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刊是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是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先进性的重要舆论阵地。发挥党刊阵地作用,促进数字出版转型,是当务之急、大势所趋。
强化“四种意识”坚守党刊阵地
当前,党刊发展既面临难得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传统媒体面临着市场被压缩、影响力下降,舆论引导和主导能力越来越脆弱的问题,有的甚至沦为微博、微信的“印刷体”。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守阵地,是摆在党刊面前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针对传统报刊下行明显的趋势,增强“一体联动”意识。新兴媒体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行媒体并购与重组,力推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的联动、融合发展,搭建起了基于海量内容的数据库,并根据用户需求开发出多种数字产品和服务,数字出版业务步入成熟期。面对不断变化的媒体形态,国内党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媒体已经到了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切实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树立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要强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联动”发展意识,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针对公众舆论场所位移的现状,增强“无网不胜”意识。党刊多为半月刊、月刊或双月刊,虽然以选题厚重、分析深刻见长,但在时效性上却远远落后于互联网,也落后于日报。一个微博大V,粉丝数量动辄数百万,多则上千万,而在发行量上可以与之媲美的党刊寥寥无几。党刊要坚守阵地,一方面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进和创新网上宣传,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另一方面要强化“无网不胜”发展意识,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
针对多种阅读载体并举的态势,增强“立体传播”意识。数字阅读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得到人们的认同。党刊必须拓宽传播渠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立体传播体系。要着力从内容加工的数字环境、加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下功夫,解决资源再造问题,让编辑记者熟练运用新兴媒体,特别是善于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即时传播、海量传播、立体传播,甚至达到新闻首创、首发、首播,扩大受众群体。要树立用户意识,采用新兴媒体传播语境,构建多终端、即时性、互动式的立体传播载体平台。
针对自身优势和劣势对比,增强“党刊自信”意识。党刊经过多年的积淀,形成了理论权威、报道准确、评论精辟的特点,具有品牌优势;累积了数量可观、非常珍贵的过刊资料,具有内容资源优势;拥有一批新闻报道经验丰富,精通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的高级人才,具有编辑素质优势。新兴媒体尽管具有技术和渠道优势,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信息权威性不高、碎片化严重、虚假信息并存等问题。在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竞相发展、百舸争流的情势下,党刊必须增强自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争当媒体融合发展的先行军。
践行“四个加强”扩大党刊阵地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去改造传统媒体,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即时传播、海量传播以及充分开放、充分竞争的特点。作为媒体传播主阵地之一的党刊,要积极践行“四个加强”,不断挖掘党刊优势采编资源中蕴含的巨大潜力,激发出内在的生机和活力。
加强党刊媒体集群建设,打造新媒体“明星品牌”。当前,媒体传播格局正由以往单一报、刊、台向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凸显新兴媒体集团与集团、集群与集群的竞争。作为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的前线杂志,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在整体推动期刊数字转型升级、实现媒体融合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早在1999年,杂志社门户网站前线网就正式运营。2011年以来,杂志社又先后推出前线学习手机报、前线电子刊、前线视频、前线微博、前线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前线新媒体队伍日益壮大,初步形成了涵盖网站、手机报、视频节目、电子刊、自媒体等多种平台在内的新媒体群。其中,前线手机报自创办以来成功编发200多期,覆盖全市16个区县和众多工作系统的数万名党员干部,影响力日益扩大。
加强刊网互动建设,发挥理论“扬声器”作用。近年来,“报网互动”、“刊网互动”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通则。前线杂志社在刊网互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时,前线杂志社运用全媒体手段,齐头并进,对中央精神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近期,《前线》杂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在封二、封三连续推出“画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同时运用前线多媒体群进行立体化展示,读者通过手机扫描杂志上的二维码,即可观赏相关视频。这些都是推进刊网融合的有益尝试。
