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绿”字了得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朱自清先生把梅雨潭醉人的、奇异的“绿”描绘得鲜活灵动、淋漓尽致;把“绿”凸现得美貌可人、神韵悠长。我们真为先生的生花妙笔拍案叫绝!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能够把梅雨潭的“绿”写得如此美妙而富有神韵呢?
  一、烘云托月,借宾衬主
  红花需要绿叶陪衬。文章极为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之美。文章的题目是“绿”,文章赞美的中心是梅雨潭的绿,可是开篇以后却花较多笔墨写梅雨瀑。在写梅雨瀑时,又写山,写岩,写亭,写云,写草,这些都是为了衬托梅雨瀑的美。而写梅雨瀑又是为了衬托出梅雨潭绿的美。作者烘云托月,借宾衬主,着力渲染,为第三段细致描写梅雨潭水的“绿”上好了底色,做好了铺垫,积蓄了力量,从中可看出作者构思的精妙,用心的良苦!
  二、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文章第三段中,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梅雨潭水的绿之美,连用五个比喻句,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细腻地展示了梅雨潭那“奇异的绿”、“醉人的绿”。第一个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潭的形状和绿的深度。第二个比喻:“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静态描绘出潭水波光荡漾,涟漪层层。后三个比喻句:“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波光的明亮、质地的柔软和色彩的纯净等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作者运用博喻手法,以奇特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动静结合,将梅雨潭赋予人的魅力和气质,把梅雨潭的“绿”描绘得光彩照人,美不胜收,真是神来之笔。
  三、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还是文章的第三段,为了表现梅雨潭的绿美到极处,作者还以梅雨潭的绿与北京什刹海绿杨的“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的“浓”、西湖波的“明”、秦淮河的“暗”进行对比、衬托,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恰到好处。这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四、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没有丰富而又独特的联想和想象,就没有才气,就没有优美深邃的意境,就写不出创造性的文章来。在《绿》中,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轻盈、妩媚的舞女和双目复明的盲妹。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随后,作者还联想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并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浪漫而富有情趣的名字——“女儿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梅雨潭的纯情、鲜活、灵动,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也是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的依托。这次第,怎一个“绿”字了得,分明是作者用心血谱写的一曲生命的赞歌!
  (作者单位:天祝县四中)
其他文献
经典作品总是惜墨如金,耐人品味。《孔乙己》一文中共使用了20个“又”字。作为大家的鲁迅,在篇幅不大的文章中使用一个简单的“又”字达20次,细细品味,隐含着作者深深的用意。概括起来,文中的“又”字主要有以下四种用法。    一、表示重复或继续    这是小说中用法最多的一种,最集中表现为对短衣帮愚弱麻木心理的揭露,对世态炎凉的批判,对病态社会的鞭挞。如:  ①“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②他们又故
摘 要: 因授课对象是没有电学基础的高一学生,故本节课突破了传统的電场类比法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大量的科学猜想和实验探究,逐步建立起磁感应强度概念,同时注重培养高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关键词: 磁感应强度;科学猜想;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落实到学科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2]  1 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了孔子与四个弟子“坐而言志”的一次谈话。该文简练含蓄地塑造了师生各异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以及建立太平盛世的崇高理想。如果我们把这次师徒谈话看作是一堂课的话,那么《侍坐》在“问志”、“传道”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教学智慧呢?    一、亲其师,信其道    “亲其师,信其道”是说,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
不同于二般的哲理小品,这篇课文写得真切而动人心弦,看似稚拙实则精妙绝伦,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起笔精彩    这篇课文的开头非比寻常,不同凡响。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到。”开头这句话的作用有三:一是说明故事的时间和地点。事件发生在费城,是夏日里的一天。其二是渲染气氛。作者一开始就为我们创设一种闷热的情景,从而用一种热切的语调来叙说他
《甜甜的泥土》(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这篇小小说,情节简单,立意新奇,人物鲜明,通过一包奶糖。表现了伟大母爱的主题,结尾化悲为喜,又很惊奇,而标点的运用更令人惊叹。    一、一叹三味    小说中离异的母亲在王小亮八岁生日这天,到学校接自己的孩子。来到传达室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我们比较一下,如果把文中的“亮!我的
《墨池记》可谓尺寸之间,景象万千。但是这万千景象却不是一眼就能看透,需要我们耐心揣摩。  文章的二、三两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作者在文章内部铺设了纵横两条线索,巧妙地借“墨池”表达了“劝学”的思想。  纵线是:第二段从“羲之之书晚乃善”切入,指出书法大家的成就不是天成,而是“精力自致”(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着眼于王羲之学书法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概括为“精力”两个字,虽未多加描写,却因有了前面的“临池学
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器。从商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青铜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戟大量用于车战,为“车战五兵”之一。汉代出现的钢铁制作的卜字戟更是一直到三国时期都是广为流行的制式兵器。这种中国特有的武器,可钩、可啄、可刺,使用技法丰富。但是在汉代之后,戟好像慢慢的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有种论调说戟是车战用武器,汉代之后战车被骑兵淘汰,所以戟也慢慢消失了,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说文解字》记载:“戟,有枝
说起应该为刘邦逃席承担责任的人,大家自然会毫不犹豫地指向项羽,因为项羽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头脑简单,他错失了在鸿门宴会上杀掉刘邦的机会,以至于酿成千古遗恨。当然也有人认为项伯在刘邦的逃席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项伯目光短浅、顾小义而失大义,他为报张良“活之”之恩,把军机毫无保留地泄露给项羽的政治对手,然后又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在项庄舞剑之时以身翼蔽刘邦。笔者在教学《鸿门宴》后认为,在对
2020年秋季的开学典礼上,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通过视频发表了致辞。他说,新学年始于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冲突和疫情让一切发生了改变。在这些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他一直在思考大学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以下是演讲节选:  “學术研究、教育、保护与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我们理解过去,让我们基于前人得来不易的成果,找到自己仍需要做的事,从而带来改变。  “面对诸如此类的挑战,你会跟
一、斯文·赫定的家庭  瑞典知名的藏书家罗闻达常请我们到家里吃饭,斯文·赫定学会的会长霍坎·瓦尔奎斯特是罗闻达的好友,偶尔会来做客。他谈话兴致好,不愧是人类学者,跟一般拘谨的瑞典人很不一样。  我抓住谈话机会,想知道斯文·赫定喜欢吃什么中国菜。  “一种甜味的烧猪肉。”霍坎说。  “嗯,红烧肉。”悦然猜得出来。咕咾肉也可能。  瑞典人爱吃猪肉。瑞典古老神话里有一只猪,傍晚宰了吃完,第二天又在院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