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凤凰县这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处于湖南省西部边缘,在这神奇的土地上湘西人民通过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出许多让世界震惊的文化。而凤凰纸扎艺术就是其中一种风格独特带有浓厚湘西民族地域特点的民间工艺,这种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它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丧俗、巫俗、节庆和庙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们情感的抒发,它体现了湘西人民的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美丽小城;非遗;纸扎;地域特色
一、湘西凤凰纸扎艺术的概述
湘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着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它有着厚重的湘西地域文化特色,它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就是由楚文化与当地本土文化、苗文化融汇而形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他们的宗教信仰。而这些宗教信仰都是民间艺人们创作的源泉,纸扎的题材都来自于当地的一些民间传说和他们对自然生活的崇拜。民间的匠人通过自己对题材的想象或对生活的感悟,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出许多不同意味的作品,比如喜得贵子的“麒麟灯”结婚用的“鸳鸯灯”,期盼丰收的“金鱼灯”等等,这些作品朴素而活泼,风格独特有趣,抒发了人们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期盼。
湘西凤凰纸扎艺术它的题材范围广泛、造型结构严谨夸张、色彩明亮丰富,具有浓郁的湘西风土人情。纸扎的题材范围一般是选择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神话故事、宗教文化或者民间典故。正是因为这些的影响,凤凰纸扎作品而极富地域特色,通过这些纸扎作品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传统的敬意。关于凤凰纸扎艺术的文献记载,在官方文献里几乎找不到,这一艺术形式都是凭老工匠艺人口耳相传下来,纸扎这一独特而绚烂的民间艺术,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由唐代传入湘西,在清末民初到达顶峰,在民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就是说在一百多年前这一艺术形式在民间繁荣发展起来。
二、湘西凤凰纸扎的分类
纸扎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往往是和民间的丧葬习俗区分不开的。早在人类文明开没有开始初期,当时的丧葬习俗是以活人和实物殉葬,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则是由实物和陶俑代替,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陶俑殉葬就是陕西的兵马俑了,它是现在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陶俑殉葬。到了近代的丧葬形式就开始以纸扎殉葬来代替,湘西苗族和土家族他们多数至古以来就流行土葬,他们相信肉身死后灵魂不会消失,死后灵魂还会在世间活动,灵魂会庇佑子孙后代。所以为了超度亡灵,安抚死者,需要请法师为逝者做法事和道场,为了消除死亡的恐惧和不幸,他们就更加注重入殓和入葬。而凤凰的纸扎在这个丧葬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随葬物品,它被湘西人民赋予更多的情感意义在里面。而到了现代纸扎艺术不仅仅只用于丧葬,还多用于民族民间的节日庆典和祭祀庆典活动等。纸扎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祭祀性纸扎,二是游艺性纸扎。三是观赏纪念性纸扎
1、祭祀性纸扎
古时候人们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灵魂会进入地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冥府,随葬一些器物供死者在冥府使用。祭祀性纸扎就是指这些供冥府使用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和家畜等,所以在当时祭祀性纸扎是非常大的一类。这类纸扎大概可以分为六类:一种是仪式道具类,仪式道具纸扎主要是道士使用的道具,比如:棺罩、金银幡等仪式道具,这类还有就是巫术和祭祀迎神酬神活动中的道具和用品。第二种是人物神像类,这类主要是包括神像人物、戏剧人物、金童玉女、侍女随从等,这类纸扎主要是提供给死者冥府使用或者保护他们。第三种是建筑类,建筑类一般是古代的庭院、牌坊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也出现了一些现代建筑,比如别墅洋房等。第四类是交通工具类,这类常见的是马车、汽车等。第五类就是日常生活类,这类常见的有冥府使用的金山银山、钱币、珠宝、生活器皿等,到了现代紧跟时代的潮流,出现了一些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电话、彩电等日常器皿。第六类就是丧家而特制的一些纸扎用品。
