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环境保护”模块试题探究与解题思路建模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x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2014—2019年普通高考文综地理全国卷选做题“环境保护”模块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试题立意、情境设计、设问形式等对“环境保护”相关试题进行探究;另一方面,在建构出“环境保护”模块知识体系思维导图的基础上,从规范阅读图文材料、规范审题、建立思维导图和有效组织答案四方面对“环境保护”高频考点进行解题思路建模。通过研究旨在为中学地理“环境保护”教学提供参考,并为学生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试题解题技巧,以期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关键词:环境保护;试题探究;解题思路;模型建构
  一、高考“环境保护”模块试题探究
  “环境保护”模块是高考地理全国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考查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该模块试题通过人地关系的考查,旨在规范人类行为,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价值观、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人地和谐发展。下面以2014—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卷“环境保护”模块试题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题探究。
  1.试题的立意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模块命题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聚焦核心素养,力鉴学习能力的考查。如2019年全国Ⅱ卷,以韩国首尔市清溪川的历史演变和治理措施为背景进行情境设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进行问题设计,聚焦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立意,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对环境友好是一种美德的做人导向。
  2.试题的取材情境
  高考“环境保护”模块试题素材主要选取于人类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现实环境问题,体现高考的应用性。如2019年全国Ⅰ卷考查的水体污染和2019年全国Ⅱ卷考查的河流生态素材都来源于生活,2019年全国Ⅲ卷考查的农业大棚生产过程中土地盐碱化素材来源于生产。
  试题的取材情境主要从环境问题的区域表现、动态变化进行设计。如2018年全国Ⅱ卷首先从区域表现角度设置“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湿地中广泛分布着芦苇,再从动态变化的角度设置前些年和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湿地中芦苇的变化,通过情境的巧妙设计,不仅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还考查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根据表1可知,三类环境问题在高考中均有涉及,但生态破坏涉及次数最多。试题情境设置的生态要素主要集中在生物、土壤和水,其通过考查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要素,体现高考试题注重考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3.试题的设问形式与内容
  根据表2可知,从试题设问的形式来看,在环境问题的原因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试题主要用了分析、说明等层次较高的行为动词,此类问题强调地理的因果逻辑关系,需对每个答题要点进行一次或多次推导,对学生答题组织语言有更高的要求;在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方面主要用了提出、指出、简述等层次较低的行为动词,此类问题的设计只需要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着重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从试题设问的内容来看,“环境保护”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环境问题的原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三方面。通过设置环境问题的原因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类问题,反映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立意,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通过设置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类问题,反映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立意,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二、高考“环境保护”模块解题思路模型建构
  环境问题的原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是高考“环境保护”模块的高频考点。针对高频考点,考生若想在考场上轻松解题,首先,要梳理清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建构出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环境保护”模块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其次,需建构一套规范的答题技巧,为学生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1.“环境保护”模块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建构
  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当不合理人类活动超过环境承载力时,就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环境问题最终影响的是人类,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应从人类自身角度入手,因此,人类是环境问题的核心,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地关系的恶化。根据人类与环境关系列出 “环境保护”模块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图1)。
  根据思维导图可知环境问題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需从原因入手,不仅要从政府、企业、公民层面思考,还要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方面想办法;不同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当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时,会导致环境问题加剧,人类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质量恶化,不利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成经济、社会、生态的不可持续发展,因此,人类与环境应和谐发展,使人地协调观深入每个公众的心里并在行动中落实。
  2.“环境保护”模块答题思路模型建构
  在“环境保护”模块知识体系思维导图的基础上,针对高频考点,下面以高考真题为例,进行答题思路模型建构。
  (1)“环境问题”的原因答题思路模型。
  (2016年全国Ⅲ卷)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直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
  规范阅读图文材料:通过阅读文字材料,了解到长江刀鱼生存环境、生活习性以及近年来出现衰竭的现象。
  规范审题:题目中的中心词组是“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行为动词为“分析”,要求答题层次高,需对每个答题要点进行推导,注重因果分析。   建立思维导图:先围绕中心词组得出考查知识点为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再根据材料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并结合图1,说明自然原因中的生态要素脆弱不是目前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因此,应从人为原因入手分析。列出 “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思维导图(图2)。
  有效组织答案:结合材料和图2,长江刀鱼数量减少的原因是:人口数量增多对长江刀鱼需求量增多,导致过度捕捞;公民的环保意识淡薄,导致水污染、河湖湿地减少、干扰刀鱼生长繁殖规律等,使刀鱼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答题思路模型。
  (2019年全国Ⅱ卷)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
  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规范阅读图文材料:通过阅读文字材料,了解到清溪川曾是一条河流。但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水质恶化,覆盖为暗河,并兴建高速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提出多种措施改善当地环境。
  规范审题:题目中的中心词组是“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行为动词为“说明”,要求答题层次高,需对每个答题要点进行推导,注重因果分析。
