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5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艺术2+1项目”也给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校本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多样的特长、建设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然而,在校本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有这样几个问题不容忽略:
第一,校本课程要保证教育公平。
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该是一件对学生的发展有利的,家长饱含期待的好事。然而,校本课程设置时,需要引进多种多样的设备,各种随之而来的硬件要求无疑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发展孩子的特长,不能将这种负担转嫁,加重家长的负担;发展孩子的素质是首要任务,素质不等于专长,不能为了某一门课程而摒弃其他的爱好,让孩子专门化训练,家长投入巨大的心力、财力,此举可能反而激起孩子的反感,双方都受到损伤。本应该是为了培养孩子而设置的校本课程,如果不考虑公平性,让每一个在学校的孩子都接受到本该属于他们的心灵熏陶,而是分出三六九等,条件好的孩子选择特长班,条件不好的孩子坐在旁边负责观看,校本课程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设置应该简单易行,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有能力加入,得到锻炼与快乐。
第二,校本课程要挑战教师素质。
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对教师的素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求每个教师具备相应科目的能力。有的人认为,学校的音乐、美术、体育老师那么多,随便找两个老师上课就可以了。事实上,校本课程不是单纯的课程教授与考核,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的课程,有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前提,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好就成了重中之重。
有的老师上课让孩子意犹未尽,跳绳的时候也能花样繁出,操场上充满欢乐的笑声;有的老师却把课上得很乏味,孩子们直说上课只是跳来跳去真的很没劲。这就需要教师投入其中,加入到校本课的研发之中,群策群力,寻找一种适合孩子的,能够调动孩子积极性的课程——创造属于孩子自己的校本课。
校本课程对教师的另一个挑战是:校本课程结合本校实际,不是单学科的教授。为了设计新颖别样的课程,有可能是多种学科的综合大课程。寻找相同的教学主题,多学科立体交叉,比如,以端午节为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校本课程可以结合这一主题自主开发课程——语文学科的教师介绍端午节、介绍诗人屈原、介绍万古流传的诗篇《离骚》;数学老师以赛龙舟为例编一些时间分配的数学问题;英语老师介绍一些国外的传统节日,比如圣诞节;综合老师可以教孩子们包粽子,缝制小荷包;地方老师介绍给孩子自己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土人情;品德课的教师更是可以以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孩子们多方位地了解了知识,增强了情感,他们的认识立体起来,思想厚重起来,这样的校本课程比起零散的知识传授有太多的不同。
第三,校本课程要减轻课业负担。
许多家长和教师担心,校本课程会给孩子本来就已经十分紧张的学习生活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孩子们已经够累的了,还要加课,那他们能受得了吗?
考评制度似乎成了课程设置时一个突破不了的瓶颈,一切与考试无关的内容都成了类似阑尾的部分,可有可无。
其实,校本课程完全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打破人们的顾虑。每个孩子学习的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孩子们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热情,老师只是课堂上的指引者,学生随着老师一起在课堂上释放自己的热情,享受学习带来的愉悦过程。
第四,校本课程要发展多样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不注重甄别筛选的过程,重在每个学生的参与,评价过程中主要以评价促发展,鼓励学生参与。
不同的校本课程有不同的评价方式,但是应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主题。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一经出现便在学校间广泛流传,然而也有给学生贴上不同的认定标签之嫌。有的孩子音乐好只喜欢上音乐课;有的孩子体育好只喜欢上体育课。这样孩子就忽略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科之间往往形成了巨大的罅隙,以后无论在做多少工作都难以填补。校本课程结合生活实际,将多学科综合有效的编排,能解决学科之间不交流的问题。教师在评价时需要注意变换形式,发展多样化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时最重要的是注重发觉、注重培养,每个孩子在校本课堂上的表现力不同,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每个孩子不同的闪光点,不以一时的评价去断定孩子,限制孩子未来的发展。
第五,校本课程要深化道德教育。
“药加鑫事件”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敲了一记警钟,许多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孩子的假期生活全部被钢琴训练、围棋比赛等项目包围,不得喘息。单纯的特长训练让孩子的精神紧绷,个性偏执。
校本课程在培养孩子的特长时,也要注意潜移默化中渗透道德的教育。让每个孩子知道感恩的生活,中华传统诵读篇《弟子规》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只有在一个人的道德与心智足够成熟,能够判断所学的知识是与非、善与恶的时候,才是可以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一个丧失了良知的人,学习了再多的文化知识,也只会误入迷途。
学校是一个孩子每天主要学习、生活的场所,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教导孩子明辨是非,指引每个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