2、游艺性纸扎
游艺性纸扎常常见于湘西的民俗游艺活动,节令和人生礼仪等喜庆活动,湘西凤凰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们的民间习俗种类繁多而且还非常多彩,除了汉族常见的节日外,湘西少数民族还拥有众多属于他们本民族的节日盛会,如苗族的“四月八姑娘节”、“六月六”,土家族的社巴节、跳马节等,不管是他们结婚生子、丧葬还是盖新房,甚至是远方来的客人,热情好客的凤凰人民都会举行热闹的庆祝活动,在这些民俗活动中,都离不开纸扎,纸扎的类型一般包括有采莲船、蚌壳、狮子、龙等纸扎游艺道具,还有各种色彩明亮的纸扎风筝和彩灯,它们形态各异,色彩缤纷。
3、观赏纪念性纸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审美观念也发生转变,凤凰纸扎的功能由祭祀和游艺逐渐向审美和观赏功能转变,所以观赏纪念性纸扎由此出现,这类纸扎的形式主要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活泼有趣的动物,比如纸扎的鱼、纸扎的虾、纸扎的鹿等。
三、湘西凤凰纸扎的工艺
凤凰纸扎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扎骨、裱纸、彩绘、组装四个部分,所有工序加起来一共有十四道之多。聂方俊——湘西凤凰纸扎艺术的代表人物,纸扎世家,他说一件看起来很简单的作品,一般制作要经历10多道工序,用时大概4天左右,其中最难的一个工序就是扎骨架,扎制的过程就像我们画素描,一般我们画素描都会用线条打形和构图,不过纸扎工艺不同的是用竹篾来构形,素描的线条出错了可以修改,但是扎骨架却不能出现误差要一次成型。如果遇到弧形的线条时,那么就不是仅仅把竹篾弯曲就可以的,而是必须先把竹篾放到火上烤使它慢慢弯曲变形,这个弯曲的弧度就必须靠工匠的手感。
纸扎制作的工艺的第一步是破竹,用锯子把竹子锯成长短不一样的筒状,然后用蔑刀把竹筒批成竹片,一个竹子大概分为八份。第二步是破篾,把破好的竹条加工成厚薄均匀的竹篾,破篾的时候要注意竹篾长短粗细一样。破篾之后就要刮篾,用小刀把竹篾表面刮得光滑,以防制作的时候伤到手,刮篾要使每根竹篾的宽窄和厚薄相同,这个是每个扎纸艺人的基本功。第三步是缠篾,这个工艺是使用湘西自己生产的土纸来包裹竹篾,这样做的好处是为了以后裱糊方便。第四步是搓纸捻,纸扎的骨架是由纸搓成的线来固定的,搓纸捻是非常传统的一种古老工艺。第五步是制作曲篾,这个工序是纸扎工艺的一个关键步骤,这个工艺一共有三种方法——折篾、揉篾、烤篾。竹篾要加工成什么程度需要靠匠人的经验。第六步是制作骨架,这个是整个工艺里的难点,也是最难以把握的。骨架的制作包含了力学,也决定了作品的外形、整个的结构和作品的尺寸。第七步是裱糊,把裁剪好的皮纸用他们自己调制的浆糊裱在事先扎制好的骨架表面。聂方俊对裱糊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先裱后糊,先凹后凸,先暗后明,先背后面,先里后外。第八步是彩绘,彩绘就是上色,在上色之前,先需要用黑色墨笔勾出外形轮廓,勾轮廓线的时候必须一气呵成,不能停顿,要保持线条的流传性,粗细均匀。然后在勾勒好的线条内填充颜色,填色的顺序必须是从深到浅,从里到外。第九步是组装,以狮子头为例,组装就是把胡须、眼睫毛、鼻毛等依次组装粘贴。
四、湘西凤凰纸扎的意义
人类长期在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用祭祀先人的方式来哀悼死者,他们认为这种形式能安抚悲伤,派遣消极情绪。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丧事有了新的诠释,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单纯的信奉鬼神,而是更得的关注人们情感的表达,他们对鬼神有了更多的理解。这种观念的改变就有了“喜丧”这一全新的形式,并且在民间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喜丧”这一風俗的出现也就意味着人们面对死亡不再消极,而是开始趋于理智。其实“喜丧”风俗在中国唐代的时候就已经兴起,发展到明清时期开始流行,在办丧事期间,人们会搭台演戏,还有乐队表演。扎制一些人或动物的纸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取悦鬼魂,为死者家属或家族消灾解难,给他们一定的庇佑,为刚离开人世的亲属给予一定的慰藉,所以就有了哭丧、吊孝、祭祀、守灵和烧纸钱、烧纸马这一些风俗,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取悦鬼魂,安慰亲人。“喜丧”这一形式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体现了人们深厚的人情味。
湘西凤凰纸扎源远流长,它根植与湘西人民生活,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它集审美性、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纸扎作为湘西民俗活动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渗透到湘西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湘西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凤凰纸扎色彩绚丽多彩,造型神秘新奇,寓意丰富给人带来丰富的视觉冲击力和无穷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湘西凤凰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许月《山西建筑》 2016
