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文阅读的优势明显,不仅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思考,还能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鉴于此,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群文阅读视野下进行习作教学,提高学生习作能力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群文阅读 习作能力 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是一种突破性的阅读方式,和一般的单篇阅读和整本阅读不一样,它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与习作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应重视这种阅读方式的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依托群文阅读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依托群文阅读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意义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和谐统一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够依托群文阅读提升学生习作能力,不仅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而且还提供了多种文本范式,使学生习得写作技巧,促进习作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依托群文阅读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策略
1.萃取群文,激发写作动机
群文阅读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但我们也不能随便选择几篇文章,把它们无序地呈现,选择文章是群文阅读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教师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一般可以通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内容等进行确定,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发现、延伸和拓展。
选取好文章,但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呢?笔者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曾萃取《狐狸和葡萄》《衷情的小狐狸》《列那狐偷鱼》《狐狸分奶酪》这四篇文章进行共读,这四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有趣,紧扣学生心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这一组文本的阅读,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狐狸的不同形象,习得如何通过情节表现人物特点,这样有效避免和降低学生写作的盲目性。故事中狐狸的形象迥然不同,总有一个形象,总有一个情节,总有一种心灵能触动学生心灵。笔者围绕议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狐狸,你会怎么做?和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还沉浸在上一环节讨论的快乐中,自然有话可讲,写作兴趣非常浓厚,此时教师相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必要的情节,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萃取好一组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个性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擦亮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
2.依托群文,夯实写作基础
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一篇课文的基础上,补充延伸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一组文章,进行群文间的对照,引导学生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对比和思考,发现和品味语言文字的特点,寻到阅读与习作间的关联,从而积累和丰富写作素材,为写作打下基础。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时,笔者就有目的地去找与“思乡”相关的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藕与莼菜》《想北平》这几个具有相同主题的文本,进入了笔者的视线。笔者在这组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围绕议题“思乡是什么”和学生展开了讨论,答案各种各样,有的说思乡是童年时代的桂花雨;有的说思乡是月亮;还有的说思乡是“藕”和“莼菜”的美味……由于不同的人对思乡的理解不同,大家判断的标准不同,所以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都有道理。课文《桂花雨》和这三篇文章,虽然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不一样,但是思乡之情是一样的。作者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语言都贴近生活,富有画面感,是学生学习如何写出思乡文章的范本。通过一篇篇文本的阅读,他们习得了如何联系自己的生活,选取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在“思乡”主题的写作中打开了思路,学生的一篇篇佳作跃然纸上。
学生在阅读中借助求同、求异等思维,不断地发现,始终保持着新鲜感,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也能开拓写作思路,在阅读中积累和丰富写作素材,为后面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精读群文,迁移写作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只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由此可见,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和提炼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并将其迁移、内化成自己的写作技能。写作方法的指导重要的是“点面结合”,兼顾全篇及多个文本时,也要切合学生的“点”,重点剖析“点”,做到统筹规划。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安排了一篇写人作文,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写人,关键是要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一组相关群文进行归纳共性。表格形式分为“我发现文章是用
【关键词】群文阅读 习作能力 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是一种突破性的阅读方式,和一般的单篇阅读和整本阅读不一样,它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与习作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应重视这种阅读方式的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依托群文阅读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依托群文阅读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意义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和谐统一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够依托群文阅读提升学生习作能力,不仅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而且还提供了多种文本范式,使学生习得写作技巧,促进习作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依托群文阅读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策略
1.萃取群文,激发写作动机
群文阅读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但我们也不能随便选择几篇文章,把它们无序地呈现,选择文章是群文阅读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教师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一般可以通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内容等进行确定,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发现、延伸和拓展。
选取好文章,但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呢?笔者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曾萃取《狐狸和葡萄》《衷情的小狐狸》《列那狐偷鱼》《狐狸分奶酪》这四篇文章进行共读,这四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有趣,紧扣学生心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这一组文本的阅读,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狐狸的不同形象,习得如何通过情节表现人物特点,这样有效避免和降低学生写作的盲目性。故事中狐狸的形象迥然不同,总有一个形象,总有一个情节,总有一种心灵能触动学生心灵。笔者围绕议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狐狸,你会怎么做?和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还沉浸在上一环节讨论的快乐中,自然有话可讲,写作兴趣非常浓厚,此时教师相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必要的情节,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萃取好一组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个性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擦亮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
2.依托群文,夯实写作基础
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一篇课文的基础上,补充延伸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一组文章,进行群文间的对照,引导学生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对比和思考,发现和品味语言文字的特点,寻到阅读与习作间的关联,从而积累和丰富写作素材,为写作打下基础。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时,笔者就有目的地去找与“思乡”相关的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藕与莼菜》《想北平》这几个具有相同主题的文本,进入了笔者的视线。笔者在这组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围绕议题“思乡是什么”和学生展开了讨论,答案各种各样,有的说思乡是童年时代的桂花雨;有的说思乡是月亮;还有的说思乡是“藕”和“莼菜”的美味……由于不同的人对思乡的理解不同,大家判断的标准不同,所以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都有道理。课文《桂花雨》和这三篇文章,虽然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不一样,但是思乡之情是一样的。作者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语言都贴近生活,富有画面感,是学生学习如何写出思乡文章的范本。通过一篇篇文本的阅读,他们习得了如何联系自己的生活,选取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在“思乡”主题的写作中打开了思路,学生的一篇篇佳作跃然纸上。
学生在阅读中借助求同、求异等思维,不断地发现,始终保持着新鲜感,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也能开拓写作思路,在阅读中积累和丰富写作素材,为后面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精读群文,迁移写作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只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由此可见,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和提炼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并将其迁移、内化成自己的写作技能。写作方法的指导重要的是“点面结合”,兼顾全篇及多个文本时,也要切合学生的“点”,重点剖析“点”,做到统筹规划。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安排了一篇写人作文,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写人,关键是要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一组相关群文进行归纳共性。表格形式分为“我发现文章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