加强集成服务建设,促进转型升级产生“组合效应”。新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并促进发展的集成过程。前线杂志社着力加强信息系统集成建设服务,以此推动媒体转型升级。前线新媒体群后台管理系统以前线网内容管理系统为基础平台,融合了手机报、电子刊、视频、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内容管理系统,同时立足杂志社传统优势资源打造了“理论文章文库”、“高校教师文库”两个大型网络数据库,从最初的前线杂志电子化平台发展为内容更丰富、功能更综合的理论服务平台。
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锻造“复合型”采编群体。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人才是关键。培养既懂媒体传播规律、新媒体发展规律又具有互联网思维,既懂传媒政策法规、精通业务又能熟练操作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媒体适应时代变革、实现战略转型与流程再造的重中之重,也是转型再获成功的先决条件。根据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要重点培养一批既会写、编、评,也会设计、营销、全媒体报道的复合型采编人员,完成全媒体产品的生产和传输任务,并辐射、带动、培养更多的传播人才,促进编辑记者同时采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在内的多种形态的产品。 做好“四个融合”巩固党刊阵地
目前国内报刊的媒体融合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是传统媒体内容的“平台转移”,深度力度仍显不够。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应重点在“四个融合”方面下功夫。
破除固有壁垒,促进业务管理深度融合。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推动传统管理方式升级以及相关部门职能转变势在必行。要改变把新兴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附属物,破除制约融合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壁垒,并对不同业态进行统筹规划、科学管理。首先,要打破传统的组织机构框架,确立“大编辑部”、“大策划”思想,对包括传统业务部门和新兴媒体业务部门在内的采编团队角色进行重新划分,使媒体融合不再是一个部门、一群人的任务,而是所有部门、所有人的共同任务,既要“全社办刊”,也要“全社办网”;其次,要改善传统的数字化业务管理平台,建立刊网一体的采编、约稿和读者反馈平台,从技术层面破除传统业务和新媒体业务之间的资源壁垒;第三,要建立与媒体融合导向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激励措施,调动全体采编人员参与媒体融合的积极性。
优化采编流程,促进内容生产深度融合。传统上把媒体融合的生产制作单独放在一个部门专责的操作方式,实际上剥离了媒体融合实践的生产链,这样的环节设计必然只能是过渡性的。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真正融合,必须以新媒体思维改造提升传统采编业务,重塑采编流程,重构内容生产模式。党刊,无论是传统采编部门还是新媒体采编部门,都应服务于杂志社的中心任务,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采编模式。首先,建立传统采编和新媒体采编的联合策划机制,共同明确近期的重要话题,并确定不同媒体平台之间内容融合的实现路径,根据具体任务进行人员分工;其次,实现采访环节的“同步性”,同时完成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所需素材的搜集工作,并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反馈给编辑部,统一进行后期处理;第三,强调内容制作环节的“梯队化”,按照纸媒、网站、手机报、自媒体等不同平台的用户需求,完成相应的内容制作。
搭建新型平台,促进终端业态深度融合。媒体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也取决于平台。没有平台,内容就是“空架子”,谈不上传播力。党刊要以发挥深度报道和理论解读、新闻评论等优势为核心,创新多媒体采集、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的全媒体制播模式,采取自建、合作等方式建立起自己的新媒体平台。要在已有新媒体平台的基础上,重点研发和培育基于手机等新兴移动终端的APP平台,全面整合当前包括杂志、网站、电子刊、视频、自媒体等在内的多种平台力量,并大力开发服务功能,满足用户个人订制化需求,以此为契机带动杂志社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
建立全媒体记者编辑队伍,促进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党刊在融合发展中普遍面临人才紧缺的问题,多数纸媒编辑对新媒体业务不熟练、技能不精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解决党刊编辑记者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定要制定人才培养长远规划,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不断提升新形势下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养。首先,要建立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采编制度流程,优化人才结构,统一调配使用。其次,要建立轮岗机制,加强传统业务部门与新媒体业务部门之间的人员交流。第三,要加强在职学习,掌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闻理论和专业知识,优化记者编辑知识结构,提高采编队伍整体素质。只有建成这样一支队伍,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手段的全部力量,让传统媒体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陈之昌、祁金利、汲传排、巩琳萌、魏岳江)