[2]《湘西土家族丧葬文化及其伦理研究》李岑《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0
[3]http://www.baike.com/wiki/%E5%87%A4%E5%87%B0%E7%BA%B8%E6%89%8E
作者简介:罗惠,单位: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关键词】:美丽小城;非遗;纸扎;地域特色
一、湘西凤凰纸扎艺术的概述
湘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着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它有着厚重的湘西地域文化特色,它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就是由楚文化与当地本土文化、苗文化融汇而形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他们的宗教信仰。而这些宗教信仰都是民间艺人们创作的源泉,纸扎的题材都来自于当地的一些民间传说和他们对自然生活的崇拜。民间的匠人通过自己对题材的想象或对生活的感悟,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出许多不同意味的作品,比如喜得贵子的“麒麟灯”结婚用的“鸳鸯灯”,期盼丰收的“金鱼灯”等等,这些作品朴素而活泼,风格独特有趣,抒发了人们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期盼。
湘西凤凰纸扎艺术它的题材范围广泛、造型结构严谨夸张、色彩明亮丰富,具有浓郁的湘西风土人情。纸扎的题材范围一般是选择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神话故事、宗教文化或者民间典故。正是因为这些的影响,凤凰纸扎作品而极富地域特色,通过这些纸扎作品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传统的敬意。关于凤凰纸扎艺术的文献记载,在官方文献里几乎找不到,这一艺术形式都是凭老工匠艺人口耳相传下来,纸扎这一独特而绚烂的民间艺术,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由唐代传入湘西,在清末民初到达顶峰,在民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就是说在一百多年前这一艺术形式在民间繁荣发展起来。
二、湘西凤凰纸扎的分类
纸扎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往往是和民间的丧葬习俗区分不开的。早在人类文明开没有开始初期,当时的丧葬习俗是以活人和实物殉葬,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则是由实物和陶俑代替,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陶俑殉葬就是陕西的兵马俑了,它是现在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陶俑殉葬。到了近代的丧葬形式就开始以纸扎殉葬来代替,湘西苗族和土家族他们多数至古以来就流行土葬,他们相信肉身死后灵魂不会消失,死后灵魂还会在世间活动,灵魂会庇佑子孙后代。所以为了超度亡灵,安抚死者,需要请法师为逝者做法事和道场,为了消除死亡的恐惧和不幸,他们就更加注重入殓和入葬。而凤凰的纸扎在这个丧葬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随葬物品,它被湘西人民赋予更多的情感意义在里面。而到了现代纸扎艺术不仅仅只用于丧葬,还多用于民族民间的节日庆典和祭祀庆典活动等。纸扎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祭祀性纸扎,二是游艺性纸扎。三是观赏纪念性纸扎
1、祭祀性纸扎
古时候人们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灵魂会进入地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冥府,随葬一些器物供死者在冥府使用。祭祀性纸扎就是指这些供冥府使用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和家畜等,所以在当时祭祀性纸扎是非常大的一类。这类纸扎大概可以分为六类:一种是仪式道具类,仪式道具纸扎主要是道士使用的道具,比如:棺罩、金银幡等仪式道具,这类还有就是巫术和祭祀迎神酬神活动中的道具和用品。第二种是人物神像类,这类主要是包括神像人物、戏剧人物、金童玉女、侍女随从等,这类纸扎主要是提供给死者冥府使用或者保护他们。第三种是建筑类,建筑类一般是古代的庭院、牌坊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也出现了一些现代建筑,比如别墅洋房等。第四类是交通工具类,这类常见的是马车、汽车等。第五类就是日常生活类,这类常见的有冥府使用的金山银山、钱币、珠宝、生活器皿等,到了现代紧跟时代的潮流,出现了一些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电话、彩电等日常器皿。第六类就是丧家而特制的一些纸扎用品。
2、游艺性纸扎
游艺性纸扎常常见于湘西的民俗游艺活动,节令和人生礼仪等喜庆活动,湘西凤凰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们的民间习俗种类繁多而且还非常多彩,除了汉族常见的节日外,湘西少数民族还拥有众多属于他们本民族的节日盛会,如苗族的“四月八姑娘节”、“六月六”,土家族的社巴节、跳马节等,不管是他们结婚生子、丧葬还是盖新房,甚至是远方来的客人,热情好客的凤凰人民都会举行热闹的庆祝活动,在这些民俗活动中,都离不开纸扎,纸扎的类型一般包括有采莲船、蚌壳、狮子、龙等纸扎游艺道具,还有各种色彩明亮的纸扎风筝和彩灯,它们形态各异,色彩缤纷。
