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他山之石,攻习作之难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a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文阅读的优势明显,不仅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思考,还能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鉴于此,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群文阅读视野下进行习作教学,提高学生习作能力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群文阅读 习作能力 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是一种突破性的阅读方式,和一般的单篇阅读和整本阅读不一样,它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与习作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应重视这种阅读方式的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依托群文阅读提升学生习作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依托群文阅读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意义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和谐统一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够依托群文阅读提升学生习作能力,不仅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而且还提供了多种文本范式,使学生习得写作技巧,促进习作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依托群文阅读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策略
   1.萃取群文,激发写作动机
   群文阅读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但我们也不能随便选择几篇文章,把它们无序地呈现,选择文章是群文阅读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教师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一般可以通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内容等进行确定,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发现、延伸和拓展。
   选取好文章,但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呢?笔者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曾萃取《狐狸和葡萄》《衷情的小狐狸》《列那狐偷鱼》《狐狸分奶酪》这四篇文章进行共读,这四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有趣,紧扣学生心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这一组文本的阅读,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狐狸的不同形象,习得如何通过情节表现人物特点,这样有效避免和降低学生写作的盲目性。故事中狐狸的形象迥然不同,总有一个形象,总有一个情节,总有一种心灵能触动学生心灵。笔者围绕议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狐狸,你会怎么做?和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还沉浸在上一环节讨论的快乐中,自然有话可讲,写作兴趣非常浓厚,此时教师相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必要的情节,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萃取好一组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个性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擦亮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
   2.依托群文,夯实写作基础
   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一篇课文的基础上,补充延伸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一组文章,进行群文间的对照,引导学生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对比和思考,发现和品味语言文字的特点,寻到阅读与习作间的关联,从而积累和丰富写作素材,为写作打下基础。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时,笔者就有目的地去找与“思乡”相关的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月是故乡明》《藕与莼菜》《想北平》这几个具有相同主题的文本,进入了笔者的视线。笔者在这组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围绕议题“思乡是什么”和学生展开了讨论,答案各种各样,有的说思乡是童年时代的桂花雨;有的说思乡是月亮;还有的说思乡是“藕”和“莼菜”的美味……由于不同的人对思乡的理解不同,大家判断的标准不同,所以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都有道理。课文《桂花雨》和这三篇文章,虽然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不一样,但是思乡之情是一样的。作者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语言都贴近生活,富有画面感,是学生学习如何写出思乡文章的范本。通过一篇篇文本的阅读,他们习得了如何联系自己的生活,选取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在“思乡”主题的写作中打开了思路,学生的一篇篇佳作跃然纸上。
   学生在阅读中借助求同、求异等思维,不断地发现,始终保持着新鲜感,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也能开拓写作思路,在阅读中积累和丰富写作素材,为后面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精读群文,迁移写作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只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由此可见,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和提炼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并将其迁移、内化成自己的写作技能。写作方法的指导重要的是“点面结合”,兼顾全篇及多个文本时,也要切合学生的“点”,重点剖析“点”,做到统筹规划。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安排了一篇写人作文,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写人,关键是要写出人物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一组相关群文进行归纳共性。表格形式分为“我发现文章是用
其他文献
【摘要】古诗作为我国的一种特定的文体,自有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特点和永恒的魅力。好的古诗具有“诗中有韵”“诗中有画”“诗中有意”三个特点。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古诗教学中,教者可引导学生读出古诗之“三美”——音美、形美、意美,切实提高古诗教学成效。本文以王安石《元日》教学为例,阐述了以上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古诗教学“三美”  “文体有别,教法各异”。语文教学中,教师须有敏锐的文体意识,才能真正
活动区活动以游戏为基点,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目标隐藏在环境和材料之中,显得更为宽松、自由,孩子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选择材料,自主学习,并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活动区的“三自”即自由、自发、自主,意味着每个孩子都是在自己的水平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活动,需要教师对不同个体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指导。同时,孩子的成长,就像是成长中的稻穗,漫长而美丽。但现实并非如此,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无情地告诉
徐 斌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特聘专家,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编委。  1992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第一名,2000年获全国小学数学观摩课评比一等奖。曾应邀为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学术年会上观摩课,在《小学数学教师》等20余家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应邀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讲学400余次。教育事迹在《人民教育》“名师人生
【摘要】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在素养引领下的数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品质。本文围绕思维深刻性这个主旨,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阐述了关于如何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数学思维 深刻  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核心素养中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于教师节在北京八一学校的讲话而指出:“教师要做
2013年秋,我在台北新生国小观摩了该校郑济仁老师执教《翠玉白菜》(选自台湾南一书局出版的国语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五课)的教学过程。以下是他的教学活动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目标简约明了,过程简单朴实,师生合作探究,学习扎实有效。对照两岸小学语文学习的目标与评量、时间与内容。笔者有三点启发:  学习目标清晰——“来这里”  从活动设计中可以看出,本堂课学生需要达成的能力指标有三项。为了达成目标。师生开
【摘要】华罗庚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就是把薄的书读厚了,也能把厚的书读薄了。读文学书是这样,读数学书也是这样,如何充分发掘教材,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对一些数学知识做深度思考,掌握本质的东西,就是把书“读薄”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把新旧知识及相关课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就能深化对新知的理解,这也就相当于把书“读厚”了。只有这样真正把数学知识读懂了,才能使学生在数学方面获得更大发展。  
【摘要】趁着教学改革的东风,笔者学校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与“改革课堂教学”相交融的内涵与途径,进行着“翻转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本文从组织结构、课堂引领、信息整合、专家指导、微视频制作、课堂展示、点面结合七个方面总结了学校在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的经验。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成果 反思  2013年,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映入了翰林人的视野,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每册就选编了为数不多的说理文教材,教师教学此类文体时,往往重理轻文,丢弃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严重缺失。  针对以上教学状况,在无锡市青年教师同篇目《滴水穿石的启示》(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堂教学比赛活动中,我们本着三维目标的教学理念,充分依托教材特点,在词语的获取和运用,在事例论证的叙述方式,在掌握说理文构篇的基本方法这三个
【摘要】空间观念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发展想象空间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各种活动建立清晰的几何观念,从而真实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 面积  研究的问题  《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点→线→面”的飞跃、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的转化,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面积计算奠定基础
轰轰烈烈的十年课改中教学评价的改革必不可少,它对于写字教学的变革更是一大重点工程。传统的写字评价,都是从教者的角度依据由自我观察而得,因此对孩子的评价往往也不够客观准确,明显暴露出评价主体及方式的单一性,导致学生素质得不到多样性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关于加强小学生写字训练的通知〔84〕教初字014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