强化“四种意识”坚守党刊阵地
当前,党刊发展既面临难得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传统媒体面临着市场被压缩、影响力下降,舆论引导和主导能力越来越脆弱的问题,有的甚至沦为微博、微信的“印刷体”。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守阵地,是摆在党刊面前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针对传统报刊下行明显的趋势,增强“一体联动”意识。新兴媒体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行媒体并购与重组,力推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的联动、融合发展,搭建起了基于海量内容的数据库,并根据用户需求开发出多种数字产品和服务,数字出版业务步入成熟期。面对不断变化的媒体形态,国内党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媒体已经到了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切实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树立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要强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联动”发展意识,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针对公众舆论场所位移的现状,增强“无网不胜”意识。党刊多为半月刊、月刊或双月刊,虽然以选题厚重、分析深刻见长,但在时效性上却远远落后于互联网,也落后于日报。一个微博大V,粉丝数量动辄数百万,多则上千万,而在发行量上可以与之媲美的党刊寥寥无几。党刊要坚守阵地,一方面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进和创新网上宣传,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另一方面要强化“无网不胜”发展意识,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
针对多种阅读载体并举的态势,增强“立体传播”意识。数字阅读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得到人们的认同。党刊必须拓宽传播渠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立体传播体系。要着力从内容加工的数字环境、加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下功夫,解决资源再造问题,让编辑记者熟练运用新兴媒体,特别是善于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即时传播、海量传播、立体传播,甚至达到新闻首创、首发、首播,扩大受众群体。要树立用户意识,采用新兴媒体传播语境,构建多终端、即时性、互动式的立体传播载体平台。
针对自身优势和劣势对比,增强“党刊自信”意识。党刊经过多年的积淀,形成了理论权威、报道准确、评论精辟的特点,具有品牌优势;累积了数量可观、非常珍贵的过刊资料,具有内容资源优势;拥有一批新闻报道经验丰富,精通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的高级人才,具有编辑素质优势。新兴媒体尽管具有技术和渠道优势,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信息权威性不高、碎片化严重、虚假信息并存等问题。在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竞相发展、百舸争流的情势下,党刊必须增强自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争当媒体融合发展的先行军。
践行“四个加强”扩大党刊阵地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去改造传统媒体,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即时传播、海量传播以及充分开放、充分竞争的特点。作为媒体传播主阵地之一的党刊,要积极践行“四个加强”,不断挖掘党刊优势采编资源中蕴含的巨大潜力,激发出内在的生机和活力。
加强党刊媒体集群建设,打造新媒体“明星品牌”。当前,媒体传播格局正由以往单一报、刊、台向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凸显新兴媒体集团与集团、集群与集群的竞争。作为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的前线杂志,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在整体推动期刊数字转型升级、实现媒体融合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早在1999年,杂志社门户网站前线网就正式运营。2011年以来,杂志社又先后推出前线学习手机报、前线电子刊、前线视频、前线微博、前线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前线新媒体队伍日益壮大,初步形成了涵盖网站、手机报、视频节目、电子刊、自媒体等多种平台在内的新媒体群。其中,前线手机报自创办以来成功编发200多期,覆盖全市16个区县和众多工作系统的数万名党员干部,影响力日益扩大。
加强刊网互动建设,发挥理论“扬声器”作用。近年来,“报网互动”、“刊网互动”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通则。前线杂志社在刊网互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时,前线杂志社运用全媒体手段,齐头并进,对中央精神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近期,《前线》杂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在封二、封三连续推出“画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同时运用前线多媒体群进行立体化展示,读者通过手机扫描杂志上的二维码,即可观赏相关视频。这些都是推进刊网融合的有益尝试。
