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城市基辅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96651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步在基辅街头,各式建筑的古色古香与雍容华丽浑然一体。最著名的中央大街赫列夏季克的繁华堪与美国百老汇、法国香榭里舍媲美,这里汇聚了欧洲各国名牌商品,被称为“基辅的购物天堂”。街道全长120。米,放眼望去宽阔、整洁,周末以及节日期间整条街道更是全部改为步行街,方便游客和行人毫无顾忌地尽情畅游在醉人的美景里。关于赫列夏季克大街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赫列夏季克”是因为在此发源的河流—直流向988年基辅市民接受基督教洗礼的地方;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此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在此纵横交错着若干小河。无论怎样,今天的基辅中央大街以其独特的风韵已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美丽标志。
  位于中央大街尽头的独立广场有着约两百年的历史,每逢乌克兰重大节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广场面积虽说不是很大,然而各处景观错落有致,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丝毫没有突兀抑或建筑物给人的沉重、压迫之感,相反,广场与中央大街两侧的建筑风格流畅而柔美,给人以轻松、惬意的享受。坐在广场中央的喷泉旁,看着调皮的孩子在水中嬉戏,浪漫的情侣牵手漫步,年过花甲的老人与朋友追忆过往,习惯了行色匆匆的你也一定忍不住在此放慢脚步,享受这里的生活给人的舒缓。
  基辅被称作“全俄城市之母”,988年,这里的一场第聂伯河洗礼使东斯拉夫人从此接受了基督教,也是在这里,东斯拉夫的第一部法律著作《罗斯法典》赫然问世,还是在这里,一部《往年纪事》为罗斯的历史找到了依据,使其得到了传承。
  位于基辅市中心、第聂伯河右岸的基辅洞窟修道院又可谓斯拉夫文明的发端。基辅洞窟修道院是古罗斯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由修士圣安东尼于1051年建立。起初这里被一片森林覆盖,一位虔诚祈祷的神甫在此地挖掘了一个洞窟,潜心苦修,后来来此地修行的修士越聚越多,于是圣安东尼和他的学生们便在此地陆续建起了修道院,逐渐成为一个大的建筑群。
  洞窟修道院早期只是修道室,修士在此独善其身,随着在此修行的人品行高尚,声名远扬,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和流浪汉纷纷来此求得援助,于是修道院也自然地背负起了济世施善的使命。几个世纪以来,修道院历经了无数次战争的洗礼、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却依然难掩它曾经的辉煌。早在12世纪,这里就已成为宗教和文化的中心,这里有圣像画室、缮写室,修士们将经文译成斯拉夫语,修士涅斯托尔也在这个时期著成了斯拉夫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编年史作品《往年纪事》。
  如今,基辅洞窟修道院分为上院和下院两部分。上院主要为博物馆区,包括古代珍宝博物馆、图书和图书印刷博物馆、乌克兰民族装饰艺术博物馆等,下院是乌克兰东正教会修道院。斯拉夫字母的创始者基里尔和梅福记、修士涅斯托尔等著名人物的墓碑即修建于此。
  修道院里还有奇特的一景——木乃伊。这些木乃伊是修士死后的尸体自然风干而成的,现共存有125具。手持蜡烛随着庄严肃穆的人群一起走在这狭长、黑暗的地下洞穴,看着已经长眠于此的修士的遗体,不禁为他们的精神所打动,也许真的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使人更接近真理。
  基辅洞窟修道院最突出的特点是安静,尽管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但听不到嘈杂的声音,丝毫不会感到人潮簇拥,你可以自由地、放松地慢慢观赏。在这里还有乌克兰最大的神学院,坐在学院前边的长椅上可以看到旁边的菜地里有修士在耕作,也可以看到成群的修士整齐地出发,甚至还有神甫在为虔诚的信仰者排忧解难。
  岁月抚不平历史的沧桑,时空隔不断世代的相连。基辅的每个角落仿佛都在向人们诉说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城市从任何角度看去都是一幅祥和、美丽的画卷。
其他文献
20世纪以来,美国史学经历了从特纳边疆学说到西部历史研究、新西部历史研究以及当今环境史研究的演进,追寻这一学术脉络的生成与流变,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美国史学趋势的内在理路。然而我们习惯于以“后见之明”看待特纳边疆学说的深远影响,却忽视它提出之初的学术背景及其遭际。实际上这一新学说最初在低谷中发出,却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回音,并逐渐汇聚成时代最强音。这正是本文“重返历史现场”进行回访的主旨所在。  1893
