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27-01
历史是一门常教常新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然而那种在历史课堂上只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的陈旧教法,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使历史课堂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首先得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瑞士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德国著名文学家哥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当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
笔者结合自己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怎样从六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的。
一、利用DVD、多媒体、挂图等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一切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我在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文化大革命》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一段视频,内容是关于揪斗国家主席刘少奇的画面。然后老师对学生讲:“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批斗,失去了人身自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悲剧?我们应当从中吸取哪些教训?”这样引出新课《文化大革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的危害,特別是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认识到加强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这样的开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不得不去思考造成这一场民族悲剧的前因后果,去学习课本、解决这些疑问。再如我在讲八年级下册历史中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时,先出示自己画的两幅教学挂图,第一幅是《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第二幅是《肥猪赛大象》。然后问学生:“这两幅漫画反映的现象是否真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学生被我画的两幅漫画所吸引,并且带着老师问的几个问题,很快地投入到书本学习中去了,并且能认真研读课文,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利用好课本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是为了配合历史课堂教学而设,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有关“圆明园”的国宝“铜牛头”的插图的来历,课本上并未介绍,学生不了解,但它又是一个学习知识点。我向学生讲圆明园是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宫殿和园林。在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后,劫掠三天,为了消灭罪证,他们竞放火焚烧了圆明园。其中圆明园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铜头全部被英法联军盗走。2000年,中国有关方面耗费巨资从香港拍卖会上买回了三件国宝,它们分别是:铜牛头、铜虎头、铜猴头。我在讲述这个插图的有关故事时,学生们全被吸引住了,他们个个对英法列强的强盗行为义愤填膺,都对圆明园的被毁和无数国宝的流失而痛惜不已。通过我对这幅插图的讲解,激发了学生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爱国热情,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恰当利用歌曲等教育资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我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在教八年级上册历史的“抗日战争”这个单元时,我配合讲“九·一八事变”,播放了《松花江上》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讲“七·七事变”时播放了《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军民大生产》等歌曲,学生从歌曲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到国土沦丧、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悲痛;感受到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抗日,用血内筑起新长城的强烈爱国感情;感受到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心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的决心。
四、巧妙地利用语文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如,我在讲八年级下册《抗美援朝》这一课时,让学生们借阅九年级语文课本魏巍写的一篇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学生们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内容,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志愿军战士之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那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够用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队”,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历史课本上对志愿军抗美援朝,只是客观简略地叙述,而语文课本上既叙述了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又加了合情合理的评价,对志愿军战士内心世界的崇高伟大也进行了揭示和歌颂。这样学生既学了语文,又学了历史,两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五、利用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学生兴趣很高。如,在七年级上期的一次活动中,有一个学生讲了“胡说”一词的由来的故事就很有趣。故事内容是这样的:“胡说”、“胡来”始于东晋之后,史称这一时期为“五胡乱中原”。胡人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远少数民族的称呼。当时由于西晋王朝的腐朽,胡人打入中原,赶走了西晋皇帝,主宰了西晋。由于汉族封建统治者说话、办事完全以当时的汉族封建礼法为依据,而胡人因文化背景不同,并不以汉人的说话、办事为依据,所以当时的汉人把胡人的礼教称为“胡说”、“胡来”。到后来,把汉人的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说法和做法也称之为“胡说”、“胡来”了。这个词反映了当时汉族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一种歧视。通过这个故事使许多同学知道了“胡说”一词的由来,也了解了西晋之后南北朝时期的那段历史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六、利用当地历史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兴趣
如,我在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课前,先让学生到我镇焦坡村去瞻仰焦坡革命烈士纪念碑,全班学生都参加了这次活动。后来学生们都能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述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都深切感受到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前辈和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次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出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历史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只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加强备课,认真钻研,因地制宜,就会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打造出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历史是一门常教常新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然而那种在历史课堂上只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的陈旧教法,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使历史课堂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首先得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瑞士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德国著名文学家哥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当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
笔者结合自己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怎样从六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的。
一、利用DVD、多媒体、挂图等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一切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我在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文化大革命》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一段视频,内容是关于揪斗国家主席刘少奇的画面。然后老师对学生讲:“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批斗,失去了人身自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悲剧?我们应当从中吸取哪些教训?”这样引出新课《文化大革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的危害,特別是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认识到加强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这样的开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不得不去思考造成这一场民族悲剧的前因后果,去学习课本、解决这些疑问。再如我在讲八年级下册历史中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时,先出示自己画的两幅教学挂图,第一幅是《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第二幅是《肥猪赛大象》。然后问学生:“这两幅漫画反映的现象是否真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学生被我画的两幅漫画所吸引,并且带着老师问的几个问题,很快地投入到书本学习中去了,并且能认真研读课文,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利用好课本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是为了配合历史课堂教学而设,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有关“圆明园”的国宝“铜牛头”的插图的来历,课本上并未介绍,学生不了解,但它又是一个学习知识点。我向学生讲圆明园是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宫殿和园林。在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后,劫掠三天,为了消灭罪证,他们竞放火焚烧了圆明园。其中圆明园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铜头全部被英法联军盗走。2000年,中国有关方面耗费巨资从香港拍卖会上买回了三件国宝,它们分别是:铜牛头、铜虎头、铜猴头。我在讲述这个插图的有关故事时,学生们全被吸引住了,他们个个对英法列强的强盗行为义愤填膺,都对圆明园的被毁和无数国宝的流失而痛惜不已。通过我对这幅插图的讲解,激发了学生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爱国热情,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恰当利用歌曲等教育资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我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在教八年级上册历史的“抗日战争”这个单元时,我配合讲“九·一八事变”,播放了《松花江上》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讲“七·七事变”时播放了《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军民大生产》等歌曲,学生从歌曲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到国土沦丧、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悲痛;感受到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抗日,用血内筑起新长城的强烈爱国感情;感受到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心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的决心。
四、巧妙地利用语文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如,我在讲八年级下册《抗美援朝》这一课时,让学生们借阅九年级语文课本魏巍写的一篇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学生们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内容,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志愿军战士之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那是因为他们身上具有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够用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队”,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历史课本上对志愿军抗美援朝,只是客观简略地叙述,而语文课本上既叙述了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又加了合情合理的评价,对志愿军战士内心世界的崇高伟大也进行了揭示和歌颂。这样学生既学了语文,又学了历史,两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五、利用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学生兴趣很高。如,在七年级上期的一次活动中,有一个学生讲了“胡说”一词的由来的故事就很有趣。故事内容是这样的:“胡说”、“胡来”始于东晋之后,史称这一时期为“五胡乱中原”。胡人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远少数民族的称呼。当时由于西晋王朝的腐朽,胡人打入中原,赶走了西晋皇帝,主宰了西晋。由于汉族封建统治者说话、办事完全以当时的汉族封建礼法为依据,而胡人因文化背景不同,并不以汉人的说话、办事为依据,所以当时的汉人把胡人的礼教称为“胡说”、“胡来”。到后来,把汉人的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说法和做法也称之为“胡说”、“胡来”了。这个词反映了当时汉族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一种歧视。通过这个故事使许多同学知道了“胡说”一词的由来,也了解了西晋之后南北朝时期的那段历史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六、利用当地历史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兴趣
如,我在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课前,先让学生到我镇焦坡村去瞻仰焦坡革命烈士纪念碑,全班学生都参加了这次活动。后来学生们都能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述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都深切感受到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前辈和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次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出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历史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只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加强备课,认真钻研,因地制宜,就会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打造出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