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吃饭总喜欢剩一口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ho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妈妈常说,是不是吃干净会撑死?因为我每次吃饭都要剩一口,已经被家人骂了好多回了。”有位网友留言说,无论是在外面吃还是在家里吃,吃米饭的时候,每次都会剩下一口。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是这样做了她就觉得舒服了。即使还没吃饱,但就是不想吃了。
  我认识的一对情侣朋友,男生每天会给女孩打早安电话,但是听到女生还躺在床上没起床时,就有些不大高兴了。于是,浪漫的早安电话成了女孩的起床闹钟,两人后来就吵架了。
  后来,我们几个朋友聚餐,席间有友人夸这位男生定时吃饭的好习惯。男生开玩笑说,这个习惯对于他来说,有着创伤性影响。小时候,家里管教严格,规定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没吃就会叫你吃,不吃就会赶着你吃,逃跑就会打着你吃。男生说,我都吃习惯了,不吃不行。当他说出都吃习惯了的时候,我忽然联想到:这很有可能就是他和女友争吵的缘由了。因为他很爱他的女友,所以潜意识中,把当年父母用在他身上的模式,放到了女友身上。而他父母当年爱他的做法之一,就是逼着他到点要吃饭。
  吃饭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有过被逼饭经验的朋友都会有这种感受:被逼着吃饭,已经不是你自己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甚至事关父母爱不爱你的高度。
  有位朋友与大家分享说,小时候,被逼着吃饭,一定要吃,不然就被“硬塞”到嘴里,哪怕是生病了吃不下也要吃。后来,她有了厌食倾向,她说记忆中一到饭点就难受,一口饭能吃半天。
  如何理解这种难受这位朋友用了“硬塞”这个词。强行的突破,就是边界被侵犯的感觉。她一到饭点就难受,一口饭吃上半天,就是对“硬塞”的抗拒所做的心理挣扎。而边界被突破的孩子,并不能,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维护自己的边界,甚至都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所以他们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防御方式,来表达内在的情绪比如,有的人出现了厌食倾向。
  还有些朋友,他们可能被逼饭的程度不算太厉害,也可以是他们的内心弹性更大些,所以他们的潜意识发现了一个好方法:吃饭的时候,专门要留下一小口。留下一小口,看起来有点浪费食物的表现,浪费并不是目的,而是终归有一口是自己能说了算的空间。
  想起有次在小区里散步,看到一位奶奶追着她家孩子喂饭的情景。孩子看起来应该差不多一岁左右,可能还不会语言表达,但是他总是想去拿奶奶手里的勺子。“你不会用的,我喂你吃。快吃!”奶奶就是不给他。小孩拿不到勺子,就跑到小桌子的另一端,以示对抗。
  回頭想想,真是无比同情这个孩子。或许,年幼的孩子还不会用勺子,又或者拿不稳,把米饭掉在桌面。但是,当孩子自己把食物放在嘴里的时候,你去看孩子的眼睛,是充满着成就感的光芒。
  我们要学会给孩子自己吃饭的权利。如果我们不能尊重和信任,那本质上就是没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你也更难相信孩子未来成长所需要的意志力。越是不信任,越是想控制,越是削弱了成长的力量,孩子就越是没法做好一件事。孩子的人生该由他自己去经历,孩子的成长就是自己去体验生活的过程。
  正如你爱你的另一半,你可以提醒他该怎么样,我们可以做一些必要的提醒,但是怎么做、做不做,终归是他自己的事情。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主人公高老头用近乎疯狂、有驳常理的父爱去教育、对待两个女儿,两个女儿最终沦为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牺牲品。拙文将着重分析“父爱”悲剧产生的原因,金钱在作品中丰富的象征和讽刺意味及笔者对父爱悲剧的一些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父爱 悲剧 金钱 教育 引以为戒  高老头的父爱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心理观念冲突的悲剧。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
