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概念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基础的基础,是“双基”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才能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化学概念是经过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过程构建起来的,基本概念繁而复杂,学生学习时会出现概念混淆现象,容易感到枯燥等.所以,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
一、通过有趣的情境引入概念
学习化学概念总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出发,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在引入概念时,要尽可能地根据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熟知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等创设概念教学情境,去启发学生思考,引入概念教学.
例如,在引入“元素”概念时,利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广告:“葡萄糖酸锌钙,补锌、补钙长得快.”其中的“锌”“钙”指的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元素”概念,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缺少该元素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在大家的讨论中导入了“元素”概念的教学.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时,通过“纸张的撕碎”和“纸张的燃烧”两个实验引入:取两个200毫升的烧杯,把一张纸对折撕开,取其中一半撕碎放在一个烧杯中,用火柴点燃另一半,燃烧后放入另一个烧杯中,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
二、通过剖析概念来加深对概念
的理解
有些概念含义比较深刻、表意比较复杂,要对其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溶解度”概念,由于它涉及的知识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不妨把组成溶解度的几句话剖析开来,就容易理解了.(1)抓住“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2)强调溶剂的量必须是100g;(3)要达到饱和状态;(4)必须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几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概念,是缺一不可的.
有的学生容易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混淆,还会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从而导致误解.所以,在教学中,可把“电解质”概念进行剖析,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要满足:(1)一定是化合物;(2)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3)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能用“或”而不能用“和”.如氯化钠晶体虽然不导电,但它是化合物,氯化钠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因此,氯化钠是电解质.而氯化钠溶液和铜丝虽然能够导电,但一个是混合物,一个是单质,因而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这样把概念逐字逐句剖析开来,不仅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而且抓住了概念的特征,使学生容易掌握.
三、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化学演示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
例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变化特点,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新物质生成.
又如,“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白光及生成物.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等.
在这两个概念教学中,紧紧抓住“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教学,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只是状态改变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这样既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又使两个概念便于区别,简单易懂,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对于化学概念,提供的实验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会不同.如,“氨气易溶于水”的实验,一支试管盛满氨气,然后倒置于水中,水在试管内上升,这反应了氨气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但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生动了,效果特别明显.只有用生动的化学实验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
四、通过加强练习来巩固概念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与认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掌握的知识用于实践,学习才会有现实意义.从教学的角度讲,用知识解决问题,就是巩固练习.我们不能让学生简单地重复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而应从训练思维的角度.精心设计、优化练习,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及学科特点选择并完成不同梯度的练习,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采用学生实验,变演示为学生亲自动手.在经常性的训练中达到学习概念、训练思维、巩固知识、提高技巧、养成习惯,进而形成一种能力.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多角度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概念,而且能应用概念去判断推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完成知识的内化.
化学概念是经过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过程构建起来的,基本概念繁而复杂,学生学习时会出现概念混淆现象,容易感到枯燥等.所以,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
一、通过有趣的情境引入概念
学习化学概念总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出发,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在引入概念时,要尽可能地根据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熟知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等创设概念教学情境,去启发学生思考,引入概念教学.
例如,在引入“元素”概念时,利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广告:“葡萄糖酸锌钙,补锌、补钙长得快.”其中的“锌”“钙”指的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元素”概念,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缺少该元素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在大家的讨论中导入了“元素”概念的教学.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时,通过“纸张的撕碎”和“纸张的燃烧”两个实验引入:取两个200毫升的烧杯,把一张纸对折撕开,取其中一半撕碎放在一个烧杯中,用火柴点燃另一半,燃烧后放入另一个烧杯中,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
二、通过剖析概念来加深对概念
的理解
有些概念含义比较深刻、表意比较复杂,要对其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溶解度”概念,由于它涉及的知识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不妨把组成溶解度的几句话剖析开来,就容易理解了.(1)抓住“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2)强调溶剂的量必须是100g;(3)要达到饱和状态;(4)必须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几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概念,是缺一不可的.
有的学生容易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混淆,还会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从而导致误解.所以,在教学中,可把“电解质”概念进行剖析,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要满足:(1)一定是化合物;(2)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3)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能用“或”而不能用“和”.如氯化钠晶体虽然不导电,但它是化合物,氯化钠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因此,氯化钠是电解质.而氯化钠溶液和铜丝虽然能够导电,但一个是混合物,一个是单质,因而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这样把概念逐字逐句剖析开来,不仅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而且抓住了概念的特征,使学生容易掌握.
三、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化学演示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
例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变化特点,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新物质生成.
又如,“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白光及生成物.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等.
在这两个概念教学中,紧紧抓住“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教学,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只是状态改变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这样既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又使两个概念便于区别,简单易懂,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对于化学概念,提供的实验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会不同.如,“氨气易溶于水”的实验,一支试管盛满氨气,然后倒置于水中,水在试管内上升,这反应了氨气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但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生动了,效果特别明显.只有用生动的化学实验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
四、通过加强练习来巩固概念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与认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掌握的知识用于实践,学习才会有现实意义.从教学的角度讲,用知识解决问题,就是巩固练习.我们不能让学生简单地重复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而应从训练思维的角度.精心设计、优化练习,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及学科特点选择并完成不同梯度的练习,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采用学生实验,变演示为学生亲自动手.在经常性的训练中达到学习概念、训练思维、巩固知识、提高技巧、养成习惯,进而形成一种能力.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多角度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概念,而且能应用概念去判断推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完成知识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