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一、英语国际化发展趋势分析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影晌
英语输出是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展开的,但是直到19世纪末,它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语言。很多人认为,使之成为世界语言的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变化,包括冷战的影响、美国在世界上的一超独大和经济上的全球化过程等等。从当今的现状来看,人们普遍认为,英语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和普及,以及英语文化的箱权引发并加剧了世界语言的濒危和消失。英籍语言学家菲力普森(PhilliPson)用语言帝国主义来批评英语在全球范围的普及。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明的载体。但语言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和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伴随英语的不断传播和普及而来的是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渗透与占领。美国凭借其科技、经济、军事、媒介手段的强势,通过英语这个载体把美国文化、价值观强有力地输送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英语语言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如今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众多学习英语的人的价值信念和文化取向。澳洲学者彭尼库克(Pennycook)把英语在全球的传播看作是制造殖民意识形态的场所。菲力普森在论及英语的全球化时指出,帝国主义实施殖民统治不仅仅只是占领领土、掠夺经济,而且还控制人们的头脑(conqueringminds),而这主要是通过英语来实现的。他认为,英语国家的政府是出于经济和政治目的来制定语言政策,推动英语的全球化的。因此,不能把语言简单地看作只是交际的工具。语言会从文化角度介入全球经济资源再分配的竞争,它还是获取政治文化利益的重要工具。语言背后蕴藏着文化信仰、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诸多深层内涵。
英语国际化进程使英语渗透到其他语言中破坏了其纯洁性。一些国家采取了措施保护本民族语言。在亚洲,马来西亚取消了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的地位。在欧洲,法国有志之士提出为捍卫法语的纯洁性而奋斗,并立法保护法语免受英语影响。波兰制定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书必须用波兰语。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法语为母语的加拿大人也全力阻止英语泛滥互联网。他们要求蒙特里尔市的一家电脑公司将所有的网页翻译成法语,认为他们有权阅读用法语制作的各类广告。在俄罗斯,人们对俄语的前景担忧,前总统叶利钦和莫斯科市市长尤利.卢兹科夫都曾抱怨商店标识和广告上充斥着太多的英语。英语的国际化同样也在影响着中国。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的人在学习英语的国家,中国学说英语的人比整个美国说英语的人还多。如此巨大的学英语的人口加上快速发展的ELT(EnglishLanguageTeaehing)使得英语成为了中国的语言。中国ELT公共教育的目的也旨在使学生掌握这一世界性语言,培养他们的多民族和多文化意识。ELT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重要方面:一是理解其他文化;二是解释我们自己的文化;三是把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来教。然而在中国大部分学校的课程中,上述三个方面出现严重的失衡。贾中正提出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的某些误区,体现在词汇教学方面就是当今外语教材缺少反映新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生活的词汇及表达方式。反映在语篇教学上更是重文学,重名家经典,而忽视英语在当今时代的实用功能。
其实,无论中国的ELT还是整个亚洲的ELT一直特别强调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和阅读而忽略通过英语来推销和宣传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随着对英语作为世界语这一客观现实的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中国人需要英语是为了和世界各族人民进行交流,传播解释自己的文化习俗,在国际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因此,在多层次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引入和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将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纳入新型外语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解释的交际技能,我们才能够减弱由于英语的传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确立我国英语教育的目标与定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
我国英语教育在课程设置中作为外语科目,但在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中,在实施改革的措施方面,以及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教育却偏离了外语教育,有意无意地向第二语教育倾斜。英语二语教育的发展对英语通用语教育甚有好处,而对英语作为外语的教育却带来了麻烦。因为第二语言这个概念表示在母语,本族语之后第二习得的语言,所以它可以包含在学会母语之后才开始学习的外语。然而,二语教育的目的是封存母语及其文化,而构建二语语言及其文化。从英语的国际化进程来看,目前世界上主要是那些曾经直接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国家才把英语作为其母语以外的第二语,如印度、新加坡等,这跟英国推行的殖民教育有直接的关系。而外语教育的目的只是补充母语及其文化的功能,不具备二语教育那种全方位的学、用环境,极难达到二语学习者能够达到的水平。中国在历史上受到过西方国家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但是,我们始终保持国家的独立,从来没有完全的成为哪个列强的附庸。英语一直是作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工具,因此,我国英语教育的目的当然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然而,西方学者并没有对英语二语与英语外语进行区分。他们具有以母语学习过程为参照系去研究外语学习的传统,而且他们是英语输出国,在他们眼里,英语二语和英语外语是没有区别的。但是,母语学习过程不宜作为研究非母语学习的参照系。因为根据乔姆斯基学说以及狼孩和猩猩、鸽子等动物都学不会人类语言的事实,说明人类轻易地学会母语有赖天赋,且花费的时间当以万小时计。此外,中介语的研究己说明语言环境对语言发展具有影响,当代语言习得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人脑思维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加强了关于语言学习的外部因素和课堂教学的研究。因此,英语外语教育与英语二语教育极不相同。那么,我们把英语教育作为外语教育,有其特定的目的。总的来说是在人际沟通、信息交流、知识互补等方面作为一种新的工具以弥补母语的不足。我国是崛起中的大国,需要一些精通英语的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如钱学森等;需要一批能在不同学术领域进行同声翻译和文字翻译的高级人才,像朱生豪、冀朝铸;需要一批高水平的英语教师,像李赋宁、王碧霖;我们还需要帮助许多高校和职高学生结合自己专业需要去学会英语语言的部分技能,等等。
