学重难点一一突破。
二、从线索突破
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常见的线索有:时间、事件、事物、思想感情等。把线索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有利于整体把握文章,能使各个教学环节顺畅。比如《灯光》一文教学时,抓住两条线索来展开教学。第一个线索是灯光,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文章哪些地方写到了灯光?第二个线索是“多好啊”,让学生快读课文认真思考:文中三次“多好啊”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说这话时,他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多好”是什么好?小组讨论,学生发言,课堂交流,师生解决。
三、从细节突破
“于细微处见真情”,好的细节描写,往往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也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和遭际,因此,把细节描写作为分析人物形象的突破口,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爱之链》一文教学时,分析乔依形象时,可从乔依为老妇人修车的细节中突破:“为了干活方便,他摘下来破手套,两只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他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他的手蹭破了,也顾不上擦流出的血”“当他干完活时,两只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结合这些富有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概括出乔依具有如下优秀的品质:用尽全力,不怕脏累,乐于助人,真心诚意地替老妇人修车。
四、从关键字词突破
每篇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字词,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作用。它们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教学时,可以抓住宇航员遨游太空发出的感叹句,梳理出两个矛盾的关键词“可爱”和“破碎”,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分析,围绕地球为什么这么可爱,为什么容易破碎,引导学生逐层深入阅读,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五、从重点句子突破
抓住文中重要的句子,或中心句或过渡句作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有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立意所在。比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教学时,可以抓住文中“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这一过渡句作为突破口。“物理天才”承上,“生活强者”启下,巧妙地把全文分成两个部分。据此提出两个问题:找出前文中描写霍金是物理天才的词句;分析霍金作为生活强者在命运让他失去太多时候的面对人们的不解所做的回答。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霍金的伟大之处——物理上的贡献;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感受霍金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当然,课文的突破口还有很多,诸如表现手法、人物形象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突破口不一定是课文的重难点,但一定是抓住局部带动全篇的关键点。寻找突破口,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切忌过大,让学生抓得住够得着;力求适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和表达的欲望。语文教师要善于对课文作整体性把握,创造性地找到最佳教学突破口,达到教师主导教和学生主体学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民主小学(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