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TDCP)既往仅用于视功能差的晚期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进步,目前其适应证逐步扩大,已有报道将其用于不同时期的多种类型青光眼,但相关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TDCP和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ACG)持续性高眼压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解放军第180医院眼科确诊为PAACG持续性高眼压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TDCP组56例62眼和小梁切除术组39例44眼.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视力、眼压、术后需用降眼压药物的数量以及后续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人口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DCP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眼数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927,P=0.002),治疗后1周视力改善的眼数明显多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8,P=0.002),但治疗后各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的眼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8).小梁切除术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眼数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345,P<0.001),小、梁切除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视力提高的眼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25,P<0.001),但术后各时间点间视力改善的眼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8).治疗前后各时间点2个组间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3.836,P=0.053),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的眼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57.078,P<0.001),两组术眼术后各时间点的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末次随访时TDCP组需用降眼压药物者占48.4%,小梁切除术组为27.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6,P=0.029).TDCP组中术后20眼再行睫状体光凝术或小梁切除术,占32.3%,小梁切除术组为2眼,占4.5%.结论 TDCP治疗PAACG持续性高眼压与小梁切除术的短期降眼压效果无明显差别,且其操作更为简便,手术持续时间短.TDCP治疗后的远期降眼压效果较小梁切除术差,需用降眼压药物和重复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高于小梁切除术。
睫状体光凝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疗效比较
【摘 要】
:
背景 经巩膜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TDCP)既往仅用于视功能差的晚期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进步,目前其适应证逐步扩大,已有报道将其用于不同时期的多种类型青光眼,但相关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TDCP和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ACG)持续性高眼压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解放军第180医院眼科确诊为P
【机 构】
:
解放军第180医院眼科,362000泉州,解放军第180医院眼科,362000泉州,解放军第180医院眼科,362000泉州,解放军第180医院眼科,20000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眼科
【出 处】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14年32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为增加土壤利用率,获得更高的甘薯产量。试验采用立柱式栽培的方法,研究上、中、下层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立柱式栽培甘薯中层的叶绿素、藤蔓长和秧薯比最大,
背景 恶性婴儿型石骨症患者临床上非常少见,合并眼部症状的病例罕见.由于该病延误治疗时预后差,因此受到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而恶性婴儿型石骨症合并眼部症状的患儿治疗后眼部症状是否改善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目的 分析恶性婴儿型石骨症合并眼部症状患者的发病特点、眼部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恶性婴儿型石骨症合并眼部症状的患儿2例,对患儿进行全身临床检查和眼部检查,包括
背景亚硒酸钠诱导的白内障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氧化损伤,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但其对白内障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研究尚少。目的观
该文通过对景泰县皇冠梨进行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研究发现皇冠梨在新梢生长期生长缓慢,土壤水分消耗较少,因而在新梢生长期末土壤水分含量较高,随着皇冠梨果树的生长,根系活
为了获得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和与胁迫相关的小麦组蛋白H3,进一步了解组蛋白H3的功能。本文以拟南芥组蛋白H3的蛋白序列为信息探针,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EST数据库进行同
介绍了一种新型定轴式混合动力变速器的原理,其电机动力传递路径可以切换这一技术特征一方面使电机能够利用档位速比高效地向轮边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克服自动机械式变速器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首要原因。新生血管形成是DR的主要病理表现,但其作用机制不明,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有助于为DR的
患者,男,18岁,因双眼视物模糊逐渐加重2年就诊,无其他不适。否认家族疾病史,父母及胞姐眼科检查均正常。患者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视力0.1,矫正无助;双眼眼压15mmHg(1mmHg=0
针对动力定位船舶处于控制力要求为零、环境力较小而方向频繁变化,以及要求高于定位能力实际所需功耗等特殊工况时,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组合偏置策略来解决推力分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