一、英语国际化发展趋势分析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影晌
英语输出是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展开的,但是直到19世纪末,它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语言。很多人认为,使之成为世界语言的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变化,包括冷战的影响、美国在世界上的一超独大和经济上的全球化过程等等。从当今的现状来看,人们普遍认为,英语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和普及,以及英语文化的箱权引发并加剧了世界语言的濒危和消失。英籍语言学家菲力普森(PhilliPson)用语言帝国主义来批评英语在全球范围的普及。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明的载体。但语言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和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伴随英语的不断传播和普及而来的是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渗透与占领。美国凭借其科技、经济、军事、媒介手段的强势,通过英语这个载体把美国文化、价值观强有力地输送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英语语言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如今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众多学习英语的人的价值信念和文化取向。澳洲学者彭尼库克(Pennycook)把英语在全球的传播看作是制造殖民意识形态的场所。菲力普森在论及英语的全球化时指出,帝国主义实施殖民统治不仅仅只是占领领土、掠夺经济,而且还控制人们的头脑(conqueringminds),而这主要是通过英语来实现的。他认为,英语国家的政府是出于经济和政治目的来制定语言政策,推动英语的全球化的。因此,不能把语言简单地看作只是交际的工具。语言会从文化角度介入全球经济资源再分配的竞争,它还是获取政治文化利益的重要工具。语言背后蕴藏着文化信仰、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诸多深层内涵。
英语国际化进程使英语渗透到其他语言中破坏了其纯洁性。一些国家采取了措施保护本民族语言。在亚洲,马来西亚取消了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的地位。在欧洲,法国有志之士提出为捍卫法语的纯洁性而奋斗,并立法保护法语免受英语影响。波兰制定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书必须用波兰语。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法语为母语的加拿大人也全力阻止英语泛滥互联网。他们要求蒙特里尔市的一家电脑公司将所有的网页翻译成法语,认为他们有权阅读用法语制作的各类广告。在俄罗斯,人们对俄语的前景担忧,前总统叶利钦和莫斯科市市长尤利.卢兹科夫都曾抱怨商店标识和广告上充斥着太多的英语。英语的国际化同样也在影响着中国。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的人在学习英语的国家,中国学说英语的人比整个美国说英语的人还多。如此巨大的学英语的人口加上快速发展的ELT(EnglishLanguageTeaehing)使得英语成为了中国的语言。中国ELT公共教育的目的也旨在使学生掌握这一世界性语言,培养他们的多民族和多文化意识。ELT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重要方面:一是理解其他文化;二是解释我们自己的文化;三是把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来教。然而在中国大部分学校的课程中,上述三个方面出现严重的失衡。贾中正提出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存在的某些误区,体现在词汇教学方面就是当今外语教材缺少反映新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生活的词汇及表达方式。反映在语篇教学上更是重文学,重名家经典,而忽视英语在当今时代的实用功能。
其实,无论中国的ELT还是整个亚洲的ELT一直特别强调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和阅读而忽略通过英语来推销和宣传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随着对英语作为世界语这一客观现实的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中国人需要英语是为了和世界各族人民进行交流,传播解释自己的文化习俗,在国际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因此,在多层次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引入和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将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纳入新型外语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解释的交际技能,我们才能够减弱由于英语的传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确立我国英语教育的目标与定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
我国英语教育在课程设置中作为外语科目,但在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中,在实施改革的措施方面,以及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教育却偏离了外语教育,有意无意地向第二语教育倾斜。英语二语教育的发展对英语通用语教育甚有好处,而对英语作为外语的教育却带来了麻烦。因为第二语言这个概念表示在母语,本族语之后第二习得的语言,所以它可以包含在学会母语之后才开始学习的外语。然而,二语教育的目的是封存母语及其文化,而构建二语语言及其文化。从英语的国际化进程来看,目前世界上主要是那些曾经直接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国家才把英语作为其母语以外的第二语,如印度、新加坡等,这跟英国推行的殖民教育有直接的关系。而外语教育的目的只是补充母语及其文化的功能,不具备二语教育那种全方位的学、用环境,极难达到二语学习者能够达到的水平。中国在历史上受到过西方国家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但是,我们始终保持国家的独立,从来没有完全的成为哪个列强的附庸。英语一直是作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工具,因此,我国英语教育的目的当然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然而,西方学者并没有对英语二语与英语外语进行区分。他们具有以母语学习过程为参照系去研究外语学习的传统,而且他们是英语输出国,在他们眼里,英语二语和英语外语是没有区别的。但是,母语学习过程不宜作为研究非母语学习的参照系。因为根据乔姆斯基学说以及狼孩和猩猩、鸽子等动物都学不会人类语言的事实,说明人类轻易地学会母语有赖天赋,且花费的时间当以万小时计。此外,中介语的研究己说明语言环境对语言发展具有影响,当代语言习得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人脑思维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加强了关于语言学习的外部因素和课堂教学的研究。因此,英语外语教育与英语二语教育极不相同。那么,我们把英语教育作为外语教育,有其特定的目的。总的来说是在人际沟通、信息交流、知识互补等方面作为一种新的工具以弥补母语的不足。我国是崛起中的大国,需要一些精通英语的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如钱学森等;需要一批能在不同学术领域进行同声翻译和文字翻译的高级人才,像朱生豪、冀朝铸;需要一批高水平的英语教师,像李赋宁、王碧霖;我们还需要帮助许多高校和职高学生结合自己专业需要去学会英语语言的部分技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