加强集成服务建设,促进转型升级产生“组合效应”。新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并促进发展的集成过程。前线杂志社着力加强信息系统集成建设服务,以此推动媒体转型升级。前线新媒体群后台管理系统以前线网内容管理系统为基础平台,融合了手机报、电子刊、视频、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内容管理系统,同时立足杂志社传统优势资源打造了“理论文章文库”、“高校教师文库”两个大型网络数据库,从最初的前线杂志电子化平台发展为内容更丰富、功能更综合的理论服务平台。
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锻造“复合型”采编群体。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人才是关键。培养既懂媒体传播规律、新媒体发展规律又具有互联网思维,既懂传媒政策法规、精通业务又能熟练操作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媒体适应时代变革、实现战略转型与流程再造的重中之重,也是转型再获成功的先决条件。根据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要重点培养一批既会写、编、评,也会设计、营销、全媒体报道的复合型采编人员,完成全媒体产品的生产和传输任务,并辐射、带动、培养更多的传播人才,促进编辑记者同时采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在内的多种形态的产品。 做好“四个融合”巩固党刊阵地
目前国内报刊的媒体融合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是传统媒体内容的“平台转移”,深度力度仍显不够。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应重点在“四个融合”方面下功夫。
破除固有壁垒,促进业务管理深度融合。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推动传统管理方式升级以及相关部门职能转变势在必行。要改变把新兴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附属物,破除制约融合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壁垒,并对不同业态进行统筹规划、科学管理。首先,要打破传统的组织机构框架,确立“大编辑部”、“大策划”思想,对包括传统业务部门和新兴媒体业务部门在内的采编团队角色进行重新划分,使媒体融合不再是一个部门、一群人的任务,而是所有部门、所有人的共同任务,既要“全社办刊”,也要“全社办网”;其次,要改善传统的数字化业务管理平台,建立刊网一体的采编、约稿和读者反馈平台,从技术层面破除传统业务和新媒体业务之间的资源壁垒;第三,要建立与媒体融合导向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激励措施,调动全体采编人员参与媒体融合的积极性。
优化采编流程,促进内容生产深度融合。传统上把媒体融合的生产制作单独放在一个部门专责的操作方式,实际上剥离了媒体融合实践的生产链,这样的环节设计必然只能是过渡性的。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真正融合,必须以新媒体思维改造提升传统采编业务,重塑采编流程,重构内容生产模式。党刊,无论是传统采编部门还是新媒体采编部门,都应服务于杂志社的中心任务,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采编模式。首先,建立传统采编和新媒体采编的联合策划机制,共同明确近期的重要话题,并确定不同媒体平台之间内容融合的实现路径,根据具体任务进行人员分工;其次,实现采访环节的“同步性”,同时完成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所需素材的搜集工作,并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反馈给编辑部,统一进行后期处理;第三,强调内容制作环节的“梯队化”,按照纸媒、网站、手机报、自媒体等不同平台的用户需求,完成相应的内容制作。
搭建新型平台,促进终端业态深度融合。媒体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也取决于平台。没有平台,内容就是“空架子”,谈不上传播力。党刊要以发挥深度报道和理论解读、新闻评论等优势为核心,创新多媒体采集、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的全媒体制播模式,采取自建、合作等方式建立起自己的新媒体平台。要在已有新媒体平台的基础上,重点研发和培育基于手机等新兴移动终端的APP平台,全面整合当前包括杂志、网站、电子刊、视频、自媒体等在内的多种平台力量,并大力开发服务功能,满足用户个人订制化需求,以此为契机带动杂志社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
建立全媒体记者编辑队伍,促进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党刊在融合发展中普遍面临人才紧缺的问题,多数纸媒编辑对新媒体业务不熟练、技能不精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解决党刊编辑记者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定要制定人才培养长远规划,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不断提升新形势下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养。首先,要建立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采编制度流程,优化人才结构,统一调配使用。其次,要建立轮岗机制,加强传统业务部门与新媒体业务部门之间的人员交流。第三,要加强在职学习,掌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闻理论和专业知识,优化记者编辑知识结构,提高采编队伍整体素质。只有建成这样一支队伍,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手段的全部力量,让传统媒体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陈之昌、祁金利、汲传排、巩琳萌、魏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