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濡目染”“耳熟能详”的区别:前者是中性词,而后者多为褒义。前者强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是不知不觉的,并且影响一定很大。后者强调一种主动的状态,而且经过努力就清楚明白,更强调一种人为的因素。
“耳熟能详”语出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这是欧阳修的母亲在引述欧阳修先父的一段话之后说的话:他平时教导别人的子弟,也常用这些话,我听熟了,所以能详尽地复述出来。后遂以“耳熟能详”四字成文,表示听得次数多了,内容很熟悉,以致能详尽地复述出来。例如:
(1)我幼稚万分,偶用几个典,也无非“填海补天”等耳熟能详的字句。(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
(2)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人杜甫,曾在这里陪严武泛过舟,还作过一首五言律诗。(李劼人《大波》三部九章)
(3)吴承恩在射阳簃里创作了不朽的《西游记》,淮安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袁鹰《远行》)
(4)当时最后的班机事件,就是轰动四方的孔家的“载狗不载人”事件,年老一辈的人,想仍然耳熟能详。(陈凡《一个记者的经历》)
理解这条成语要抓住两点:一是“耳熟”,耳朵听熟了;二是“能详”,能详细说出来。前举书证中,张恨水所用“填海补天”之类的典故、李劼人提到的诗人杜甫的大名以及吴承恩在射阳簃创作《西游记》、孔祥熙家二小姐“载狗不载人”这样的往事,都是可以经常听到又能详细地说出的,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使用“耳熟能详”非常贴切。现在有些人没有把握住这两点,错误地把“耳熟能详”等同于“熟悉”,只要是熟悉,不管能不能听、能不能复述,都说“耳熟能详”,把这条成语用得似是而非。例如:
(5)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延安的形象早已耳熟能详。
(6)“囤地”与“打击囤地”,在敏感的“高房价时代”早就耳熟能详,开发商一直在囤地,政府部门一直也在打击囤地。
(7)香蕉润肠通便的功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坚持每天吃一两根香蕉,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收缩腰腹,焕发由内而外的健康美丽。
(8)每个护林员的管护范围在图上一一标明……使护林员对自身职责、任务……耳熟能详。
以“延河水”“宝塔山”为主要特征的“延安形象”,是不能用耳朵听的,只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不能说“耳熟能详”,可以改为“深入人心”。接下来所说的“‘囤地’与‘打击囤地’”的斗争是人们常常见到的客观现实,而不是听得多了可以复述的传闻、故事,最好改为“司空见惯”。而“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说“尽人皆知”。至于“在图上一一标明”,无疑是让人看而不是让人听的,当然更不能说“耳熟能详”了,应该改为“一目了然”。
“耳熟能详”这条成语的使用频率很高,其中用得似是而非的为数不少,这种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耳熟能详”语出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这是欧阳修的母亲在引述欧阳修先父的一段话之后说的话:他平时教导别人的子弟,也常用这些话,我听熟了,所以能详尽地复述出来。后遂以“耳熟能详”四字成文,表示听得次数多了,内容很熟悉,以致能详尽地复述出来。例如:
(1)我幼稚万分,偶用几个典,也无非“填海补天”等耳熟能详的字句。(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
(2)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人杜甫,曾在这里陪严武泛过舟,还作过一首五言律诗。(李劼人《大波》三部九章)
(3)吴承恩在射阳簃里创作了不朽的《西游记》,淮安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袁鹰《远行》)
(4)当时最后的班机事件,就是轰动四方的孔家的“载狗不载人”事件,年老一辈的人,想仍然耳熟能详。(陈凡《一个记者的经历》)
理解这条成语要抓住两点:一是“耳熟”,耳朵听熟了;二是“能详”,能详细说出来。前举书证中,张恨水所用“填海补天”之类的典故、李劼人提到的诗人杜甫的大名以及吴承恩在射阳簃创作《西游记》、孔祥熙家二小姐“载狗不载人”这样的往事,都是可以经常听到又能详细地说出的,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使用“耳熟能详”非常贴切。现在有些人没有把握住这两点,错误地把“耳熟能详”等同于“熟悉”,只要是熟悉,不管能不能听、能不能复述,都说“耳熟能详”,把这条成语用得似是而非。例如:
(5)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延安的形象早已耳熟能详。
(6)“囤地”与“打击囤地”,在敏感的“高房价时代”早就耳熟能详,开发商一直在囤地,政府部门一直也在打击囤地。
(7)香蕉润肠通便的功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坚持每天吃一两根香蕉,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收缩腰腹,焕发由内而外的健康美丽。
(8)每个护林员的管护范围在图上一一标明……使护林员对自身职责、任务……耳熟能详。
以“延河水”“宝塔山”为主要特征的“延安形象”,是不能用耳朵听的,只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不能说“耳熟能详”,可以改为“深入人心”。接下来所说的“‘囤地’与‘打击囤地’”的斗争是人们常常见到的客观现实,而不是听得多了可以复述的传闻、故事,最好改为“司空见惯”。而“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说“尽人皆知”。至于“在图上一一标明”,无疑是让人看而不是让人听的,当然更不能说“耳熟能详”了,应该改为“一目了然”。
“耳熟能详”这条成语的使用频率很高,其中用得似是而非的为数不少,这种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