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本,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僵化的教学观念,遵循和落实新课标,而这正在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共识,甚至是孜孜以求的实践行为。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如过多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否定教师的主导性,因而削弱“讲”的地位;过多强调课堂的随机生成而淡化教学预设的作用;过多强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而忽略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手段。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存在多方面原因,但是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对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定位不当。笔者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谈谈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定位问题。
以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往往过度突出教师的单向讲授,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他们独立求知的能力。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打破这种僵化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中的“讲”,而是要废除注入式的讲。时至今日,“讲授法”仍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甚至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讲”的方式,倡导教师的讲要讲在当讲之处,讲得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热情,能为学生的思维开门引路,诱导学生步步深入,获知长智。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只靠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而应该博采众法之长,巧妙组构,综合运用。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亦有它的不足之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材内容和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师自己的特点,权衡利弊,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达到最佳组合。例如在教学《薄膜干涉》时,笔者把讲授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组合起来,边讲边实验,并讨论分析实验现象。首先介绍实验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组织讨论分析实验现象。这样设计教学,有序操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共同演绎精彩课堂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然而,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预设,而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从而获得综合的认知能力,因此也就十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实施新课程并不是就要一味否定教学预设,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升华。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混乱无序的盲动。因此,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一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电流和磁场是否垂直缺乏空间想象力,而笔者又没有给学生展示有关挂图和立体模型,对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没有充分“预设”,结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点茫然,以致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从反面证明,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预设”教材和学生,才能有精彩的“生成”。
准确理解课堂“容量”问题,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的同时,广大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特别是教学资源的重新筛选和整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首先表现在形式上,最大的变化就是能够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视听冲击,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扩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个别教师每节课必用多媒体,甚至一节课放映四五十张幻灯片,信息量大大超出学生在45分钟内能接受的范围,学生筋疲力尽,兴味索然,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教师失去了在课堂教学中起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课前准备时,一定要注意“以人为本”,遵循“适时”“适量”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快,而不去考虑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实施新课程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果教学中恰当地利用传统教学手段,诸如板书、肢体语言等,给大多数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和记笔记的时间,让学生慢慢体会,可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真正落实到位。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不能让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点蜕化成为“满堂灌”的另一种形式。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应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代替实验操作,虽然这样做既可以节省实验操作的时间,增加课堂容量,又可以撇开课前的实验准备,还可以规避实验失败的风险;但多媒体课件是理想化情景下的物理实验,不能使学生完全信服,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能使学生养成一味盲从前人的经验而不尊重科学事实的惰性。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科学概念的建立和客观规律的获取,大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主要应该以真实的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才能使学生观察到真实的现象,进而总结出科学的规律。
新课程要求广大物理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多元化,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渠道、多角度地创造教学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构建和谐课堂;科学地把握物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互动火花;善于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营造开放的物理教学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使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优良品质的养成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狮山中学)
以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往往过度突出教师的单向讲授,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他们独立求知的能力。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打破这种僵化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中的“讲”,而是要废除注入式的讲。时至今日,“讲授法”仍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甚至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讲”的方式,倡导教师的讲要讲在当讲之处,讲得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热情,能为学生的思维开门引路,诱导学生步步深入,获知长智。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只靠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而应该博采众法之长,巧妙组构,综合运用。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亦有它的不足之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材内容和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师自己的特点,权衡利弊,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达到最佳组合。例如在教学《薄膜干涉》时,笔者把讲授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组合起来,边讲边实验,并讨论分析实验现象。首先介绍实验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组织讨论分析实验现象。这样设计教学,有序操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共同演绎精彩课堂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然而,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预设,而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从而获得综合的认知能力,因此也就十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实施新课程并不是就要一味否定教学预设,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升华。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混乱无序的盲动。因此,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一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电流和磁场是否垂直缺乏空间想象力,而笔者又没有给学生展示有关挂图和立体模型,对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没有充分“预设”,结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点茫然,以致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从反面证明,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预设”教材和学生,才能有精彩的“生成”。
准确理解课堂“容量”问题,让物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的同时,广大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特别是教学资源的重新筛选和整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首先表现在形式上,最大的变化就是能够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视听冲击,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扩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个别教师每节课必用多媒体,甚至一节课放映四五十张幻灯片,信息量大大超出学生在45分钟内能接受的范围,学生筋疲力尽,兴味索然,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教师失去了在课堂教学中起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课前准备时,一定要注意“以人为本”,遵循“适时”“适量”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快,而不去考虑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实施新课程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果教学中恰当地利用传统教学手段,诸如板书、肢体语言等,给大多数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和记笔记的时间,让学生慢慢体会,可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真正落实到位。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不能让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点蜕化成为“满堂灌”的另一种形式。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应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代替实验操作,虽然这样做既可以节省实验操作的时间,增加课堂容量,又可以撇开课前的实验准备,还可以规避实验失败的风险;但多媒体课件是理想化情景下的物理实验,不能使学生完全信服,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能使学生养成一味盲从前人的经验而不尊重科学事实的惰性。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科学概念的建立和客观规律的获取,大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中学物理学科教学主要应该以真实的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才能使学生观察到真实的现象,进而总结出科学的规律。
新课程要求广大物理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多元化,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渠道、多角度地创造教学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构建和谐课堂;科学地把握物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互动火花;善于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营造开放的物理教学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使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优良品质的养成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狮山中学)