  建立思维导图:围绕中心词组得出考查知识点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此题从题型的角度看属于典型的因果推导题,在解题过程中需充分利用给定的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导,列出 “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思维导图(图3)。
  有效组织答案:结合材料和图3,得到“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恢复自然河道可以增加湿地面积,恢复地表水生态环境,调节局部气候;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可以改善水质;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可以减少汽车通行,减少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3)“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答题思路模型
  (2015年全国Ⅱ卷)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规范阅读图文材料:通过阅读文字材料,了解到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问题严重的原因是农业落后,农民过度放牧、砍柴、种玉米等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规范审题:题目中的中心词组是“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行为动词为“简述”,要求答题层次较低,答案只需写出要点即可。
  建立思维导图:围绕中心词组得出考查知识点为石漠化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由图1可知,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应从产生原因入手,全面、多角度提出措施。列出 “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解决措施”思維导图(图4)。
  有效组织答案:结合材料和图4,得到为改善贵州石漠化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如旅游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减少种植业比重,增加林业、畜牧业比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培育良种,科学施肥等增加农业单产;政府监督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减少植被破坏;建立生态脆弱保护区;山区适当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客土移植增加土壤肥力与厚度;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植被。
  总之,在解答高考地理综合题时,高考解题时,学生在具备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若做到规范阅读图文材料—规范审题—建立思维导图—有效组织答案,就能有效提高高考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摘 要:乡土文化是初中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之一,乡土文化视域下的研学旅行应遵循地域性、传承性及体验性原则。文章以丁村遗址和晋国博物馆为代表,对“华夏古都”临汾市的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主题、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研学反思。基于乡土文化的研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综合思维、家国情怀及自我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丁村遗址;晋国博物馆  2019年颁布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指出:
摘 要:借助微信公眾号信息平台,可以及时推送信息,开展地理网络教研交流活动,和地理教师一起分享教学经验,更新育人观念,提升业务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网络研修;实践探索  目前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时尚。“Geography-yu”微信公众号由我校于吉海老师创建。平台依托县域内优秀的地理教师资源(特级教师1人、全国优秀中学地
摘 要:网课以可视性、灵活性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主要有录播与直播两种形式。文章依托“优酷”录播与“问卷星”双平台尝试混合教学,以地理教学案例进行设计实施,并总结其特色。  关键词:优酷;问卷星;混合式教学;  一、设计背景  “优酷”基于视频平台,有合制、自制、自频道、直播、录播、VR等多样化形态;“问卷星”是网络问卷调查评测平台,与传统方式相比,有快速、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已被大量教育平台和个
摘 要:深度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理课堂的深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注重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强调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等。文章结合具体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总结出地理课堂深度教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欧洲西部;畜牧业;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景,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
2018年5月12口,我国启动了一项计甥——在横跨川滇等地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一个巨大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希望通过野外大规模的实时观测,进一步了解地区内部结构、推算地震孕育规律。该地震科学实验场是目前国际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宛的实验场。  川滇地区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东缘,邻近“喜马拉雅弧东构造结”,有压缩、剪切、拉张各类断裂系统,既有板缘地震,也有板内地震。该区域位于欧亚板
摘 要: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对学校课程的完善和补充,是新时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以研学旅行课程“黔山秀水”为例,重点阐释了课程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的设计,并以案例为基础设计了课程实施路径及学习评价方案,最后对课程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黔山秀水”;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研学旅行(以下简称“研学”)课程是“研”“学”“行”充分整合的
摘 要:“区域认知”是人们运用区域的视角和方法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思维品质与能力。文章以案例的形式对区域认知视角下的世界地理专题知识构建进行了新探索,分别从情境创设、深度剖析、区域探索、典型题例、方法归纳五个维度,对非洲的河流、亚洲的湖泊、南美洲的植被、-北美洲的农业、大洋洲的工业、欧洲的服务业进行了区域认知背景下的相关分析,以期对复习备考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区域认知;地理知识构建;世界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地理》必修Ⅱ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高三复习课。地理核心素养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能力都可在此处设计考题进行考查。透析历年农业高考综合题的出题思路,一般都是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重点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考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重点考查人地协调
摘 要:二次成长是每个教师都会经历的过程。文章通过笔者对三次上某一课例的感悟进行总结,论述了磨课方式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能力、教材理解能力、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能力等方面如何促进教师的第二次专业成长。  关键词:磨课;教师成长;感悟  坚持打磨一节课,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地感悟、反思和改进,往往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时一堂关键性的课往往会影响一个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教学实践中,“地形对
摘 要:地理试题信息的精准获取与合理解读是高考考生取胜的前提。文章基于“图例与注记”的角度认识和分析高考地理试题,介绍了图例与注记解读的一般方法,并以高考试题为例,讨论了如何从点状、线状和面状图例与注记中提取及解读地理信息的具体方法,旨在为一线地理教师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和高考地理复习工作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图例;注記;试题分析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信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