3、观赏纪念性纸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审美观念也发生转变,凤凰纸扎的功能由祭祀和游艺逐渐向审美和观赏功能转变,所以观赏纪念性纸扎由此出现,这类纸扎的形式主要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活泼有趣的动物,比如纸扎的鱼、纸扎的虾、纸扎的鹿等。
三、湘西凤凰纸扎的工艺
凤凰纸扎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扎骨、裱纸、彩绘、组装四个部分,所有工序加起来一共有十四道之多。聂方俊——湘西凤凰纸扎艺术的代表人物,纸扎世家,他说一件看起来很简单的作品,一般制作要经历10多道工序,用时大概4天左右,其中最难的一个工序就是扎骨架,扎制的过程就像我们画素描,一般我们画素描都会用线条打形和构图,不过纸扎工艺不同的是用竹篾来构形,素描的线条出错了可以修改,但是扎骨架却不能出现误差要一次成型。如果遇到弧形的线条时,那么就不是仅仅把竹篾弯曲就可以的,而是必须先把竹篾放到火上烤使它慢慢弯曲变形,这个弯曲的弧度就必须靠工匠的手感。
纸扎制作的工艺的第一步是破竹,用锯子把竹子锯成长短不一样的筒状,然后用蔑刀把竹筒批成竹片,一个竹子大概分为八份。第二步是破篾,把破好的竹条加工成厚薄均匀的竹篾,破篾的时候要注意竹篾长短粗细一样。破篾之后就要刮篾,用小刀把竹篾表面刮得光滑,以防制作的时候伤到手,刮篾要使每根竹篾的宽窄和厚薄相同,这个是每个扎纸艺人的基本功。第三步是缠篾,这个工艺是使用湘西自己生产的土纸来包裹竹篾,这样做的好处是为了以后裱糊方便。第四步是搓纸捻,纸扎的骨架是由纸搓成的线来固定的,搓纸捻是非常传统的一种古老工艺。第五步是制作曲篾,这个工序是纸扎工艺的一个关键步骤,这个工艺一共有三种方法——折篾、揉篾、烤篾。竹篾要加工成什么程度需要靠匠人的经验。第六步是制作骨架,这个是整个工艺里的难点,也是最难以把握的。骨架的制作包含了力学,也决定了作品的外形、整个的结构和作品的尺寸。第七步是裱糊,把裁剪好的皮纸用他们自己调制的浆糊裱在事先扎制好的骨架表面。聂方俊对裱糊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先裱后糊,先凹后凸,先暗后明,先背后面,先里后外。第八步是彩绘,彩绘就是上色,在上色之前,先需要用黑色墨笔勾出外形轮廓,勾轮廓线的时候必须一气呵成,不能停顿,要保持线条的流传性,粗细均匀。然后在勾勒好的线条内填充颜色,填色的顺序必须是从深到浅,从里到外。第九步是组装,以狮子头为例,组装就是把胡须、眼睫毛、鼻毛等依次组装粘贴。
四、湘西凤凰纸扎的意义
人类长期在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用祭祀先人的方式来哀悼死者,他们认为这种形式能安抚悲伤,派遣消极情绪。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丧事有了新的诠释,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单纯的信奉鬼神,而是更得的关注人们情感的表达,他们对鬼神有了更多的理解。这种观念的改变就有了“喜丧”这一全新的形式,并且在民间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喜丧”这一風俗的出现也就意味着人们面对死亡不再消极,而是开始趋于理智。其实“喜丧”风俗在中国唐代的时候就已经兴起,发展到明清时期开始流行,在办丧事期间,人们会搭台演戏,还有乐队表演。扎制一些人或动物的纸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取悦鬼魂,为死者家属或家族消灾解难,给他们一定的庇佑,为刚离开人世的亲属给予一定的慰藉,所以就有了哭丧、吊孝、祭祀、守灵和烧纸钱、烧纸马这一些风俗,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取悦鬼魂,安慰亲人。“喜丧”这一形式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体现了人们深厚的人情味。
湘西凤凰纸扎源远流长,它根植与湘西人民生活,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它集审美性、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纸扎作为湘西民俗活动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渗透到湘西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湘西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凤凰纸扎色彩绚丽多彩,造型神秘新奇,寓意丰富给人带来丰富的视觉冲击力和无穷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湘西凤凰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许月《山西建筑》 2016
[2]《湘西土家族丧葬文化及其伦理研究》李岑《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0
[3]http://www.baike.com/wiki/%E5%87%A4%E5%87%B0%E7%BA%B8%E6%89%8E
作者简介:罗惠,单位: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