《矮大紧指北》:另类人文冷知识  高晓松是近年来在社交网络上公认的“靠才华吃饭”的人之一。他曾推出了一系列谈话类节目,比如《晓说》,也担任过《奇葩说》的导师,他风趣犀利、不乏人文关怀的谈话风格受到了大众欢迎。  2017年6月,高晓松带着《矮大紧指北》正式登陆“蜻蜓FM”,这是一档主打冷知识式的谈资类节目,除了独家首播之外,这档节目被设计成付费产品,一共156期节目,一周3期,一共200元。  和
在我们的教室里,在很多人的书桌上,都有一条神奇的“分界线”。  这条线是两张拼在一起的书桌自然形成的线,也因此常被用来当作同桌之间的分界线。当两方“领土”的主人變得水火不容的时候,这条“分界线”也就成了“前线”。  我和同桌张承就处于这样的状态。张承最喜欢上课睡觉,幸亏他脑袋灵光,考试的时候总能有不错的发挥,因此很多时候老师都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没想到这厮竟还跟我嬉皮笑脸,当
2018年7月9日,51岁的亨特,被首相特蕾莎·梅指定担任英国外交大臣,这位从牛津大学毕业的海军上将之子,一下火了。不少人还不知道,他还是个地道的中国女婿,娶了位西安美女,受太太影响他痴迷东方文化和古老中医,夫妻俩的跨国婚姻故事,简直比西方爱情影片还精彩。一次偶遇,被美丽的中国姑娘迷住  杰里米·亨特,1967年出生于伦敦西南风景如画的戈德尔明小镇。牛津大学毕业后,他曾经在伦敦一家顾问公司工作,然
摘要:于永正老师用将近六十年的教学生涯践行了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在其教学过程中以“儿童的语文”为关键词,采用“手把手,实打实”教学、“不用眼睛读,而是用心看”、“微笑教学”法,以及“什么都能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的方法贯彻他的语文课堂,达到了自然质朴的效果,赢得了儿童的童心。本文以于永正《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为依据,依托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评析。  关键词:儿童的语文 《祖父的园子》 自然质朴  《义务教
朋友圈的奇妙之处,在于前任明明可以将你屏蔽但却没有屏蔽的信息,正是对方想透露出来的。你还会一边看一边揣测,他是真的忘了我吗?  人年纪大了,经常会开始“回忆杀”。  回忆的内容无非就是奋斗岁月和恋爱时光,对当年的前任,本来恨得咬牙切齿,但时间可以原谅一切,有时候不禁会好奇,当年的他在干吗呢?  我有个朋友,18年前,还是个15岁的小女孩时,谈了个大两岁的初恋,如今已经分手很多年了。有一天她忽然跟我
摘 要:《虎丘记》作为明代散文的代表作,它的意义不在于山水风光的描绘和流连山水时情志的抒发,它是对那个时代俗世狂欢生活的一往情深的描绘。  关键词:俗世生活 狂欢场景 深情描绘  《虎丘记》是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字中郎)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山水游记中的经典。但综观全文,山水处却着墨甚少,仅在第三段有几处:“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
蕾拉·斯利玛尼《温柔之歌》取材于真实发生的美国杀婴案件,描写了保姆杀害雇主家两个孩子的悲剧故事,这是一部聚焦于女性生存,阶级矛盾,移民问题等等社会现实问题的残酷悲剧。作者用冷静克制的笔触还原惨案,并试图找到隐藏在破碎故事版块背后的重重线索。女性生存困境无疑是小说中悲剧书写的主题与重点,小说以保姆路易斯和雇主米里亚姆两位女性各自的故事线展开,我们可以发现,两人的困境呈现出多重性的特点。依据此特征,本
摘 要:长期以来,对于文本主题的过高关注,使得人们往往忽略了小说写作技巧的重要性。纯熟的文字、精巧的设计、流畅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题的完整性和接受度。小说《孽子》的写作视野趋于边缘,同性恋者长期以来的异端形象和暧昧定位,使作者必须注意如何巧妙地运用技巧将文本主题循序渐进且清晰完整地传递出来。《孽子》通过以对话呈现画面的写作技巧、独特的写作观点的确立、情节的回溯和对接、对于同性恋世界进行完整
摘 要: 贾平凹习惯于在每部小说的后记里以及一些访谈中阐述自己的小说观,结合其作品,可以大略归纳其小说观念有这么一些内容:首先是作品要关注现实生活,有记录、揭示、批判社会现实的责任。其次是强调民族形式与现代意识或人类意识的结合。再次是追求把小说写得像生活一样自然,追求一种“混沌”美学。第四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讲究意象的营构,追求虚实结合。  关键词:小说观 关注现实 意象 生活化 现代意识  在当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