“唐宁街10号”,很多人都说这是全世界最出名的地址,但问题是它为何是个“地址”呢?想想看,白宫、中南海、凡尔赛宫、克里姆林宫……全世界有哪一个大国的领导人官邸是有地址的呢?就算有,肯定也都被这个宫那个府的响亮名号遮住了。只有英国首相办公居住的地方不叫首相府,却以地址著称,活似个民宅。但事实上也就是一个民宅模样。  唐宁街10号(英语:10 Downing Street),位于英国首都伦敦西敏市西敏
日机轰炸下上海南站的儿童(1937年,王小亭摄)  1937年8月28日正午,日本军机轰炸上海火车南站,不断俯冲袭击,投弹20余枚,炸死平民250余人,伤者无数,沪杭铁路交通枢纽尽毁。照片中,一个满身是血的儿童在剧痛和惊恐中号啕大哭,身边只有被炸毁的车站月台和过街天桥。  照片的拍摄者王小亭回忆道:“铁轨上、月台上到处是炸死炸伤的人,断肢残体处处皆是,只是由于工作,才使我忘了所看到的东西。我停步装
一、坐船过红海    从沙特首都利雅得开车去西部的吉达港,并不都是平坦的沙漠公路,当中居然有两段山路,其中一段的景观颇有些美国中西部山地的味道,路边矗立着陡峭巨大的山石;而另一段接近吉达港的山路却弯道多多,忽高忽低,跑过这段山路,便看到吉达港了。  我到吉达港时,天已经黑了,根本没有看清这个港口是什么样子。第二天早晨起来吃过早饭后,就驱车直奔吉达港口,将车辆交给当地的海关工作人员,由他们负责装船运
身体的残疾无疑是令人惋惜和痛苦的。而对于敏感的艺术家来说,残疾所带给他们的也许不仅仅是痛苦,就好像基因突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高凤翰和劳特累克就是两位因为残疾而迸发出无限创作灵感的艺术家。  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山人、南阜左手等。他工诗文,擅书画,精篆刻,擅制砚,是“扬州八怪”之一,由于晚年右臂瘫残,而用左手作画,更加闻名。高凤翰出生在一个官宦、书香、亦农亦盐
编译 王惠云    1887年,高更在马提尼克度过了夏秋两季,在这段时间里,高更强化了以往作品中偶尔出现的装饰技巧。几年来,他一直与印象派画家关系密切,而现在,无论是地理区域,还是创作风格。他都与印象派分道扬镳。马提尼克岛强烈的光线、鲜艳的色彩、以及无处不在、赏心悦目的丰富植物,这些都激发了高更的装饰情怀。  这幅风景画被处理得宛如一幅挂毯,茂密的丛林、绿色的树荫夹杂着暖暖的黄色,这一切都使画面独
《三驾车》(《运水的童工》)是俄罗斯绘画艺术家瓦西里·格里戈利耶维奇·佩罗夫(1834—1882)创作的一幅形象逼真、震撼人心的畫作。画中的三个孩子正拉着一个载着巨大水桶的雪橇艰难前行。这幅画作被视为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民艰苦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  瓦西里·佩罗夫,俄国风俗画、历史画和肖像画家,19世纪民主主义与现实主义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1834年1月出生于俄国西西伯利亚秋明州的一个贵族家庭
据联合國的一项预测,2011年下半年全世界人口将达到70亿。届时,地球上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这么多的人吗?  17世纪时,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就预测他的國家有100万人口。而且,他还通过地图计算出人类居住地区面积是荷兰國土的13385倍,并且根据当时荷兰的入口过密状况分析,世界人口如果接近极限,总数将高达133.85亿。  据估计,在列文虎克所处时代,地球上的人口仅有5亿。尽管此前的1000年
2015年9月3日,3岁男童遗体被冲上土耳其海岸的照片让人们心碎。照片中的男孩儿身穿红色T恤和短裤,面部朝下趴在沙滩上,这仅仅是大批的来自中东和非洲难民蜂拥来到欧洲寻求避难的一个缩影。  2015年12月9日外媒报道,美国《时代》选出德国总理默克尔为2015年度风云人物。当选理由之一是她对叙利亚难民的处理让她成为“欧洲的良心”。  2015年12月14日路透社消息,德国总理默克尔周日称,想要“大幅
我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中国知识界青年的热门话题。谈到萨特,我首先忆起的是他那张在街头叫卖左派报纸 “人民事业报”的照片。他老态龙钟、其貌不扬,躲在酒瓶底似的老式近视眼镜儿后面。这幅照片后来被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先生收入他主编的文集《萨特研究》(1981)中。  萨特的学说和作品在中国广为传播之时正是中国青年一代从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精神废墟中艰难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