新的发展契机给校本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契机。校本课程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时要注意的问题。
(作者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市汽轮小学校)
第一,校本课程要保证教育公平。
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该是一件对学生的发展有利的,家长饱含期待的好事。然而,校本课程设置时,需要引进多种多样的设备,各种随之而来的硬件要求无疑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发展孩子的特长,不能将这种负担转嫁,加重家长的负担;发展孩子的素质是首要任务,素质不等于专长,不能为了某一门课程而摒弃其他的爱好,让孩子专门化训练,家长投入巨大的心力、财力,此举可能反而激起孩子的反感,双方都受到损伤。本应该是为了培养孩子而设置的校本课程,如果不考虑公平性,让每一个在学校的孩子都接受到本该属于他们的心灵熏陶,而是分出三六九等,条件好的孩子选择特长班,条件不好的孩子坐在旁边负责观看,校本课程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设置应该简单易行,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有能力加入,得到锻炼与快乐。
第二,校本课程要挑战教师素质。
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对教师的素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求每个教师具备相应科目的能力。有的人认为,学校的音乐、美术、体育老师那么多,随便找两个老师上课就可以了。事实上,校本课程不是单纯的课程教授与考核,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的课程,有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前提,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好就成了重中之重。
有的老师上课让孩子意犹未尽,跳绳的时候也能花样繁出,操场上充满欢乐的笑声;有的老师却把课上得很乏味,孩子们直说上课只是跳来跳去真的很没劲。这就需要教师投入其中,加入到校本课的研发之中,群策群力,寻找一种适合孩子的,能够调动孩子积极性的课程——创造属于孩子自己的校本课。
校本课程对教师的另一个挑战是:校本课程结合本校实际,不是单学科的教授。为了设计新颖别样的课程,有可能是多种学科的综合大课程。寻找相同的教学主题,多学科立体交叉,比如,以端午节为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校本课程可以结合这一主题自主开发课程——语文学科的教师介绍端午节、介绍诗人屈原、介绍万古流传的诗篇《离骚》;数学老师以赛龙舟为例编一些时间分配的数学问题;英语老师介绍一些国外的传统节日,比如圣诞节;综合老师可以教孩子们包粽子,缝制小荷包;地方老师介绍给孩子自己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土人情;品德课的教师更是可以以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孩子们多方位地了解了知识,增强了情感,他们的认识立体起来,思想厚重起来,这样的校本课程比起零散的知识传授有太多的不同。
第三,校本课程要减轻课业负担。
许多家长和教师担心,校本课程会给孩子本来就已经十分紧张的学习生活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孩子们已经够累的了,还要加课,那他们能受得了吗?
考评制度似乎成了课程设置时一个突破不了的瓶颈,一切与考试无关的内容都成了类似阑尾的部分,可有可无。
其实,校本课程完全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打破人们的顾虑。每个孩子学习的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孩子们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热情,老师只是课堂上的指引者,学生随着老师一起在课堂上释放自己的热情,享受学习带来的愉悦过程。
第四,校本课程要发展多样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不注重甄别筛选的过程,重在每个学生的参与,评价过程中主要以评价促发展,鼓励学生参与。
不同的校本课程有不同的评价方式,但是应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主题。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一经出现便在学校间广泛流传,然而也有给学生贴上不同的认定标签之嫌。有的孩子音乐好只喜欢上音乐课;有的孩子体育好只喜欢上体育课。这样孩子就忽略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科之间往往形成了巨大的罅隙,以后无论在做多少工作都难以填补。校本课程结合生活实际,将多学科综合有效的编排,能解决学科之间不交流的问题。教师在评价时需要注意变换形式,发展多样化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时最重要的是注重发觉、注重培养,每个孩子在校本课堂上的表现力不同,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每个孩子不同的闪光点,不以一时的评价去断定孩子,限制孩子未来的发展。
第五,校本课程要深化道德教育。
“药加鑫事件”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敲了一记警钟,许多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孩子的假期生活全部被钢琴训练、围棋比赛等项目包围,不得喘息。单纯的特长训练让孩子的精神紧绷,个性偏执。
校本课程在培养孩子的特长时,也要注意潜移默化中渗透道德的教育。让每个孩子知道感恩的生活,中华传统诵读篇《弟子规》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只有在一个人的道德与心智足够成熟,能够判断所学的知识是与非、善与恶的时候,才是可以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一个丧失了良知的人,学习了再多的文化知识,也只会误入迷途。
学校是一个孩子每天主要学习、生活的场所,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教导孩子明辨是非,指引每个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
新的发展契机给校本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契机。校本课程是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时要注意的问题。
(作者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市汽轮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